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第一冊 教案第六章 自然災害6.3 防災減災知能素養對標必備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 學考對標 高考對標 高考考向防災減災手段 學習理解能力 觀察和記憶 比較和關聯 概括和歸納 應用實踐能力 解釋和實踐 綜合和推論 遷移創新能力 遷移和探究 區域判斷與定位 評價規劃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人地協調觀 地理實踐力 水平2 水平4 【考查內容】 舉例說出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以一兩種自然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或應急措施。 【考查題型】 選擇題、非選擇題自救與互救水平1 水平3第一部分:本節教材解析—走近學科素養【必備知識一:防災減災手段】地理事實我國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制定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指導方針,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防災減災工作包括災害監測、災害防御、災害救援與救助、災后恢復等多個方面。1.災害監測我國建成了由人造衛星、氣象站、水文站、地震臺、地質環境監測站等組成的自然災害監測系統,主要對自然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和致災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測。2.災害防御我國為控制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一方面修建水庫、堤壩、防護林等防災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開展減災教育。3.災害救援與救助發生自然災害并達到應急響應程度時,應按照國家有關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調動救援物資和人員,盡快穩定社會秩序,救治傷員,展開心理援助。4.災后恢復災后要盡快恢復災區群眾的生產與生活,并促進災區經濟和社會的恢復和發展。這一過程也能幫助重建區增強防災能力。核心概念防災:預防或防御災害。減災:減少災害和減輕災害破壞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由國家、區域及地方各組織,通過不同平臺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絡系統。【必備知識二:自救與互救】地理事實對個人和家庭而言,防災減災的主要任務是自救與互救。自救與互救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自救與互救包括災前準備、災中救助和災后自我保護三個方面。1.災前準備在洪澇、臺風多發地區,居民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信息,做好災前準備。地震多發地區,震前準備主要包括準備應急救援包,牢記地震撤離路線和附近應急避難場所位置,經常參加地震演習活動,樹立防震意識。2.災中救助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應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逃生路線進行撤離。若洪澇來襲,盡量向地勢高的地方逃生;當地震發生時,如條件允許,應及時、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帶;如遭遇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的山坡轉移。如不能逃脫或被掩埋,要盡可能地進行自我保護,并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法進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如對別人進行救助,也要時刻注意保護自己和被救者。3.災后自我保護自然災害過后,還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洪災過后,不吃洪水浸泡過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對房屋進行全面消毒,待電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發生后往往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遠離危墻、廣告牌、電線桿等危險區域,等余震過后再作打算。核心概念自救:遭遇自然災害,沒有他人的幫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脫離險境。互救:遭遇自然災害,在有效地自救前提下妥善地救助他人。第二部分:本節典例設計—落實學科素養【本節內容分析】本節內容在整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章前兩節介紹了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以及致災過程和災情。在學習了自然災害的成因之后,本節內容介紹了防災減災的措施,為學生提供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內容。本章最后一節介紹了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是本節內容的延伸與拓展,也體現了科技因素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課程標準內容要求:“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本節教材以圖片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導入;接著教材以文字敘述、圖片、活動與案例形式闡述防災減災手段;最后教材以文字敘述、活動形式闡述自救與互救。本節內容分為“防災減災手段”和“自救與互救”兩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災害確實可怕,但是只要認真學習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提高逃生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完全可以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表、視頻、案例等資料,結合當地實際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搜集、遴選有價值的資料作為補充,例如通過查閱文獻、查找新聞報道、參觀科技館的調查等方式。本節內容包含的核心知識及所體現的學科核心素養如下:核 心 知 識 1.防災減災手段; 2.