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合作探究提升案】【熱點導入,問題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客觀規律是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遵循歷史規律,把握歷史大勢,增強歷史主動,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應對各種挑戰,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什么要尊重客觀規律?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歷史大勢,增強歷史主動?【明確課標把握考情】學習目標1.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尊重客觀規律2.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考情分析年份 試題類型 考查點2023遼寧卷 選擇題 規律客觀性級認識利用規律2023湖北卷 選擇題 自然界的物質性,尊重自然2023山東卷 選擇題 意識的能動作用2022全國卷 非選擇題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考查特點:1、山東卷近三年高考沒有考查本部分的非選擇題,要高度重視,全面把握。2、注意本部分與其他模塊及知識的結合。必背原理: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及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探究突破 內化于心】一、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質性,尊重自然,尊重規律考題再現(①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②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③要突破自然條件制約,積極主動推動矛盾轉化④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23·湖北·統考高考真題)蘇軾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邊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為標界來監測水位和水面種植區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圖)。針對“吳中”之地“居民與水爭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 )2.(2023·遼寧·統考高考真題)“春分之日,玄鳥至”(《逸周書·時訓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經靠觀察燕子等候鳥春歸的時間來確定節氣、規劃農時。中原地區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飛回筑巢育雛,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靈,祈求子孫繁茂。由此可見( )①人能借觀察燕來與春到間的關系把握自然變化規律②依據對規律的認識去規劃農時屬于實際的農耕活動③將燕來與子孫繁茂相聯系是對客觀對象反映的結果④把握燕來與人活動的聯系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合作探究一:堅持“自然無為”做到“積極有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修復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要認識到,生態保護修復遵循“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分類施策,但“自然恢復為主”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預實現目標,對于受到嚴重破壞的生態系統則需通過人工干預進行生態重建。各地生態情況各不相同,需要修復的生態類型也不盡相同,堅持因地制宜,才能找到適合路徑。與此同時,生態保護修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人認為生態保護修復應堅持“自然無為”,也有人認為生態保護修復應做到“積極有為”。結合材料,運用“規律”的相關知識對此進行評述。資料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正確處理幾個重大關系”。在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中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性。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充分遵循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能力。然而,對生態受損嚴重、依靠自身難以恢復的區域,則需要科學的人工修復措施。要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二、深刻理解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考題再現3、(2023·山東·統考高考真題)月亮門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開設在院墻上的園弧形洞門、因其形如一輪滿月而得名。月亮門通常與云墻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墻上開設門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間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態優美,月亮門的營造案例遠傳海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月亮門與云瑞給人美的享受是主體活動對客體的積極意義②人們對團圓的美滿期盼通過月亮門的設計造型表達出來③月亮門的獨特魅力吸引國外民眾認同中華文化④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對立屬性寓于月亮門優美造型的統一屬性之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合作探究二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任務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強國際傳播能力要區分針對國外政府、社會、民眾的傳播,以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的手段做好國際傳播,既要介紹中國獨有經驗,也要尋找中國故事與其他國家故事的共同點,還要講述人類共同經驗,以多元故事展示中國形象。2023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陜西省推出大型跨國融媒體晚會《大美中國·多彩絲路2023絲路春晚》。借助現代科技,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審美,《千年之語》《沒有黃河我活不下》《自得琴社·青》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喚起了人民心底的文化自信之情。《世界和鳴》《一路生花》從全球共通的多彩元素中探尋“共生”的價值和力量,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結合材料并運用《探究世界的本質》相關知識,分析如何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素養提升】2023年10月13日—14日,由山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淄博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3”在淄博市舉行。中共農業農村部黨校原副校長、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朱守銀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始終堅守科學精神引領,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觀點、遵循客觀規律要求、重視鄉村特點差異、注重統籌協調發展、尊重農民意愿選擇、保持足夠歷史耐心;應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制約、承認區域鄉村巨大差異、遵循農業基本特點特性、重視村莊基本功能特性;要充分發揮主觀因素的能動性作用,通過健全完善公共政策、探索創新體制制度、創新優化方法機制、制定修訂法律法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結合材料,運用探究世界的本質知識,以“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主題撰寫一篇短評。要求:①圍繞主題,觀點明確;②論證充分,邏輯清晰;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④總字數在250字左右。【素養檢測 學以致用】1.(2022山東)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歷法。