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 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 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封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漢朝的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漢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教材解析】:
本課的主線是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大一統封建國家初步形成和鞏固時期。共分為三個子目:第一目,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首先,教材概括了西漢建立;然后介紹了漢初的“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休養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第二目,西漢的強盛。這一目是教材重點,用兩大段文字來敘述,分量較重,并搭配了文獻和文物圖片。內容涉及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措施,例如“推恩令、均輸平準”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借助材料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及意義。第三目,東漢的興衰。主要內容是光武帝強化政治權力、重視經濟和儒學;東漢的政治經濟問題;兩漢的農民起義與其滅亡。第四目,兩漢的文化。涉及主要內容包括董仲舒的思想、《史記》、《漢書》、文學及科技等內容,繁榮的文化是對前三目兩漢政治與經濟的主要反映。
在內容的邏輯上,漢初“漢承秦制”及休養生息為漢朝大一統封建國家初步形成和鞏固奠定基礎;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和東漢的“光武中興”都對大一統國家的鞏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漢的大一統局面,促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在上述基礎上,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
【教學目標】:
1.結合秦速亡背景,學生能夠對“與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國并行制的必要性進行解釋;
2.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材料歸納列舉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的內部調整與開疆拓土的外部建設的措施,并依據材料說明其如何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的意義,
3.學生能通過材料說出“光武中興”、“黨錮之禍”、“黃巾起義”基本歷史概念,能通過與秦朝滅亡原因的對比分析概括兩漢時期社會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特點;
4.學生通過自己制作時間軸,理清西漢、新朝與東漢的歷史聯系,對兩漢政治走向形成
初步的時空認識。
【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于“休養生息”政策與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等基本史實已經學習過,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對漢朝推恩令、刺史制度、獨尊儒術的概念理解不準確,兩漢由盛轉衰的原因學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漢、新朝、東漢的系統知識,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認識,且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習能力需要進一步的加強。通過圖片與史料等直觀材料的展示及設問引導學生層層分析、評價漢朝繼續鞏固“大一統”的影響和東漢崩潰的諸多原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全面、客觀的看待歷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及意義;漢代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及兩漢的衰亡。
難點:董仲舒的思想等內容。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材料: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師:上節課我們講到,秦亡后進入了四年的楚漢相爭,劉邦在擊敗項羽后建立了漢朝。劉邦有一謀臣名為陸賈,時時引用《詩》、《書》之言向其建言獻策,漢高祖劉邦心中不悅,“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乃公”是一個傲慢的自稱語,猶今言“你老子”。你爹我乃是在馬上打下的天下,《詩》《書》于我有何用?陸賈聽后便言;“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為何不能馬上治之呢?如果不能“馬上治之”,西漢的統治者又該采取何種治理社會的方式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
設計意圖:通過相關材料進行導入,引發學生對百廢待興國家治理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二、新課講授: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漢初實況
師:讓我們先來看看漢初的社會情況。書本P20導言部分告訴我們: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戰爭對社會的重創,漢初社會殘破,出現了駭人的大饑荒,城市人口銳減。就連皇帝的座駕都無法湊齊四匹相同顏色的馬,王侯將相出行只能靠乘坐牛車。
問題:西漢的統治者如何回應秦的暴政所遺留的社會問題呢?
生:民生凋敝。
2.休養生息政策
過渡:面對如此民生凋敝的現象,漢初統治者們自然而然地意識到,不能夠再如秦代那般對百姓橫征暴斂,而是應該讓民眾休養生息,恢復社會自身的活力。
問題1:休養生息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師: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符合百家爭鳴中哪一家的思想?沒錯,更符合道家的主張,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就采用了以道家為主要構成的黃老思想,黃老思想主張統治者無為而治,它遵奉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因此被稱為黃老思想。
問題2:“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內容?
師:(1)減輕賦稅。西漢初年減輕賦役刑罰,賦稅先降到十五分之一后又降到三十分之一。同時慎用民力,與民休息。漢惠帝三年、五年時都曾征發長安周邊六百里內百姓修筑長安城,但這兩次征發既避開了農忙時節,又都以三十天為限,并沒有給民眾帶來太多負擔。
問題3:劉邦之后的統治者漢文帝和漢景帝也延續了他無為而治的理念,經過七十余年的治理,上述措施的改進成效如何呢?
