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課標要求】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教材解析】
本課設置了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子目都屬于制度范疇,是政治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呈并列關系。教材先講選官制度,可以理解為官吏是統治的基礎,再講國家政權的官僚機構是如何組織的,最后講述國家經濟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賦稅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基于制度專題的難度考慮,本課應聚焦制度的核心內容,主要說明漢唐間制度發生的重要變化、隋唐制度的創新之處以及在歷史上的作用,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
【教學目標】
1.通過填寫表格、研讀史料,對比察舉制、九品中正制,認識科舉制在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擴大統治基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歷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趨勢。
2.通過圖示和材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職權,認識三省六部制的變化的特點和影響。
3.通過填寫表格、研讀史料,了解租庸調制和兩稅制的內容和特點,理解廢除租唐調制設兩稅法的原因,掌握歷代賦稅制度變化的特點和意義。
4.通過對隋唐制度變化的學習,聯系隋唐盛世的表現,理解政治制度與盛世出現的內在聯系,認識到政治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在知識基礎上,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科舉制度和三省六部制,有一定基礎,但是知識碎片化,有待進一步深化、條理化。賦稅制度專業性較強且在初中教科書中并未涉及,里面涉及的概念,比較抽象,高一的學生平時也很少接觸,掌握起來比較困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難點: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師: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來,除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已經連續分裂了近四百年,在這個民族大交融的時代,草原的視野與武功、中原的精神與財富,整合為一體,胡漢混血的隋唐皇室,終于建立了一個莊嚴恢宏、燦爛奪目的王朝。陳寅恪先生贊之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在北方少數民族的制度與華夏制度的劇烈碰撞中,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怎樣怎樣的新局,扭轉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設計意圖:由史家觀點引入制度創新,明確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點明本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二、新課講授:
(一)古代政治制度整體認知
師:《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著名歷史學家錢穆的專題演講合集,其中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是今人學習古代政治的極好資料。政治制度包含的內容很多,那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進行論述的呢?
思考:請同學觀察作者在各章節論述的共同點。這些角度有怎樣的聯系?
生:作者是從政府組織、考試制度、經濟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進行論述的。
師:是的,錢穆先生在論述歷代政治時首先講政府組織,也就是政府職權的分配,借此認識中國傳統政治之大趨勢,及其內在之根本意向。第二,講人才選拔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是中國政治制度最根本問題之所在。第三,講政府的賦稅制度,這是政府關于財政經濟如何處理的制度。第四,講國防與兵役制度,因為養育政府的是經濟,而保衛此政府的是武力。
所以我們說在歷代政治中,人才選拔是政府的基本,政府權利分配是政治制度的實質內容,我們稱之為“體”,而經濟與兵役制度則是政治的外在表現,我們稱之為“用”。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大致框架,今天我們也沿著這樣的思路來探討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新局之基——選官制度之變
1.九品中正制
過渡:治理天下重在用人,官員的素質與能力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統治水平,因此,對官員的選拔可謂是古代中國一件重要的大事。
回顧:結合所學,概述隋唐以前選官制度的變遷。
師: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已經學過的官員產生的方式。在西周時期貴族的傳承依據什么?
生:血緣。
師:沒錯,是血緣,以宗法制為基礎形成了世卿世祿制,保障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特權。秦商鞅變法,打破了血緣的壟斷,看重什么呢?
生:軍功。
師:對,是軍功,由此產生了軍功授爵,提升了秦統一六國的軍事實力。再到漢武帝時期,實行了什么?
生:察舉制。
師:很好,是察舉制,舉孝廉舉賢良,依靠鄉里的清議也就是口碑來評判人的品行。察舉制以才德選人,雖說才與德的標準不太好衡量,但至少體現了道德品質在選拔官吏中的地位。到了魏晉時期,由于戰亂,人口流動大,原本的鄉里清議不再適用,那這一時期設立了什么呢?
生:對,是九品中正制,
師:九品中正制中選官的實際依據是什么?
生:門第家世。
師:非常好,是家世。那魏晉這樣的選官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思考:請同學們結合歷史縱橫,歸納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及其“毛病”的來源。
生:背景是漢末動蕩,察舉制失去社會基礎;抑制地方大族,集權中央;察舉制自身弊端,不適應選拔需求。
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九品中正制根據魏晉南北朝從家世、道德、才能的選官標準逐漸走向單一化,特權逐漸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就九品中正制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大家都聽說過西晉時的文學家左思嗎?就是寫作《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的那位大才子。雖然他才高八斗,但是卻因出身貧寒沒能得到重用。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他的作品《詠史》“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世家子弟登上了高位,而有才能的人被埋沒在低級職位中),就會感受到他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憤懣不平之情。
2.科舉制
過渡:那么對于以上種種問題,隋唐的皇帝對選官制度做出了怎樣的改變呢?
