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3.11《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教學設計課題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單元 第三單元 學科 歷史 年級 綱要上課標要求 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的新變化。核心素養教學目標 1.時空觀念:通達時空觀念掌握宋朝開始種植棉花,在遼夏金元統治下,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 2.史料實證:運用史料實證探究經濟重心的南移,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 3.歷史解釋:明確歷史解釋研思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的發展,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礎,進一步推動了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 4.唯物史觀:立足唯物史觀認知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變化。 5.家國情懷:滲透家國情懷感悟宋元時期紙幣的發行和使用,在世界商業史上大幅度領先。重點 城市商業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難點 社會的變化。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本,學案 學生準備:課本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清明上河圖》 思考;宋朝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吸引學生注意講授新課 展示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展示一框題的相關概念:草市:原來是鄉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東晉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榷場: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除官營貿易外,商人須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文件(關子、標子、關引等) 方能交易。 、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 1.糧食產量提高:宋朝時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 2.農業經濟結構變動:出現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種植和推廣: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4.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二)手工業: 1.制瓷業: ①宋:出現“五大名窯”; ②元:青花瓷和釉里紅; ③宋元時,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 (三)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業: 1.商品市場:(宋朝)為大眾服務成為商業的主流,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三)規律: 1.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2.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四)影響: 1.推動了南方沿海城市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2.吸引北方人口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 3.帶動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 二、社會的變化 1.宋朝: (1)門第觀念淡化; 三、儒學的復興 (一)背景: 1.內部問題:儒家學說日益僵化; 2.外部挑戰:受佛教、道教沖擊。 3.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 內容: 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希望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四、文學藝術和科技 (一)宋詞: 1.興起:唐朝后期出現,宋朝進入鼎盛時期。 2.特點:句子長短不等,可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 3.代表: ①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②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 完成相關同步練習題 學生快速瀏覽 做好相關知識儲備,讀 閱讀相關課本材料,獨立思考 過程繁瑣,小組討論 進行聽講,讓學生復述夏朝的論證 講解結束后學生負責背誦鞏固。 思考,討論 討論 明確這堂課的任務 知識儲備 通過實物史料的出土進一步論證相關結論,提高核心素養 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鍛煉常考題型,史料價值題 重點知識,重點鞏固 了解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堂小結 梳理時間脈絡板書設計 經濟發展 社會的變化 儒學的復興 文學藝術和科技 少數民族文字課后作業 同步練習冊課后反思 亮點:本課亮點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實證的初步嘗試,強化對史實的認知,啟迪思維,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課堂教學內容問題化,使學生在迫切解決問題的要求下去求知,這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 不足:本課如果只是依據教科書內容去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課堂顯得較為單調、枯燥,引導學生從《清明上河圖》中自主地發現歷史,才更容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激發出學生解決問題的好勝之心。但本課內容較多,如何把握課時,充分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教學建議:上課時需要根據新課標確立重點,做到以點帶面,重點突出,這樣才能層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還原歷史發展脈絡,引導學生研讀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