師:經過七十年的修養,社會再次煥發生機,出現了國庫充盈,國力強盛的局面,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3.漢承秦制及郡國并行
過渡:漢初的統治者在摒棄秦“政”的同時,也延續了一些秦朝已有的制度。包括皇帝制、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史稱“漢承秦制”。這種做法很好地延續了秦所開創的大一統體制。
師:其實,西漢初期不僅僅是單純繼承秦制,還做出了相應的改進和發展。在劉邦登基前,曾分封七個異姓諸侯王,但他們擁兵自重,反而對中央集權造成了威脅。為了化解危機,劉邦將其逐漸剪除,但之后劉邦遇到了問題:是就此實行郡縣制呢?還是再分封同姓宗室為諸侯呢?西周末年因分封制而分裂,秦改行郡縣制,卻二世而亡,似乎一時很難判斷兩個制度孰優孰劣。因此劉邦想出了將郡縣和分封結合并行的方法。
問題1:“郡國并行制”是什么?
師:就像圖中顯示的一樣,既分封同姓諸侯王,又設置郡縣。劉邦期望郡國并行的地方制度可以為漢朝帶來雙保險,即不論郡還是國出現了問題都有另一方可以幫助中央。
問題2:為什么要推行“郡國并行制”?
(1)吸取秦亡的教訓
(2)分封制深入人心
(3)過渡性質的郡國并行制
(4)兌現在爭奪天下時對臣將的承諾。
問題3: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影響是什么?
師:到了漢文帝統治時期,郡國并行制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就像書本中提到的一樣,一些諸侯王儼然已經成為地方真正的統治者。這對漢朝的統治又構成了新的威脅,于是,漢景帝即位后,就采納了大臣晁錯的建議,下令削藩,也由此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所幸,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還是給剛剛走上正軌的西漢王朝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引發七國之亂的隱患依舊沒能消除。
設計意圖:認識到歷史發展具有曲折性,通過材料分析“郡國并行”的影響,通過休養生息政策認識古代“利民安邦、損民國敗”。
(二)西漢的強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過渡:漢景帝死后,年僅十六歲的漢武帝繼位。盡管西漢國力日益強盛,但年少的武帝所接手的帝國依然問題重重。讓我們閱讀材料,看看漢武帝即位之初面臨何種局面?
問題1: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一: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馀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史記·平淮書》
材料二:“從漢初到武帝即位之前的黃老無為的統治政策無疑對恢復社會生產、安定社會秩序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此政策也促生了諸多社會弊端:勢力膨脹的皇室、貴族、地主、商人,潛在地威脅了中央集權;“和親”不僅不能消弭戰爭,反而助長了匈奴貴族的囂張氣焰和貪欲。”
——林劍鳴 《秦漢史》
生:①“文景之治”為鼎盛局面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②仍然面臨著太后專權、諸侯林立、豪強作亂、商人勢大、中央力弱、邊境不穩......
師:總體而言,武帝繼位初期面臨太后專權、諸侯林立、豪強作亂、商人勢大、中央力弱、邊境不穩等棘手局面。面對一系列的內部及外部困局,年少卻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果斷地實施了“對內集權,對外開拓”的執政方略。
1.政治集權:實現推恩令,削弱諸侯
過渡:平定七國之亂后諸侯王依舊勢大,強行削藩又容易引發武力反抗。那該采取什么政策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呢?
材料一: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于是上從其計。
——《漢書·主父偃傳》
師:大家看這段史料(翻譯),大臣主父偃提出了什么方法?