自救與互救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人地協調觀 地理實踐力 核 心 素 養【學情整體分析】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區域地理相關知識,對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有了一定基礎的認知。通過對本章前兩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大概能夠明白自然災害形成的相關自然過程機制。高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紀錄片、影視作品、新聞報道等多種途徑,對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有了比較直觀生動的認識,渴望了解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國務院將每年的5月12日設為“防災減災日”。每年的“防災減災日”都設定一個主題,學生們可以通過媒體報道、社區活動、學校活動以及一些公益性的講座等途徑了解一些防災減災知識。【教學活動準備】實踐活動設計活動名稱: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活動目標:掌握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措施,樹立防震意識。活動準備:1.查閱書籍、視頻、新聞報道等相關資料,收集地震中自救與互救的方法。2.提前確定所在班級疏散通道,牢記地震撤離路線,查找到附近應急避難場所。任務專題設計任務一 防災減災手段活動1:災害監測 活動2:災害防御 活動3:災害救援與救助、災后恢復任務二 自救互救措施活動1:災前準備 活動2:災中救助、災后自我保護教學目標設計1.通過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防災減災及自救互救措施,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促進可持續發展,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2.運用圖表、示意圖、視頻等資料,歸納防災減災手段及自救互救措施,培養讀圖、閱讀、運用概括和對比法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3.了解當地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分析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主要危害及應對措施。具備一定的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學策略設計以一所中學的抗震奇跡作為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補充的教學資料,通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防災減災手段和家庭及個人的自救互救措施。教學方法建議案例教學法、探究教學法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防災減災的措施。難點:1.我國防災減災的工作內容;2.掌握不同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方法。教學材料準備1.我國防災減災工作實景圖片、防災減災宣傳畫等2.某地近年來關于某次自然災害的相關新聞報道等。【教學活動設計】(課時建議:1課時)教學導入教師通過PPT展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后的一則新聞報道,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一所中學的抗震奇跡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場8.0級的大地震襲擊了川蜀大地。這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生在我國境內的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在這場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中,有一所中學創造了災難之中的奇跡:兩千兩百多名學生和上百名老師,用時1分36秒,逃出教學樓,無一傷亡。這所中學就是四川省安縣桑棗中學,距離震中只有幾十千米。教師:看了這則新聞,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學生1:這所學校太厲害了。學生2:他們的防災減災教育做得很好。教師:首先政府出資加固了教學大樓,不過僅僅教學樓修建得結實還不夠,緊急情況下有序地疏散學生也至關重要。從2005年開始,他們每學期要在全校組織一次緊急疏散的演習。教師:面對自然災害,無論是國家和政府,還是家庭和個人,我們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實現防災減災,避免受到傷害。本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學習一下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和內容。(設計意圖)通過真實事件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所中學在大地震中創造了災難之中的奇跡,更加引起學生對防災減災知識的渴望。教學精講◆ 任務— 防災減災手段 ◆教師:我國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對我們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通過總結長期以來的經驗,國家制定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建立了嚴謹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依據災害發生的時間序列,實施了災前-加強“災害監測”“災害防御”,災中-做好“災害救援與救助”,災后-全面進行“災后恢復”等多種防災減災手段。雖然天災無情,我們不可能杜絕災害,但通過這些手段,可以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首先,我們來學習災害監測。(整體設計分步落實)先明白依據災害發生的時間序列,災前、災中、災后分別對應的多種防災減災手段。再通過學習任務一的三個活動真正了解這些防災減災手段的內容。【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防災減災手段活動1:災害監測教師:我們以洪澇災害為例,來探究一下自然災害的監測。教師展示河流水文監測的方法-吊箱測流。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110,思考回答問題:適合吊箱測流監測的河流具備怎樣的突出特征,吊箱測流可以監測此類河流的哪些指標 (自主學習)閱讀地理資料,并結合本章前面學習過的洪澇災害相關內容,初步了解洪澇災害的監測手段,教師完善補充,增強學生通過閱讀對該內容的理解。