資源簡介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內容要求 教學目標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1.知道近代農民階級在日益沉重的壓迫下,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掌握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發展和轉折、失敗的標志性事件,明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過程。(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2.了解太平天國的兩個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并對這兩部文件進行評價。(歷史解釋) 3.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的分析,認識農民起義的作用和局限性;閱讀相關史料,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4.通過學天國運動抗擊清政府與外國侵略勢力的相關史實,使學生認識到農民階級英勇無畏的抗爭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過程;《天朝田畝制度》。教學難點: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及失敗的原因。一、導入新課“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還是當長工。”你知道歌謠中的“天父”“天兄”是誰嗎?這描繪的是哪一場運動中的事件?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二、探究新知(一)洪秀全與金田起義材料展示: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銀價激漲,洋貨涌入導致傳統手工業破產,巨額賠款加重人民負擔,所以有史學家評價說: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材料二 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稅的人。“貪官甚于強盜,酷吏無異虎狼,民之財盡矣,民之苦極矣!”1843—1850年,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有70余起,遍及十幾個省。材料三 1846—1850年,兩廣地區水、旱、蟲災不斷,廣大勞動人民陷于饑餓和死亡的困境。材料四教師提問:閱讀材料,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提示:(1)外因: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加劇民族矛盾。(2)內因:清政府統治腐朽,剝削加重,階級矛盾激化。(根本原因)(3)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4)組織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二)定都天京1.指導學生讀圖分析,觀察《太平天國運動形勢圖》,了解太平軍進軍路線:金田→永安(初建政權)→全州(馮云山戰死)→長沙(蕭朝貴戰死)→武昌→南京(天京)。2.教師講述: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后,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至此,太平軍建立了同清政府相對立的農民政權。教師提問:我們常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提示:對內: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對外:北伐和西征。3.教師提問:《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其主要內容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材料研讀”并思考:它是如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又該如何評價這一文件?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分配方式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分配原則 “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評價 因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起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的作用4.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6正文第1段,簡要說說太平天國北伐和西征的情況。提示: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軍覆沒。西征:取得了重大勝利,至此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教師過渡: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在軍事征戰和制度建設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導人開始享樂腐化,爭權奪利,一場席卷太平天國的暴雨即將開始。(三)天京陷落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6正文第2段,通過圖示簡單描述天京事變的經過。提示:2.教師講述:天京事變后,洪秀全依然掌握著朝政大權,但這一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為了重振國政,洪秀全大膽起用新人,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將領。教師提問:洪仁玕總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國政?提示: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贊賞。但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6~17頁正文內容,思考:為了打破敵人的包圍與封鎖,挽狂瀾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的天國事業,太平軍進行了哪些軍事斗爭?提示:浦口、三河大捷——安慶陷落——受挫上海——圍困天京——天京陷落。4.教師提問: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場歷時達14年之久、席卷半個中國的農民運動為什么會轟然倒塌?這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問題。提示:①主觀原因: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②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李秀成進逼上海時,遭到華爾率領的洋槍隊和李鴻章率領的淮軍的抵抗和反撲)。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于階級的局限性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5.材料展示:材料一 太平天國的出現使原本就已經行將就木的清王朝的統治力量進一步削弱,不得不起用漢族士大夫的力量來維持其最后幾十年的國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魚宏亮材料二 西方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太平天國不予承認……中國之所以沒有像印度那樣成為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國人民堅持反侵略斗爭。——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教師提問: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內容,歸納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提示: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性質);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三、課堂小結太平天國是一百多年前農民領袖洪秀全等建立的政權,它曾占據了中國大片河山,與清王朝對峙長達14年之久,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勇敢地擔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歷史重任。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曾試圖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把天國搬到人間。但是,由于時代和自身的局限性,他們最終仍然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見本書對應課件本課內容較為繁雜,要在一個課時內將所有知識點完整講述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我將《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作為重點進行講授,讓學生明白太平天國運動“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給我們的歷史教訓。其他內容則以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為主,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必須要由教師引導,花費的時間較多,再加上背景、經過和《資政新篇》的講解,時間還是較為緊湊。因此對于知識點的取舍上,還需要改進;要進一步把握教材,將精華傳授給學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