思考1:隋唐時期的開創了什么選拔體制,有何特點?
生:科舉制
師:隋朝建立以后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開始以分科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科舉,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設立科目,分科取人的形式選拔官吏,是在歷史的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漢代就有考試制度,當時地方上通過察舉推舉出的人要經過考試,然后再量才錄用,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考試的地位。
思考2:隋唐統治者在科舉制的發展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師:唐朝時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的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明經考試要求考生熟讀并且背誦儒家的經典(包括注疏)。明經出身后,經吏部試合格,大多被選授為縣丞、縣尉、縣令,普遍地成為州縣基層的地方官員。像韓愈、白居易、柳宗元都曾參加過明經科考試。進士科以詩和賦為主,重視應試者的文學才華。唐代所有科舉試中,進士的名聲最響,相較明經科,進士科的難度也更大,以至于當時有這樣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明經比較容易,30歲考中已經很老了,進士很難考,50歲考中還算年輕,然而一旦考中便能聲名遠揚,以后可能會仕途順暢,飛黃騰達。
到了武則天時代,繼續完善科舉,增設了武舉和殿試,其中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人被稱為天子門生,極為榮耀。唐玄宗時代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3.科舉制之利弊影響
材料:唐代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這制度,大體說來,較以前是進步的。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詩歌:
神童詩·(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思考3:據材料和詩歌分析科舉制的創新與意義?
生:自由競選;分科考試;擇優錄取;中央集權
師:我們知道,在察舉制之下,若想做官,得先由他人推薦。而科舉考試的一大特點就是“投牒自進,自由報考”,無須他人舉薦,士子可以自由報名,官吏沒有阻擋或干預的權力和必要。就像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所說的一樣“此制的一優點,在使應試者懷牒自舉,公開競選,可以免去漢代察舉制必經地方政權之選擇。”幾乎人人都可報考,這就擴大了選拔的范圍,擴大了統治基礎。
那與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有什么進步的地方呢?公開考試更加透明,應選者必須參加由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以你在科場上所寫的文章的優劣為去留依據??荚嚨墓叫?、考試的信效度大大提升了。按成績錄取使選材有了客觀的標準,比道德更加容易衡量,比門第更公平。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
以儒家經典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也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人才選拔的權力,完全收歸中央,這就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正如這句話所說的:“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總之,科舉制的實施意味著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小結:回望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你發現有怎樣的演變趨勢?
生:標準越來越科學客觀;方式越來越公平、公開;形制越來越規范;中央集權強化。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展示加深學生對于選官制度發展趨勢的印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對選官制度發展趨勢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新局之體——中央官制之變
1.前代回顧
過渡:科舉制選拔出的人才,流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機構,在隋唐時期,最重要的中樞機構是三省六部。
師:在講述唐朝的中樞機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自秦朝以來中樞機構的演變。大家還記得秦朝在中央設立什么嗎?
生:三公九卿制。
師:對,三公九卿,三公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那么漢初的時候漢承秦制,基本延續了秦朝的設置,但是漢武帝時期皇帝認為相權威脅到了皇權,因此為了削弱相權,武帝設置了什么?
生:中朝。
師:很好,中朝也叫內朝,提拔身份低微的人組成以皇帝為核心的決策機構,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則保留了執行的職責。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省六部制在魏晉時期已經有了萌芽,到了隋唐得以正式確立。
活動:請同學們根據教材第39頁完成三省六部制的結構示意圖。
2.三省六部制結構及職能
過渡:相信同學們已經從書中看出了很多信息,現在我們一同梳理三省六部制。
師:三省分別是哪三省呢?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那六部分別是哪六部呢?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和工部。尚書和中書早在漢朝就有了,不過當時還不是省,地位還不夠重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形成,共同輔助皇帝決策,并承擔了執行權力。所以三省六部制是中國政治制度逐步演變的產物,到隋文帝時期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那三省六部又是如何分工的?同學們請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的是哪個?。繉Γ侵袝?。那門下省負責什么呢?門下省負責審核,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駁回,讓中書省重新再草擬。一件事情通過后是不是就該執行了,那負責執行的是?很好,是尚書省,尚書省統領六部,六部亦是各有分工。
師:由于三省職能分工不同,官署位置也不同,中書省和門下省作為中央的決策和審議機構,要隨時準備皇帝的詔問,其位置設置在皇帝作為寢居和處理正政事的太極宮,尚書省作為執行詔令的機構位于皇城中心承天門街的東側。在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共同執行具體的決策。三省的長官都可以被稱為宰相,而且他們雖然各有分工,但是卻并非純粹埋首于自己所負責的領域而缺乏交流,而是會共同議事,聚在政事堂對某些重大事情進行討論,這也就蘊含了三省一體化的趨勢。
思考1:請同學們根據六部分別處理什么事物?