生:推恩令。
師:對,實行推恩令。之前諸侯國的繼承者是王侯的嫡長子,但是根據推恩令,嫡長子分一半的領地繼承王國,而其他兒子可以劃分另一半的土地稱為侯國,而且這些侯國要受臨近的郡管理,致使諸侯國大者不過十余城,朝廷不用削藩,就使王國的面積自然拆分縮小,使得諸侯的勢力萎縮,再不能與中央朝廷抗衡。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也達到了。
2.政治集權:設立刺史與任用酷吏
師:與諸侯王一樣,地方豪強的存在也給地方的安定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他們占據大片良田,擁有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富,甚至與地方官狼狽為奸。比起中央的貪官,“地頭蛇”給百姓帶來了更直接的傷害。該怎么對付這些為禍一方的“綠頭蒼蠅”呢?漢武帝采取了嚴厲的措施,一方面利用酷吏,打擊豪強勢力,同時在各州設立刺史制度,用以監察地方官員、諸侯王和豪強。刺史位卑而權重,有六條問事之權。刺史制度一來打擊了豪強在地方社會之勢力;二來限制了豪強向地方政權的滲透。
3.政治集權:設立中朝,提升尚書令地位,削弱相權。
過渡:之前我們講到漢承秦制,三公中丞相上承皇帝下啟百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解決丞相權力過重的難題,漢武帝決定從限制宰相的事務決策權著手。
他提拔了許多資歷淺、有能力的人組成中朝參與決策,原本不起眼的小官,尚書令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這直接削弱了丞相的決策權。
同時,為了加強中央對官員的任用和考察,武帝下令實施察舉制,讓地方官員將轄區內有品德、有才干的人推舉上來,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網羅地方的人才,為中央選官儲蓄了后備力量。察舉制也成為了民眾最重要的入仕途徑。漢代察舉制已經形成了一種“先由地方推舉,后由中央考試”的人才選拔機制,兼有薦舉和考試的雙重屬性。
4.經濟集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抑制工商
過渡:除了在政治領域實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之外,武帝在經濟領域也進一步地推進中央集權。
師:經過文景兩朝,到漢武帝時期,富商大賈的經濟實力坐大。當時武帝連年征戰,政府入不敷出,本想動員社會上有錢的鹽鐵商人給政府捐款,卻響應者寥寥。武帝眼見鹽鐵商人不愿出資支持國家的軍事行動,便下令將山海川澤收歸國有,壟斷了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同時也壟斷了鑄幣權,限制地方對經濟的掌控。
我們要重點關注均輸和平準,二者都是政府出面平抑物價的手段。有點像現在所說的“宏觀調控”。所謂均輸,是從物資運輸上著手,在地方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直接轉運至各地販賣。所謂平準,就是由政府出面管控物價,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掌管物價的官吏,利用均輸官所出物資,根據市場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比如大米,平時均價5元,但是當豐收的時候,供大于求,導致價格下降,只能賣得上1元,這個時候政府就大量收購,減少市面上的米,讓大米盡量恢復價格。轉過年來,大米欠收,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賣到了10元,那政府就放出之前收購的大米,讓價格盡量下降。通過政府對市場的適時性的干預,打擊了私人囤積居奇的非法行為,穩定了物價,尤其是如大米這般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5.文化集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過渡:漢武帝在政治和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展現了積極有為的進取態度。
師:大家還記得漢初遵循何種統治思想嗎?
生:黃老學說。
師:沒錯,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顯而易見的是,隨著時代的轉變,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不適合武帝設想的政治方向了。社會上出現了思想紛亂的情形,這顯然不能適應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統一政治指導思想的想法已呼之欲出。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的建議得到了武帝的贊譽。
問題1:獨尊儒術的想法為什么會得到武帝的支持呢?
材料: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 董仲舒傳》
師:大家可以看到材料中提到,首先,儒學一統可作為強化大一統國家的理論基礎。而且董仲舒特別強調儒家倫理中的“三綱五常”,強調等級尊卑,還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顯然適應了鞏固專制政體,凸顯皇權之至高無上的需要。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就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材料: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漢書·元帝紀》
問題2:漢代的統治真的只是單純“獨尊儒術”嗎?
師:我們可以看到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自有”一詞說明此制度早在宣帝朝之前就已形成。漢武帝并不單純奉行儒家,他雜糅了法家思想中的王道和霸道思想,其統治的實質是儒表法里,外儒內法。尊儒術,是把儒術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重法治,是以法家思想作為打擊諸侯、豪強的利劍;同時又兼采黃老以補充。
6.對外開拓:開疆拓土
過渡:漢武帝對內的集權,為其更好地擊潰外敵,開疆拓土做好了準備。西漢建立時,政權未穩,無力對付匈奴,只能采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始終是西漢的心頭大患。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他便開始在穩固邊疆的基礎上積極開疆拓土。
問題:漢武帝是如何開疆拓土的?