陰歷反映的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規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導海事活動;二十四節氣則是反映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陽歷”,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氣候特征,可指導農業生產。通過設置閏月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陰陽”和諧,融為一體。中國歷法智慧所蘊含的哲理是( )①正確認識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基礎②人對世界的認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③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是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④要在斗爭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爭性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2022湖南)漫畫《人生如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作者:于昌偉)啟示我們( )①面對人生的出乎意料,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②可預料與出乎意料相互否定,符合辯證否定觀③“思維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內部規律,人生可預料④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應該精確預見人生的未來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2021廣東)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講到,19世紀歐洲一些神靈研究者聲稱自己具有讓人返老還童、改形換貌、招魂降神以及點石成金等超意識能力,對這些“超意識能力”評價正確的是:①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 ②肯定了人類具有穿越到神靈世界的能力③無視了物質的決定性 ④說明人類意識具有不受限制的創造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1山東)在唐代詩人柳宗元看來,牛是“日耕百畝”的勤勞符號;在宋代名將李綱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臥殘陽”的犧性精神;在現代詩人臧克家筆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細作走東西”的開拓品格。體悟牛的品格、弘揚牛的精神,激發牛的干勁,是中國人民精氣神的具體表現,材料體現了:A.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 B.事物的性質取決于人們觀察的角度C.矛盾的特殊性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D.人們的意識活動受主體狀態的影響5.(2020海南)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 231”內,中外科學家聯手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次銀河系外氧氣的發現,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宇宙物質組成的認識。這一科學發現進一步佐證了①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②物質依賴于人的感覺而存在③物質是由人的意識產生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1山師)2021年,我國南方地區發生多輪強降雨,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災情,派出工作組赴河南、湖北等地指導抗洪搶險工作,調度消防救援隊伍參加抗洪搶險,督促指導各地落實責任,營救和疏散轉移遇險群眾,確保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的舉措①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③體現了意識能夠改造世界 ④為有效防洪救災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7.(2022膠州一中)福建省福清市的天寶陂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天寶陂在工程布局上,主要利用山形地勢,避免對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在水量控制上,引水灌溉采用順應引導而不是阻礙對抗;在工程材料選擇上,就地取材、注重環保。天寶陂的建造體現了①因勢利導,實現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②尊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③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④天人合一,超越自然規律以造福人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1浙江)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積極行動。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氣候行動目標,提振了國際社會信心,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表明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②人類社會既具有物質性又具有整體性③全球氣候治理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④氣候治理規律比氣候變化規律更難掌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2青島一模)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地紛紛推出落實行動,廣西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剔除69個擬建“兩高”項目;海南開展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等試點……我國“雙碳”工作穩步有序,成效顯著,得益于①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③發揮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直接現實性作用④把系統優化作為正確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的關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0浙江)漫畫《意外收獲》(作者:吉俊明)針砭時弊,富含哲理。從所含哲理看,下列詩句中與漫畫最接近的是A.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B.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獨行我自愁 D.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11.(2021遼寧)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將承擔2022年北京冬奧會相關比賽。秉持“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理念,結合自然地形和賽道要求,中心建成了國內首條符合冬奧會標準的雪車雪橇賽道。賽道如一條“飛龍”,盤旋舞動在崇山峻嶺之間,成為中國山水文化與冬奧文化結合的載體。該中心的設計是①將預先目的與特定事物相統一的結果 ②按照美的規律對設計主題進行的表達③精神自身以某種特定形式進行的外化 ④受人主觀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的展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1福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五年規劃的編制不僅展現了“中國之治”的巨大魅力,更潛藏者中國實現現代化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成功密碼。這表明五年規劃是①關于我國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的能動反映 ②有目的有步驟地實現現代化的客觀過程③我國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自覺選擇的結果 ④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0天津)習近平總書記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來闡述問題,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全面協調、堅持調查研究等。