【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洪澇災害的監測學生1:吊箱測流法適合測量一些含沙量高、沖淤變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學生2:可以監測河流流速、含沙量、水質等指標。教師總結:水文站在洪澇災害的監測中的作用明顯,圖中黃河龍門水文站的工作人員采用吊箱測流法可以靈活監測河流水情。針對其他自然災害的監測臺站和設備還有很多,比如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臺風等各種氣象災害監測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實時更新的衛星影像可以幫助記錄和預測臺風的移動路徑。再比如全國各地地震臺中安裝的現代地震儀,可以以較高精確度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震動記錄下來,從而測量出地震的強度和方向。現代發達的科學技術為監測自然災害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閱讀教材以及教師提供的PPT圖片,明確自然災害的監測手段。【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自然災害的災前監測教師總結:我國建成的自然災害監測系統可以對自然災害發生的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測。(設計意圖)通過補充針對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監測手段,幫助學生綜合全面地了解我國災害監測的內容。【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災害監測活動2:災害防御教師:除了建成災害監測系統,我國還采取相應措施來防御災害、減少損失。我們以地震災害為例,來探究一下災害防御的措施。下面我們來觀察同一棟樓房加固前后在模擬強度相同的地震實驗中的破壞程度有何差異。(教學預設效果生成)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資料,結合區域地理相關知識與本章前面所學內容,歸納不同防災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抗震加固教師:請同學們觀察左右兩張圖片,左邊是加固前,可以看到在地震實驗中,建筑物的立柱出現了明顯的損傷。而右邊是經歷過抗震加固的樓體,經過強度相同的地震實驗后可以看到,樓體的損壞程度大大減輕了。教師:除了針對地震的防御之外,我國還實施了很多災害的相關防御措施,請說出三峽大壩和三北防護林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概括和歸納能力)結合具體案例,概括三峽大壩與三北防護林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三峽大壩與三北防護林學生1:三峽大壩水利工程可以起到調蓄洪水的作用,減輕洪澇災害的影響。學生2:三北防護林工程可以一定程度上防御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對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師總結:長江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比較容易發生洪澇災害,三峽大壩處于長江中游,地理位置優越,可以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三北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由于三北防護林防風固沙的作用,長期肆虐北方的沙塵暴近些年明顯減少,更重要的是有效減緩了北方沙漠化的危機。國家還施行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如2008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就是為了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開展減災教育,如教材一開始提到的全國防災減災日,學校、社區中開展的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活動等等。(設計意圖)通過列舉防災減災相關法律與防災減災日以及相關宣傳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災害,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利于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災害防御工作。【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災害防御活動3:災害救援與救助、災后恢復教師:在做了盡可能充分的災害防御準備后,仍然會有一些自然災害突然發生。請同學們結合老師展示的PPT,思考問題: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應該依據什么來決定所要調配的救援人員和物資的數量呢 (深度學重推理)提供相關地理資料組織學生深度學習教材中“災害救援與救助”這部分內容,推導出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調配救援人員與物資數量的依據。深度挖掘教材,開闊學生眼界與思維。【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規定的救災應急響應級別應急響應級別 Ⅳ級-一般 Ⅲ級-較大 Ⅱ級-重大 Ⅰ級-特別重大死亡人數 20人以上 50人以下 50人以上 100人以下 100人以上 200人以下 200人以上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人數 10萬人以上 50萬人以下 50萬人以上 100萬人以下 100萬人以上 200萬人以下 200萬人以上學生1:災害的嚴重程度。學生2:人員和財產的損失情況。教師總結:也就是說當發生自然災害并達到應急響應程度時,應按照國家有關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確定應急響應等級,據此調動救援物資和人員,盡快穩定社會秩序,救治傷員,展開心理援助。教師:不同的自然災害救援與救助方案有所不同。以地震為例,因為地震救援對專業知識、專業設備和相關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地震發生后,地震專業救援隊是救援的主要力量。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地震專業救援隊。教師組織學生根據Pl12活動中的文字和表格,進行小組討論,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自主學習)分成3個小組分別對應完成3個問題,有效地利用了課堂教學時間。在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中共同完成任務,完善答案。