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區域與區域發展第二節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區域關聯的角度,比較不同區域發展的異同,說明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重點 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難點 區域整體性的表現,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差異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區域整體性區域要素區域整體性的表現區域內各類要素是相互影響的,有些是直接影響,有些是間接影響影響 具體闡釋 舉例直接影響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界發生直接聯系 捕魚、采礦、風能發電間接影響: 區域的文化會通過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等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再間接影響自然界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控制了污染企業的數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少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區域內各類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得區域具有整體性,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稻魚共生系統干旱地 區的人水協調 壓力 在干旱地區,人們通過修建水渠、發展節水技術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并制定了嚴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農業得以發展。同時,這些地區的人們在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意識到水資源是區域發展的限制條件,要保持人水協調,以免給環境造成過大二、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區域差異特點 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區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主要表現 地理位置差異、自然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文化習俗差異等作用 區域差異是區域關聯的基礎區域關聯性含義:區域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區域發生關聯(2)形成及影響友情提醒區域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區域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的。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并不是說區域內部就沒有差異。例如,我國南方水田區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也存在綠洲。所謂整體性只是大同小異,一般而言,區域的空間尺度越小,區域內部的差異就越小。區域特征中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既包括自然要素,又包括人文要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僅指自然要素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兩者在含義、范圍和適用角度上是有區別的。三、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區域發展實現因地制宜的方法2、比較不同區域的發展3、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對比分析區域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自然要素的差異自然要素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經緯度 北緯30-33°附近 北緯44°-48°海陸位置 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人海口 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氣候條件 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共性特征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差異 熱量豐富,降水多 溫暖季節短,降水相對較少,大陸性稍強耕地條件 土壤條件 以經過人們長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為主,生產力較高 黑土分布廣泛,生產力較高,且肥力與水稻土發育于自然土壤之上,經過水耕熟化、淹水種稻而成的耕作土壤相比更高耕地類型 多為水田,較為分散 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2)生產活動的差異生產活動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農業 類型 水田耕作業、水產業 中東部為旱地耕作業;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廣泛,主要發展畜牧業作物 經濟作物 油菜、棉花 大豆、甜菜糧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麥耕作制度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工業 我國沿海航 長江入海線的中樞 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依托發達的農業基礎和從國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輕工業和重工業→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鄰近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工業→重化工業基地(3)區域的發展變化無論是區域各要素的綜合作用,還是區域的對外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技術、經濟、社會以及自然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區域 發展變化松嫩平原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氣候變暖,松嫩平原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長江三角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持續增加,土地利用結構不斷調整,耕地面積大幅減少,逐漸由全國的糧食凈輸出區變為糧食凈輸入區區域四大特性及對人類活動的指導意義特性 圖解(A、B為兩個不同的區域,".""△"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 舉例 指導意義整體性 表現為A內部的地理要素組成一個統一整體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風沙地貌多,河流流量小,多內流河 人們必須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導致整體環境的惡化差異性 表現為A、B內部分別具有相對一致性,但A、B之間有差異性 新疆長絨棉基地與陜西蘋果基地之間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本區優勢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關聯性表現為A、B之間的各種聯系,能供彼此所需 我國的"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經濟全球化 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動態性 AA1表現為區域類型和范圍的變動 長江三角洲的范圍在2010年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兩省一市;但是2019年范圍擴大至安徽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三省一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入,區域范圍和類型的變化可滿足人們發展的需求區域差異性分析自然要素差異自然要素 差異成因氣候 緯度位置差異、地勢高低差異、寒暖流差異→氣溫差異 寒暖流差異、大氣環流差異、海陸位置差異→降水差異地形 內力作用總趨勢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總趨勢使地表起伏趨于平緩水文 氣候差異→河流的徑流量差異、河流的結冰期差異 地形差異→河流的流速差異 植被差異→河流的含沙量差異土壤 氣候、植被等差異,人類生產活動差異→土壤類型、厚度、肥力、酸堿度差異植被 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差異→植被數量、種類、形態等方面的差異2、人文要素差異人文要素 差異 成因農業 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等的差異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的差異機械化水平、單位面積產量、商品率等的差異 土地等自然條件及市場、勞動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工業 工業類型、規模等的差異 資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的差異人口 人口規模、密度、增長速度等的差異 區域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科技發展水平、開發歷史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城市 城市形態、數量、規模、發展水平等的差異 地形、氣候、河流、資源、交通等的差異交通 交通方式、通達度等的差異 地形、河流、經濟、科技、人口等的差異活動拓展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項目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形成差異的原因農耕制度 多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一年一熟到兩年三熟 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為主,一年兩熟到三熟 北方降水較少,熱量較低;南方降水充沛,熱量充足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 水運為主 北方平原廣闊,河流少;南方河流多,河流水量大,不結冰,水運發達民居 屋頂坡度小,墻體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薄 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注重防寒保暖;南方夏季炎熱,降水多,注重通風散熱,屋頂陡,利于排水方法 區域圖的判讀宏觀區域地圖的判讀判讀步驟 具體內容判斷區域位置 讀圖名及圖中的相關信息,確定區域的地理位置,如上圖中,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明確圖例類型及分布 抓住圖例信息,看其在圖中的分布,歸納分布特點。據上圖可判斷印度尼西亞主要城市、鎳礦的分布判斷區域自然環境特點 主要依據地理位置,判斷圖示區域的氣候類型及特點,并結合圖中地物分布,總結區域的地形、水文、生物等自然特征分析區域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 聯系材料及問題要求,找出區域內的各環境要素,分析自然環境要素與人文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微觀區域地圖的判讀判讀步驟 具體內容確定區域范圍與位置 如上圖所示,微觀區域圖中區域范圍相對較小,對其進行位置分析時應特別關注相對位置的確定明確圖例類型與分布 明確不同圖例的含義及其在圖中的分布關注重要地物的分布 尤其注意圖中線性地物(河流、道路等)的延伸走向,點狀地物的分布位置、密度等,以及點線地物的組合狀況或位置關系等分析區域的 ①抓住自然要素的分布狀況:主要依據區域的河湖、山脈、地形、植被等的分布狀況,推知自然環境特征。②抓住人文要素的分布狀況:主要依據區域的道路、農田、城鎮等的分布狀況,推知人文環境特征分析區域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 要注意分析自然環境要素與人文環境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如上圖中縣界的分布受分水嶺位置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