上述方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應正確的是A.堅持實事求是--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B.堅持問題導向--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C.堅持全面協調--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D.堅持調查研究--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14.(2018浙江)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卻在中國南海變成了現實。陳宏和他的團隊經過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無性繁殖珊瑚技術,種下16萬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國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這表明A.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B.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C.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改造客觀世界 D.人可以突破規律的制約15.“實事求是”一詞,源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書中稱贊西漢景帝之子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朝顏師古釋“實事求是”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建筑師在施工以前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建筑建成了,能動地改造了世界B.中國建筑中的飛檐設計能使陽光充分照入室內,實現了客觀服從服務于主觀C.港珠澳大橋設計師和施工人員攻克島隧建設難題,創新了跨海大橋建設規律D.十八洞村群眾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獼猴桃經濟,做到了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16.[2019 課標]閱讀材料,完成要求。走進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傳統村落,我們能夠欣賞風格獨特的民居建筑豐富多樣的村鎮空間格局,品味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俚語方言、家風家訓、鄉約鄉規、民情風俗,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韻味。傳統村落承載著絢麗多彩的農耕文化,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情感記憶和綿遠鄉愁,是我國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不少傳統村落因缺少產業支撐,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導致人口流失嚴重,甚至出現“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時修繕和維護,自然毀損嚴重;傳統工匠越來越少,傳統建筑工藝、傳統藝術日漸失傳;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無視傳統村落的自然、歷史、文化等個性化特征而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對傳統建筑、歷史風貌造成破壞性影響,導致“千村一面”。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村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2012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傳統村落已被列為保護對象。(注: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保護、傳承和利用傳統村落需要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結合材料,運用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對此加以說明。(10分)【附 】必修四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參考答案考題再現1、D 【答案】D【詳解】①:設問強調蘇軾治水的理念給我們的啟示,“傳統治水理念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社會實踐”說法正確,但不是給我們的啟示,①不符合題意。②④:蘇軾主張“讓地與水”,提出“堤防省(注:減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人過度擠壓了水的生態空間,主張通過減省堤防讓地與水來根治水患,以恢復、保護為原則,激發河流生命活力。蘇軾治水的理念啟示我們要合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利民生福祉發展;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②④正確。③:自然界是客觀的,我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自然條件制約”說法錯誤,③排除。故本題選D。A 【答案】A【詳解】①:在周代,古人就已經靠觀察燕子等候鳥春歸的時間來確定節氣、規劃農時,說明人能借觀察燕來與春到間的關系把握自然變化規律,①符合題意。②:錯誤,不能把對規律的認識作為依據,②排除。③: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靈,祈求子孫繁茂,周天子將燕來與子孫繁茂相聯系,是主觀臆造的聯系,也是對客觀對象反映的結果,③符合題意。④:錯誤,把握燕來與人活動的聯系是為了確定節氣、規劃農時,指導農耕活動,④排除。故本題選A。3、C【答案】C【詳解】②④:月亮門寓意美好且形態優美,寄托了人們對團圓的美滿期盼,體現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月亮門既具有實用性,又包含裝飾性,實用性與裝飾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表明矛盾的斗爭性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④正確。①:亮門與云瑞給人美的享受,表明其具有美學價值,而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而不是主體活動對客體的積極意義,①錯誤。③:應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令國外民眾認同中華文化,③錯誤。故本題選C。合作探究一【答案】①規律是客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修復應當遵循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做到“自然無為”。②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應當在尊重客觀律基礎上“積極有為”,科學推進生態保護修復。③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所以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應當既要“自然無為”,又要“積極有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合作探究二【答案】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要調查研究不同地區、國家、群體的文化需求,針對不同的受眾主體創新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的手段,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②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樹立正確意識。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要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提高文化傳播有效性。③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文化傳播要根據不同地區和受眾群體的特點及文化需求,尊重文化傳播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上與海外受眾積極互動,多層次文明對話,尋找與世界“共生”的價值與力量。素養測評1—5 DABDB 6—10 BCAAD 11—15 ABABD意識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增強文化自覺,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加自覺地加以保護和傳承;克服錯誤觀念,避免破壞性開發,把保護、傳承與利用有機統一起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