生:官、錢、文教、軍、法、建設。
3.三省六部制利弊分析
過渡:同學們,知曉了三省六部制的基本情況后,你對此作何評價呢?
材料:唐代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浦朴鱿略t敕,便先由門下省和中書省舉行聯席會議,會議場所稱為“政事堂”?!淖罡邫C構,則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須加蓋中樞、門下之印,即須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然后再送尚書省執行。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認為是違法的,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思考2: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點和意義?
生:特點是三分相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節制君權。意義是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
師: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益完備,所以隋唐盛世的出現絕非偶然,制度創設功不可沒。由于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這大大增加了宰相的人數,唐太宗時還經常給品位比較低的官員特定的名號,比如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些人也可以參加政事堂會議,成為宰相。這就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進一步增加了宰相的人數,稀釋了宰相的權力,提高了皇帝的權威,所以也就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小結:請同學們根據所學,歸納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變趨勢。
生: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中央官制的制度化、合法化。
設計意圖:通過與前代中央官制的比較,構建中國古代中樞權力演變的知識體系,感受三省六部制的創新之處。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能力。
(四)新局之用——賦稅制度之變
1.賦稅制度的演變
過渡:剛剛我們講完了選官制度和中樞機構,都可以歸結為政治層面,而對于統治來說,經濟命脈亦是十分要緊,其中賦稅制度關系到國家財富的多寡,也影響著國家力量的強大。
師:在隋唐時期賦稅制度也有變化與創新,源頭同樣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食和紡織品,包括絲綢和布。
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了均田令,國家授予農民一定數量的土地,農民則要承擔數額固定的租和調,成年男子當時被稱為“丁”,還要承擔一定的徭役。
唐朝初年沿用均田制,并在租調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改革,形成了租庸調制。我們看看多出來的這個“庸”是什么意思,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2.租庸調制
思考:為什么在原本的租調制中加一個“庸”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唐代租庸調制相比于前代的進步意義?
師:唐代原本服徭役是要百姓親自去參加勞動,比如修筑一些工事等,其實每年也就服役二十天,看起來似乎時間不算長,但問題在于一是來回路上要花費大量時間,二是可能會趕上播種或收割的時機,影響農業生產。唐朝為了解決徭役的這種問題就進行了改革,農民如果不想去服役,可以用絲綢或者布來代替,農民免去了服役的奔波,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時間,政府也增加了賦稅收入。
需注意的是,租庸調制的推行是有條件的,就要實行均田制,社會上有大量耕種自家土地的農民。然而到玄宗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風氣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逐漸瓦解,在籍農民土地不足,無法應付賦稅,于是紛紛逃亡,在這樣的大勢下,租庸調制日漸受到沖擊。
3.兩稅法
過渡:面對租庸調制的失靈,統治者便想辦法對賦稅制度進行調整,以保證稅收和百姓的生活。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主要根據資產征收戶稅,根據田畝征收地稅,并且在南方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配合著南方一年兩熟也就是糧食一年內成熟兩次的特性而分夏秋兩季征收賦稅。
思考:結合“史料閱讀”分析兩稅法實行的內容。
生: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額、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不分主戶和客戶,以現居住地編戶交稅;
③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④一年分夏秋兩次征收。
師:相對于租庸調制,兩稅法收稅的主要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對,是從人丁轉向了財產,是“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這點非常重要,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政府也因此減輕了對農民人身的控制。
思考:因此,從具體的制度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稅法有哪些積極作用呢?
師:將原本很多稅收的名目并入了戶稅和地稅,簡化了稅收的名目。但同時它并沒有減少國家稅收,因為它擴大了稅收對象,比如說商人也要交稅,稅收的收取也更精準了,那么也就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并且“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方式也減輕了人身控制,激發了社會活力。
思考:然而在兩稅法自推行伊始,就有人反對,德宗時期的名相陸贄就是反對派的代表人物,結合“問題探究”分析兩稅法的弊端?
