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教評歷史學科備課手稿課題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時間 2023年10月17日 節次 第一課時來源 《中外史綱要(上)》課型 新授課 授課對象 高一設計人 歷史組目 標 確 立 依 據 課 標 分 析 課標摘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與本課有關的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課標分解 (一)學生學什么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中央行政機構和賦稅制度的變化,了解導致這些制度或行政機構變化的背景和趨勢。 (二)學到什么程度 1.知道從秦漢時期到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中央行政機構和賦稅制度的基本演變情況。 2.運用史料對比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和兩稅法去的創新之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 3.利用時間軸,將選官制度的變革置于具體的歷史時空框架下進行分析,并從不同角度認識制度的延續、變遷和互相影響,理解制度形成和變化背后的社會因素。 4.通過對隋唐時期的科舉制、中樞政務機構以及賦稅制度的學習,得出制度創新是大一統王朝絢爛輝煌的重要保障。教材 分析 本課為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在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政權更迭的基本事實基礎上,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進行介紹,有助于學生形成這一歷史時期制度變遷的脈絡線索.另外,在授課的時候需要跟學生們強調,雖然制度創新主要發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應注意其中很多內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已有基礎,使學生們意識到,所謂的“制度創新”并不是截斷眾流、無所依傍地突然發生的。高考考點分析學情 分析 1、統計數據,注重預習前測,用表格統計 2、分析問題,包括認識誤區,困惑一知半解的問題 3、指定針對性策略學習 目標 1.知道從秦漢時期到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中央行政機構和賦稅制度的基本演變情況。 2.運用史料對比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和兩稅法去的創新之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 3.利用時間軸,將選官制度的變革置于具體的歷史時空框架下進行分析,并從不同角度認識制度的延續、變遷和互相影響,理解制度形成和變化背后的社會因素。 4.通過對隋唐時期的科舉制、中樞政務機構以及賦稅制度的學習,得出制度創新是大一統王朝絢爛輝煌的重要保障。評估 任務 學習目標1、2、3、4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估要點導 (2分) 引起注意 帶入情景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下“慈恩塔下題名出,十七人中最少年”和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這樣的詩句。這兩句詩體現了當時哪兩種制度? 科舉制和兩稅法 大家思考一下:隋唐制度創新,除了科舉制和兩稅法外,還有哪些制度?思 (10分) 激活舊知 感受新知 知識鏈接 【九品中正制】 曹魏后期為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員選拔制度,曹丕選擇部分中央官吏兼任地方大小中正官,負責品評本區域內的士人,供吏部選官參考。初行時尚能做到綜合門第和才能。后來,評定士人品級只論其門第,逐漸轉化為士族地主壟斷仕途的工具,為門閥制度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科舉制】 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設進士科。唐朝初年,科舉制進一步完備。科舉制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給考生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擴大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以才學為依據,提升了政府府官員的文化素質。但是,科舉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用儒學作為考試內容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三省六部制】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三省長官均為宰相,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標志著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政事堂】 唐初三省長官的議事場所,唐初始設于門下省,后遷至中書省。開元十一年(723年),改名為“中書門下”,堂后設吏房、戶房、兵房、刑禮房等。此時的“中書門下”不僅有決策權,還對尚書六部進行對口領導,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權力。 【均田制】 北魏時期推行的土地及賦役制度。均田制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小塊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大族對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均田制為隋唐所沿襲。 【租庸調制】 唐朝租庸調制實行的基礎為均田制,其中租指田賦;調即戶稅,征收絹、布、帛等;庸指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者,可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兩稅法】 780年,唐實行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其“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二、基礎感知 教學過程——基礎感知 知識點一:選官制度 閱讀教材第一目正文內容明確九品中正制的內容。 內容:曹魏時期創立,中央委派中正官到地方依家世、道德、才能將人才評定為九等,依此授予相應官職。 閱讀教材第一目“歷史縱橫”并結合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和影響。 材料一: 其后期弊端日益嚴重。到東漢中后期,選舉權被地方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范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副實,桓帝時有童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創之時,猶能“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選拔出有用人才,但后來逐漸被門閥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背景:東漢末年以來,察舉制失去社會基礎,且已腐朽,影響人才選拔和政權穩固。 內容:曹魏時期創立,中央委派中正官到地方依家世、道德、才能將人才評定為九等,依此授予相應官職。 影響:初行時,選拔了一些有用人才,加強了中央集權。西晉時期,選官主要看重家世,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南北朝時期,士族日益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承擔起選拔人才的功能。 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材料,分析科舉制的影響。 材料:東晉至此北宋時期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 朝代東晉隋唐北宋比例/%4.017.224.546.1——數據來源于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 材料二: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摘編自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材料三:(選讀)材料二科舉制的推行,對歷史的發展,也帶來很大負面效應。首先,它使得學校體系從此以后就和選官制度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學校成了科舉的附庸。知識學習被限制在文字、文字書寫、文學和道德講求上,使中國本來就該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受到了影響,以至于長期無法進化。