【多媒體展示】(問題探究)認識地震專業救援隊1.你認為地震專業救援隊應包括哪些專業救援人員 2.計算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參與國際地震救援次數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數的比重。3.討論強震發生后國際救援的重要性。小組1:需要的人員包括負責協調技術和保障工作的專家和管理人員,從事搜索、營救和保障工作的部隊官兵,進行醫療救治的醫護人員等。小組2:經過簡單計算后,可以得出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參與國際地震救援次數約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數的56%。小組3:國際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相關救援經驗豐富,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國際救援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人力、物資和先進救援設備展開救援。(綜合和推論能力)通過探究地震專業救援隊應該包括哪些專業救援人員與強震后國際救援的重要性。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類比推理能力。教師總結:對我國來說,參與國際救援不僅是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也是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認識,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教師:艱難緊迫的救援工作結束后,更長遠的工作是要對受災地區進行災后恢復。我們以地震災害為例,來探究一下災后恢復。2017年九寨溝地震后,當地原本以旅游為支柱產業,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針對這種情況,在九寨溝的地震災后重建中重要的重建工作有哪些呢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動”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合作學習,訓練學生對文字、圖表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災后恢復學生:修復旅游景區和旅游配套設施。教師:四川九寨溝旅游業發達,地震會破壞當地自然景觀和旅游配套設施,因此重建應以恢復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和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發展為重點。◆ 任務二 自救互救措施 ◆教師: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國家集中全國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救援與救助;同學們掌握一些自救與互救的具體措施,在災害發生時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拯救他人生命,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下面我們將從災前準備、災中救助和災后自我保護三個方面,學習面對不同自然災害的自救與互救措施。(以學定教)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料,聯系實際生活,了解震前準備的內容,強化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力。活動1:災前準備教師:對于可預報的洪澇和臺風等氣象災害而言,災前準備至關重要,還記得我們剛剛學過的風云衛星對臺風的監測功能嗎 現代科學技術能夠依據衛星影像和各地的氣象數據預測臺風的移動路徑,因此我們可以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信息,為可能到來的臺風和洪澇災害做好準備。而對于像地震等較難預報的自然災害,也要樹立防災意識并事先進行準備。請大家結合教材以及老師提供的PPT,說出針對地震的災前準備內容有哪些。(解釋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走訪,尋找距離住所最近的應急避難場所,并規劃撤離最優路徑,體現地理學科內容在生活中的運用,提高了生活中的避災能力。【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震前準備學生1:牢記住所、學校附近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防災意識,經常參加地震演習活動。學生2:牢記避災路線和掌握正確的避災方法。教師總結:做好震前準備,可以在地震來臨時把災害的危害降到最小。(設計意圖)自然災害不可避免,因此災前準備對于每位學生而言意義重大。通過活動設計,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會了災前準備工作內容,能夠將其運用到現實學習生活中,正確的防災減災,這樣就實現了本節課最重要的價值。【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地震前的災前準備1.準備應急救援包。2.牢記地震撤離路線和附近應急避難場所位置。3.經常參加地震演習活動,樹立防震意識。活動2:災中救助、災后自我保護(設活動深探究)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究遭遇洪澇、地震、泥石流的自救與互救措施,增強地理實踐力,利于學生掌握面對主要自然災害時應該采取的自救互救策略。教師:做好一切充足的準備后,也并不是萬事大吉。我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災中救助技巧,在災害發生時,進行盡可能有效的自救與互救。針對我們本章之前學過的洪澇、地震、泥石流三種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分別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呢 小組1:洪澇來襲,應該盡量地向地勢高的地方逃生。教師:如果不幸落水,應該怎么自救 小組1:抓住漂浮物,盡量不讓身體下沉,等待救援。教師:如何救助其他落水者呢 小組1:拋救生圈、救生衣,或者劃船去救人,但是一定要先保證自身安全。教師總結:遭遇洪澇災害,安全轉移要本著“就近、就高、迅速、有序、安全、先人后物”的原則進行。當發現有人溺水或被洪水圍困時,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設法營救。【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洪水中的自救與互救(比較和關聯能力)對比分析地震與洪水中的救災重點有何異同以及原因是什么。小組2:地震發生時條件允許的話,應及時有序地撤到戶外安全開闊地帶,應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逃生路線進行撤離。