師: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整頓兵馬,三擊匈奴,期間涌現了諸如衛青、霍去病等戰功赫赫的將領。通過一系列關鍵勝利,漢朝的疆域明顯擴大。在河西地區設立了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即河西四郡。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此后又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注意:漢宣帝時設立)另外,武帝時還平定了西南夷。相較秦朝,西漢的疆域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大家要根據地圖的幾個關鍵信息熟悉西漢的大致疆域。
過渡:同學們,漢武帝采取的種種措施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但同時也為漢朝的衰敗埋下了伏筆,尤其是他連年對匈奴用兵,極大耗損了文景時期積累的財富,也為百姓的生活增加了苦難。
設計意圖:從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分析漢武帝鞏固封建大一統國家的措施,認識漢武帝以雄才大略鞏固大一統國家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深遠影響。
(三)東漢的興衰
1.王莽新政
師:漢武帝采取的種種措施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但同時也為漢朝的衰敗埋下了伏筆,尤其是他連年對匈奴用兵,極大耗損了文景時期積累的財富,也為百姓的生活增加了苦難。西漢的盛世局面也在中晚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外戚專權亂政的混亂局面,無法抑制的土地兼并趨勢加重了社會矛盾,引發了社會動蕩,西漢即將走到盡頭。以外戚身份篡位的王莽銳意改革,他能挽救西漢盛世的危局嗎?從圖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王莽試圖托古改制,恢復井田、遏制奴隸化、改革幣制,但最終還是因措施不切實際而失敗,甚至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十幾年的時間,新朝也滅亡了。
2.光武中興
過渡:推翻新朝的不是別人,恰是漢代皇室劉氏的后裔劉秀。劉秀光復了漢朝,在洛陽建都,建立了東漢。
師:曾經創造了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的西漢王朝為何會滅亡呢?王朝初建,又該怎樣治理?劉秀遇到了與西漢初年統治者相似的困局。
他在學習漢文帝、漢景帝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漢武帝強化集權,使西漢強大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他以柔道治國的理念。《國史概要》作者將劉秀之柔道概括為“簡政以安民,進賢以勵治,集權以統一。”簡政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強化集權以維護統一,選拔人才以加強統治,乃是必由之路。于是劉秀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增強了尚書臺的作用。同時嚴格控制外戚干政。在經濟領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在思想上重視儒學。經過全方位的修養和整頓,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可見光武中興再度鞏固并發展了大一統國家。
過渡:可惜的是中興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東漢自中后期后就陷入了巨大的統治危機。
師:大家來看這個表格,東漢從第四位皇帝開始就仿佛陷入了短命的“詛咒”,導致后繼者大多是不諳世事的兒童。老皇帝年紀輕輕便逝世,幼主又沒有執政能力,只能依靠太后處理國事,而太后又會依靠母家,也就是外戚輔佐,造成了外戚專權。等到幼主逐漸長大,面對朝廷被外戚控制的局面,他能信任和依賴的只能是身邊的宦官,因此君主重用宦官誅殺外戚,就又造成了宦官弄權,而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希望皇帝聽從擺布,經常慫恿皇帝縱欲荒淫而不理朝政,加之潛在的遺傳因素,東漢皇帝們常常短命,這就導致東漢的政局陷入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怪圈,政治陷入黑暗,社會陷入混亂。
材料: 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49《仲長統列傳》
師: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東漢時期并未對豪強的勢力加以限制,這直接導致了地主勢力的膨脹,他們兼并土地,壓榨貧民,階級矛盾激化。終于掀起了黃巾起義。這場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設計意圖:通過漢王朝的興衰原因的總結,進而認識社會穩定對國家強盛的意義。
(四)兩漢的文化
過渡:兩漢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時期。在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統局面之下,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史學領域,司馬遷寫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裁的歷史著作;東漢時期的班固所寫的《漢書》,記載了從漢高祖到王莽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是斷代史。
文學領域,我們經常把“詩”當作唐朝文化的代表,那大家能說出漢代文學的代表嗎?沒錯,就是漢賦和樂府詩。《文心雕龍》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說明賦是一種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的文學作品。大家熟知的司馬相如就是擅長寫賦的大家。《上林賦》是他的代表作品。樂府詩也是兩漢文學的代表。漢武帝設立樂府,采集民歌編成詩,詩的風格大多質樸而寫實。值得一提的是,五言詩也是在東漢時期開始出現并且流行起來的。《古詩十九首》的句子,感情真摯且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書本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其中一首的節選。