其次,科舉雖然強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體系吸走,影響了社會整體發展。其三,科舉制雖然推動了人們向學,但也極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長。整個社會的運行,都圍繞著官僚體制打轉,這對于中國社會以后的發展影響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有余波。 ——摘編自張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 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公正;加強了中央集權;提升了官員文化素質。 補充影響: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學發展;唐朝時,科舉制被東亞文化圈的國家所采用;被近代西方吸收并改造成近現代文官制度; 消極影響:選撥標準單一,壓抑個性;儒學作為考試內容忽視新知識新學科發展;禁錮人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 知識點二:三省六部制 1、閱讀教材第二目的內容,指出三幅圖對應的朝代及中央機構名稱和權力運行情況,并概括其異同點 2、三省六部制的影響 材料 在唐代,凡遇軍國大事,照例先由中書省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各擬意見,再由宰相(中書省長官)審核裁定,送經皇帝畫敕后,再須送門下省,由給事中(門下省屬官)一番復審,若門下省不同意,還得退回重擬。因此必得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实鄄荒塥毑?宰相同樣不能獨裁。 ——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 (1)閱讀教材第二目的內容,根據材料試著畫出三省六部制運行流程圖。 特點:三分相權,相互牽制 (2)根據材料,說明為什么說三省六部制是“皇權下的民主”。(此問題等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有一定的科學性。理由:三分相權,相互牽制,能夠避免權臣專政;門下封駁審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皇權;擴大宰相的范圍,政事堂群相議事,共商國策,能夠集思廣益。 3、結合所學知識和上述兩問,完成下列表格。 時期中樞機構設置權力配置與運作秦、西漢初三公九卿制丞相集決策、行政、用人、審議和司法于一身漢武帝及以后中外朝制中朝決策、外朝執行東漢三公與尚書臺三公徒有虛名,尚書臺掌決策和行政魏晉南北朝尚書、中書、門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輔佐決策,行使權力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草擬詔令、門下省掌審議封駁,尚書省和六部負責具體執行知識點三:賦稅制度 1、閱讀教材第三目,理解租庸調制的概念。 【租庸調制】 唐朝租庸調制實行的基礎為均田制,其中租指田賦;調即戶稅,征收絹、布、帛等;庸指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者,可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2、閱讀教材第三子目結合材料,分析唐代中期后賦稅制度暴露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材料一: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 ——《資治通鑒》 材料二: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之。 ——楊炎“請作兩稅法”疏 暴露的問題: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的征稅依據喪失;稅收機構及名目混亂,人民負擔加重;賦稅負擔不均,農民逃離。(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 解決辦法:實行兩稅法。 兩稅法:780年,唐實行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其“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3、閱讀教材第三目,結合第三目“史料閱讀”,完成下表。 項目租庸調制兩稅法調整后作用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以土地、資產為主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征稅項目田租、戶調、力役、雜稅戶稅、地稅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征稅對象授田農民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擴大稅收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征稅次數一次兩次征稅時間由不固定到固定征收形勢實物、勞役戶稅納錢,地稅交實物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閱讀教材課后“問題探究”并結合材料,請你評價陸贄對兩稅法的看法(等同于兩稅法的利與弊)。從研究兩稅法的角度談談應如何看待《重賦》的史料價值。 材料: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沿革規律大體上可以歸納為: 征收標準從以人丁為主,演變為以田畝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實物地租為主演變為以貨幣地租為主,征收的時間從不定時演變為基本定時,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演變為納絹代役,稅種也由繁雜演變為簡單。 ——摘編自張菱《中國古代稅收制度的演變》 陸贄認為兩稅法加重了百姓負擔,有斂財的目的。這一觀點雖有合理性,但以偏概全。陸贄認識到了兩稅法對百姓的盤剝,但沒有認識到兩稅法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兩稅法的利弊:利方面,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正政收入;改變以人丁為主的稅收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弊方面,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長期不調整戶等、錢重物輕等問題,加重了農民負擔;土地合法買賣,土地兼并更加盛行,農民淪為佃戶、莊客的更多) 《重賦》出自白居易詩歌,寫于兩稅法實施時期,對研究唐朝兩稅法實施目的及效果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文學作品帶有藝術加工成分,須與其他史料相印證。三、議 (8分) 提供情景 引出行為 結合所學知識和上述兩問完成下表填寫。 時代選官制度措施標準夏商周世官制親貴合一、世代相傳血緣春秋戰國、秦軍功爵制養士、軍功、客卿才能漢代察舉制察訪人才、舉薦做官品德、才能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評士人、按品授官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隋唐至明清科舉制分科考試以成績優劣取舍才學發展趨勢(可從選官標準、選拔方式、選官原則、選官基礎等方面進行總結) 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 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為公開考試 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備、考試錄用四、展 (5分) 新知探究 典例釋疑五、評 (12分) 依據典例 評價總結六、檢 (3分) 任務評估 達成反饋 1.“王與馬,共天下”生動反映了東晉政治的特色,與此相聯系的制度是( C ) A.血緣世襲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2.東漢時期,察舉制依賴鄉里清議,選官權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時,中正(品評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將評議權收歸中央。由此可見,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 D ) A.與東漢察舉制一脈相承 B.以門第出身為品評標準 C.加強了地方門閥的勢力 D.起初意在加強中央集權 3.“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后》。該詩體現了( B ) A.分封制度的血緣和等級特點 B.科舉制度的公平和機會均等 C.中央集權制度體現高效特點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專制七、板書 設計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八、 教學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