如不能逃脫或被掩埋,要盡可能地進行自我保護,再想辦法呼救。教師:如果沒有撤離條件呢,怎么就地避險 小組2:在堅固的家具旁或墻角雙手抱頭蹲下,尋找“安全三角區”躲避等。教師總結:特別要注意的是,同學們個人的力量有限,在對別人進行救助時,也要時刻注意保護自己。(深度學習)遭遇自然災害時,采取正確的自救互救措施對于拯救生命至關重要。學生結合本章及前面所學內容,聯系生活常識以及平時接觸的防災減災演練,深度挖掘相應自救互救方法,形成答案,小組展示,教師及時補充總結。【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震時避震措施 平房室內 迅速離開建筑,逃到空曠地區高層樓房室內 伏而后動,尋找安全地點躲避戶外 避開高大建筑物,尋找空曠地點躲避小組3:如遭遇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的山坡上轉移,如不能逃脫或被掩埋,要盡可能的進行自我保護,并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法進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教師總結:泥石流發生時,一定要及時正確地選擇逃生路線。【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泥石流中的自救與互救1.沿山谷徒步時,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安全的高地是最好的避災場所。2.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特別留意是否聽見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的聲響,這很可能是泥石流將至的征兆。3.發生泥石流后,要馬上向與泥石流呈垂直方向的兩邊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l13,請學生討論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學生1:洪災過后,不吃洪水浸泡過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對房屋進行全面消毒,待電器干燥后再使用。學生2:地震發生后往往還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遠離危墻、廣告牌、電線桿等危險區域,等余震后再做打算。教師總結:自然災害過后,還需要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設計意圖)通過分組探究,使學生理解問題更加全面和深刻,鍛煉學生的綜合推論能力,培養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素養。【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災后自我保護1.洪澇災害:不吃洪水浸泡過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對房屋全面消毒,待電器干燥后再使用。2.地震災害:預防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遠離危墻、廣告牌、電線桿等危險區域,等余震過后再做打算。教師總結: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指導方針、主要工作內容,學會了不同災害發生后的自救與互救基本措施。最后我們通過調查居住地和學校附近的應急避難場所,學習災害發生后的逃生避險方法。希望大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在災害來臨時更有效地進行自救與互救,為挽救生命和財產提供更多的可能。實踐活動(方向與建議)1.了解所在地易發的自然災害,說出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手段,并說明自救互救的應急措施。2.有針對性地組織防災演習。(解釋和實踐能力)通過地震演習,學生將本節課所學內容運用到實踐過程中,面對災害發生,臨危不亂、冷靜應對通過演習活動,驗證之前合作探究結論的科學性。教學評價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能夠結合某一種防災減災案例,掌握防災減災的手段,針對不同自然災害中自救與互救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預案。了解防災減災的主要內容。教師總結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表現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教學評價目標和水平要求做出準確的教學評價評價目標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說明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內容 能夠說出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內容 能夠結合不同區域不同自然災害的特點說出我國采取的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工作內容 能夠通過觀察與調查將我國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的內容分類、比較,說明原因 ————針對具體災害說明具體的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措施 能夠說出防災減災的些措施 能夠從政府層面與個人層面說出防災減災的一些措施 能夠有依據不同區域不同的自然災害特征,從政府層面和個人層面說出防災減災的相應措施 能夠依據不同區域不同的自然災害特征,從政府層面和個人層面說出防災減災的相應措施,并說明理由(設計意圖)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該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演習等相關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落實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防災減災需要國家政府層面和個人家庭層面的共同努力,培養學生綜合和推論能力,落實綜合思維學科素養。板書設計(以學定教)結構式板書的設計,簡要梳理了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如:防災減災手段、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利于學生構造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也便于教師有條理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反思本節內容結合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而精心設計,設置了較合理的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很好地開啟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與活動的設計緊貼教材,教師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大量補充相關資料輔助學生的學習,給學生搭建了較完整的學習“腳手架”。