醫學方面,戰國至西漢成書的《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基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第一部藥物學專著。被后世譽為“醫圣”的張仲景寫作了《傷寒雜病論》,東漢的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再來看看科技方面的成就。《九章算術》和《周髀算經》都是數學領域的重要著作。而大家熟悉的蔡倫是東漢時期的宦官,他改進了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最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兩漢輝煌的文化成就與大一統之間存在什么關系?漢賦問世之初是用于取悅帝王的,因此,許多大賦都帶有博物館式的宏闊視野,真可謂帝國氣象的紙上縮影。司馬遷的《史記》問世于漢武盛世,班固寫作《漢書》的一大目的也是歌頌漢朝統治者的豐功偉績。正是在國家統一、政治穩定且國力不斷強盛的大一統背景下,兩漢人民和文人才創造了如此輝煌燦爛的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了解兩漢時期所取得的文學、醫學、科技成就。認識到文化的繁榮有賴于大一統國家的興盛,大一統國家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條件。
總結:漢初在基本沿襲秦制的同時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催生了文景之治,為之后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對內集權與對外開拓雙管齊下,健全了秦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的統治模式,并且擴大了漢朝疆域范圍,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劉秀重建漢朝后,加強集權,鼓勵生產,再現中興局面。兩漢燦爛的文化,既是大一統時代下的產物,也反映著當時的社會風貌。但東漢末年由上至下的多重社會危機最終還是將東漢王朝帶向了衰亡結局。
三、習題鞏固:
1.中國古代某一時期,人們的餐桌上出現了胡椒、黃瓜、大蒜、葡萄、石榴等蔬果。據此推斷這一時期是( )
A.秦朝 B.漢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解析:本題選B。結合課本史實可知胡椒和黃瓜、大蒜、葡萄和石榴是在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2.據記載,漢宣帝“師受《詩》、《論語》、《孝經》”;漢成帝“壯好經書,博覽古今”;東漢光武帝“受《尚書》”:東漢明帝“通《春秋》、《尚書》”。這說明( )
A.儒學對治國理政產生重要影響 B.漢代儒學脫離了先秦儒學
C.儒學復興利于國家的思想統一 D.儒家思想為唯一的指導思想
答案解析:本題選A。據材料可知漢代皇帝學習儒家經典,說明了漢代儒學對皇帝治壓
理政產生了重要影響。漢代儒學是繼承發展了先秦儒學,排除 B;儒學復興是在唐宋,排除 C;D說法太過于絕對。正確答案選A。
3.漢武帝時期頒布算緡令和告緡令。算緡,就是對工商業者和小手工業者征收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財產稅:告緡,就是舉報隱瞞財產:告緡令,則是對舉報者獎勵被舉報者資產稅或者財產的一半的條例。這一措施( )
A.解決了郡國對中央的威脅 B.體現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D.體現了政府的政治壟斷
答案解析:本題選B。漢武帝時期的算緡告緡政策,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動,故B項正確:A項是“推恩令”的作用,故排除;題干不涉及農民,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經濟壟斷非政治壟斷,故 D項錯誤。
設計意圖:通過習題及時鞏固知識點,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聯系,對漢代儒家思想的影響做出概括說明;運用歷史相關材料,對漢武帝時期的經濟壟斷做出合理解釋;能夠將社會經濟現象放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識別。
四、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時間軸使學生形成整體認識,幫助學生記憶主要歷史脈絡,形成時空觀念。
五、作業設計:
從下列人物中選擇一人,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他為漢朝鞏固大一統國家所做得貢獻,為他寫一段頒獎詞。(司馬遷、霍去病、張騫、蘇武、班超)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查找,鞏固所學知識,感悟歷史杰出人物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
六、板書設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整體設計以時間為線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掌握從西漢建立到東漢滅亡的整體時間框架,重點講解漢武帝時期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但是本課時間跨度大、內容多,沒有大膽的取舍與整合,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弋阳县| 景泰县| 荣成市| 丰镇市| 富宁县| 谢通门县| 高州市| 宜昌市| 吴堡县| 石林| 清原| 泗洪县| 霍城县| 屯留县| 怀集县| 府谷县| 海丰县| 唐山市| 临朐县| 怀来县| 长乐市| 石柱| 揭东县| 马山县| 遂平县| 新丰县| 巴东县| 丹棱县| 阿勒泰市| 怀集县| 额尔古纳市| 平度市| 清远市| 海安县| 襄垣县| 彰武县| 裕民县| 和田市| 珲春市| 毕节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