生:無統一稅額,各地稅負不均;以貨幣征稅,幣值不穩,負擔加重;土地買賣合法化,土地兼并嚴重
小結:請歸納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
師:以人丁為主到以土地財產為主;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馳;從不定時收稅到夏秋兩稅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引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各代賦稅制度的含義,引導學生對歷史時空的重視,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強化學生對賦稅制度變化的認識;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理解隋唐賦稅制度與前代的不同,為學生總結賦稅制度發展趨勢做準備
三、課堂小結:
師:我們回顧今天所學內容,會發現隋唐制度演變中有不少共通的地方。第一,制度演變中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呢?最重要的是時代變化,舊制度出現了很多問題,士族的衰落導致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導致租用調制無法維持。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積極推行改革也是推動制度創新的重要因素。隋文帝確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改革科舉。在制度創新中,人的努力也很重要。第二,制度創新的基礎是什么?是前代不大成熟的舊制度。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突然地創立,它是隨著時代變化逐步發展而來的,因此必有淵源,必有前身。第三,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國家機器若要正常運轉,便離不開穩定的中央決策及行政體系,有了政府組織就要有官僚的選拔,就出現了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制度。政府官員都要領取俸祿,國家的正常運轉也需要物質財富,財富從哪里來呢?自然要靠老百姓交稅,賦稅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第四,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所謂利弊,則以其在當時所發生的實際影響而定。后世的我們總是輕易將科舉制度定為所謂鉗制民眾思想,服務君主專制的統治工具,卻看不到其在提升選拔公平性,擴大統治基礎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四、習題鞏固:
1.隋初沿襲了前代的州、郡、縣三級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開皇三年(583年),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對于地方各級官吏統由尚書省的吏部負責選任,所謂“大小之官,悉由吏部”。這些政策調整( )
A.強化了國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民眾經濟負擔
C.導致了君主專制強化 D.阻礙了階層之間流動
2.唐代實行宰相集體議政制度,三省宰相不僅都要參與詔令的決策和審議,還要在對所議詔令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后才能形成正式決策。這種“宰相一致原則”( )
A.提高了行政決策效率 B.完善了官吏選拔制度
C.旨在制約皇權的濫用 D.體現了權力的制衡性
3.針對皇帝頻頻越過中書省直接向六部官員下達詔令的現象,有朝臣說:“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庇纱丝芍?,該朝臣(  )
A.反對中央集權 B.主張建立內閣
C.主張加強相權 D.批判三省六部
4.顧炎武稱:“唐制,凡詔敕皆經門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還。而給事中有駁正違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執法之正,人主聽言之明,可以并見”。顧炎武所評述的制度( ?。?br/>A.體現了古代政治制度成熟 B.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
C.反映了君臣關系趨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5.按照唐制,凡屬皇帝敕令,必須經三省政事堂會議正式議決通過,并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可頒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現了“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的現象。這說明唐代三省制下(  )
A.中樞決策的有效性加強 B.君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
C.宰相之間彼此相互制衡 D.政事堂掌握最高決策權
6.下面是780年唐朝開始實行的兩稅法的主要內容:(1)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徭、雜稅,但丁額不廢(2)不論土戶、客戶,一律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按丁壯和財產多少定出戶等(3)元額以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墾田數為準,分別按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4)一年分夏、秋兩次征收。它的實施( )
A.使稅制更加紊亂 B.加強了對農民的控制
C.增加了財政收入 D.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
7.唐朝租庸調制規定男子除租、調外,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國家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丁稅 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農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
8.錢穆認為漢末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全歸紊亂,鄉舉里選制度自亦無從推行,朝廷用人沒有標準,曹操以陳群為吏部尚書,始設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與此制度有很大關系。以上內容主要說明九品中正制( )
A.建立了曹魏的統治基礎 B.加強了曹魏對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選拔到杰出人才 D.在歷史上曾起到積極作用
9.《晉書》記載,西晉文學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為時豪所抑”,升官無望,感嘆生不逢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九品中正制有局限 B.社會階層缺乏流動
C.軍功爵制不合時宜 D.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10.唐代科舉制以士人“名”的高低為評鑒的標準、錄取的依據。這里的“名”不僅是文學教養的程度,更關鍵的是士大夫社會里文壇領袖給予的評價。這一現象表明唐代科舉取士( )
A.成績評價機制完善 B.受前代選舉制度的影響
C.社會輿情影響式微 D.保證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五、作業設計:
課文41頁“學習拓展”, 簡要說出唐律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六、板書設計: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七、教學反思:
從學習內容上來說,隋唐選官制度和官僚機構的創新為隋唐的發展完善提供了人才和制度保障,賦稅制度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了解決封建制度帶來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國家管理的政治智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制度變革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更深刻認識封建社會的一般特征及發展規律,本課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所以作為重點示范課來講解。
從教學方法來說,通過歷史學家觀點進行講解,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明確學習目標,理解政治制度對于古代社會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遵化市| 吴忠市| 郧西县| 浦北县| 清水河县| 独山县| 古蔺县| 扶绥县| 定州市| 红原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埔区| 中牟县| 海原县| 板桥市| 宿州市| 修文县| 新宾| 鞍山市| 渑池县| 荆州市| 惠来县| 沙洋县| 临湘市| 新化县| 广饶县| 邵武市| 嘉义市| 海南省| 清新县| 东乌珠穆沁旗| 保靖县| 西藏| 余江县| 翁源县| 察雅县| 宜宾市| 德钦县| 名山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