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足之處:一是本節課內容需要更多體驗式的學習,但是課堂教學只能夠提供一些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學生體驗形式比較單一;二是課堂的生成問題較少,學生互動不充分。(以學論教)本節課的教學重在了解防災減災措施,通過案例呈現、活動設計、演習實踐等途徑充分落實學生所學,讓學生真正了解防災減災措施,并在實際生活中正確地運用所學知識。第三部分:本節學習評價—鞏固學科素養【學習目標分析】學科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1.防災減災手段; 2.自救互救措施 1.通過分析不同自然災害的特點,概括歸納出家庭和個人防災減災的正確做法; 2.通過分析不同自然災害的特點,概括歸納出國家和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學會對相關地理問題綜合分析 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深度學習建議】1.正確掌握我國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能夠因時因地說出恰當的防災減災手段和自救互救措施。2.結合自己所在地常見的自然災害類型,有針對性地參與防災減災演練,掌握必要的防災減災技能。【學習評價任務】任務一 知-能遷移評價: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正確做法、我國的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的必備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提高觀察和記憶、概括和歸納、綜合和推論能力,落實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任務二 能-知滲透評價:運用比較和關聯能力、區域判斷定位能力、遷移和探究能力,分析洪澇災害的治理措施,鞏固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落實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科素養。任務三 學科素養評價: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逃生路線選擇、預防某區域某種自然災害的措施的高考常見的知識情境中,運用綜合和推論能力、比較和關聯能力解決問題,鞏固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素養。【典型評價設計】◆ 任務一:知-能遷移評價 ◆必備知識深度探究(探究點1)面對自然災害的正確做法做法 內容學 認真學習有關自然災害的知識和防災減災知識聽 注意收聽國家或地方政府以及主管自然災害部門發布的自然災害信息備 根據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情況,做好個人、家庭的各種行動準備和物資、技術準備察 注意觀察研究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報 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不必驚恐,要盡快向有關部門報告避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要及時組織大家進行避災斷 切斷可能導致次生災害的電、火、煤氣等抗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要組織大家一起抗災救 要學習一定的急救知識,準備一些必備藥品,在災害期間,及時自救和救治他人保 為減少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損失,要充分利用社會的防災保險(探究點2)我國的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名稱 內容氣象預警預報體系 全國初步建立大氣成分、酸雨、沙塵暴、雷電農業氣象、交通氣象等專業氣象觀測網水文和洪水監測預警預報體系 建成由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水文實驗站和地下水測井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地震監測預警體系 實現了中國三級以上地震實時監測,建立地震前兆觀測固定臺點和各類前兆流動觀測網點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我國有12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了群測群防制度病蟲害監測預報系統 建立了由3000多個站點組成的農作物和病蟲害預報網,240多個臺(點)組成的草原蟲鼠害監測預報網海洋災害監測預報系統 積極開展對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咸潮等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海洋災害的業務化監測森林和草原火災監測預警系統 初步建立森林火險分級預警響應和森林火災風險評估技術體系沙塵暴災害監測與評估體系 初步形成覆蓋中國北方區域的沙塵暴災害監測網絡◆ 任務二:能-知滲透評價 ◆學習能力深度探究(綜合和推論能力)洪澇災害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 分析思路判斷洪澇災害發生區域 從題目所給圖、表、文字等資料中判斷出洪澇災害發生在哪個區域或者流域的哪個部分、河流的哪個河段致災成因分析 洪澇災害的產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災情分析 洪澇災害帶來的后果或危害包括其對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能準確全面地進行分析治理措施 中上游 ①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②退耕還湖;③修建水利工程(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下游 ①裁彎取直,加固大堤;②開挖入海河道;③修建分洪蓄洪區(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 任務三:學科素養評價 ◆(考情分析)本節內容主要包括防災減災手段和自救互救措施,縱觀以往的高考真題,本節內容出現頻率較低,主要是結合某區域某次自然災害發生的真實案例,通過分析災害成因和造成的危害,要求答出防災減災措施,往往通過非選擇題考查,但是針對現在教學導向強調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預測本節內容在以后的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會明顯增加。【深度學習】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防治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洼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減災體系。環境的破壞和過度耕作,是造成淮河水災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大力鼓勵在淮河流域大規模植樹造林,發展生態農業。植樹造林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而且經濟效益比種植糧食作物要高。對一些地方也可以進行農田林網化改造,以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澇災害損失。加強對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防御工作,重點在強化各項防范和應急措施上下功夫,提高應對突發性災害的預測、預警、預報和救災能力。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群測群防意識,努力防患于未然。【典例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0年7月20日王家壩開閘放水后,蒙洼蓄洪區內水位持續上漲,早上起來農田還是“綠油油”,下午變成“水汪汪”,蓄洪區內的村莊成了一座座小島。在當地馳援的消防指戰員一天內,搶險救援不停,成為“擺渡人”。請說明蓄洪區分洪的作用。【解析】蒙洼蓄洪區的水位持續上漲,蓄洪區可以分擔淮河干支流的行洪壓力,進而保障流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答案】削減淮河洪峰對下游的影響,減少下游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減輕上游河段防洪壓力。【典例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氣候條件,造成淮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繁出現,并呈現旱澇交替的特點。每年的6、7月份是該河流域旱澇災害多發期,常常從洪澇急轉為干旱。分析6、7月份淮河流域的旱澇災害常發生急轉的原因,并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解析】分析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時要結合天氣、氣候特點。根據夏季風移動規律,雨帶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移動到江淮地區該地區進入梅雨季節,7、8月份雨帶推移到北方,該地區受副熱帶高壓脊控制出現伏旱天氣。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應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兩方面解答,旱澇災害的防治從上、中、下游三個河段入手,綜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不同河段采取不同措施。【答案】原因:6月中旬到7月中旬,淮河流域常受鋒面雨帶的影響,降水集中,歷時長,加上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下游河道淤塞,出海口少,泄洪不暢,易發生洪澇;到了7月中下旬,鋒面雨帶移到我國北方地區,淮河流域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多晴熱天氣,形成伏旱。措施:上游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開挖入海新河,分散洪水水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庫,同時提高湖泊對洪水的調節能力,6月份重點調蓄洪峰徑流,為7月份抗旱提供水源;加強預報、監測,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第四部分:本節教學論壇—提升學科素養◆ 本節知識點:泥石流災害防御 ◆【教學片段】教師:我國是世界上泥石流多發的國家,泥石流災害具有突發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泥石流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請同學們閱讀PPT,并思考兩個問題。【多媒體展示】(地理資料)泥石流災害防御問題:1.圖中防御泥石流災害的措施是什么 2.除此圖反映的措施外,還可以采取哪種方式進行防御 教師:圖中防御泥石流災害的措施是什么 學生1:修建泥石流通道。學生2:設立泥石流攔網教師:除此圖反映的措施外,還可以采取哪種方式進行防御 學生1:提高災害預警能力、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學生2:設立救災指揮部組織救援。教師總結:我國泥石流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泥石流防御措施工程措施是通過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積區內,興建相應的蓄水、引水工程,排導、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護坡工程等,控制泥石流的發生,減輕危害。生物措施是指通過現有的森林植被的保護、荒山荒坡營造水源涵養林、水流調節林、護坡林、溝道防沖林、治理工程的防護林,使泥石流的治理流域內恢復植被,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教師:除此以外,我國還建立了監測和預警預報系統等應急機制,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的防災減災意識。(設計意圖)該教學片段主要為了豐富拓展教材內容。教師組織學生觀察PPT展示的圖片,思考相應問題,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圖文信息的能力。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及時補充完善,幫助學生深度了解我國政府針對泥石流災害的防御措施,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觀察生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落實地理實踐力。【論壇】1.該教學設計片段基于泥石流災害防御這一知識點進行設計,運用了哪些教學策略和方法 2.該教學設計片段如體現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3.該教學設計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