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3課時)第一框題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一:課前檢查反饋和問題指導(7分鐘)1.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2.★★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3.★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的原因4.★★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的要求二:教授新課知識點一: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形成(與三種文化的關系)(P111前言)(2)近代中華文化復興探索及結果(112第一段)(3)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影響?(P112第二段)(4)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化發展的貢獻(P113)(5)什么是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P113)?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10分鐘1.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是( )A.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 B.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C.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D.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2、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動力之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領、價值導向、精神滋養、文化支撐。因此,我們必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革命文化。這表明( )①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是革命文化發展的動力②革命文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動力之源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對革命文化的承襲與發展④革命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正確方向保證和強大智力支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 )A.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華優秀文化B.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4.當前,某省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600余處,時間跨度100多年,可完整反映中國革命進程。該省提出,2021年努力建立科學完備的革命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實現應保盡保。這是因為( )①革命文物是承載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 ②革命文物能增進人們對革命歷程的理解 ③保護好革命文物就可以繼承中華傳統文化 ④革命文物對于研究中國革命具有重要意義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對學生困惑點再點撥——1分鐘知識點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1)判斷文化生命力的標準P113 (2)走“中特”文化發展道路的決定因素P114第一段(3)走“中特”文化發展道路的意義P114第二段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8分鐘5.“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毛澤東的這一論斷表明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這表明( ) A.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B.馬克思主義可以取代中國傳統文化 C.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D.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6、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離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創造就會成為無本之木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綜合形成③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毛澤東曾說:“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集中開展黨史教育( )①是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構筑中國精神的根本途徑②能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避免社會發展的曲折性③有利于總結歷史經驗,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④有利于把握歷史規律,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借鑒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4.2021年6月29日,北大紅樓“光輝偉業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正式對外開放。展廳里,958張照片、1357件文物、40件藝術品、13個珍貴影像視頻,引導觀眾重溫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展革命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產黨等革命歷史。開展這一活動的意義在于( )①承襲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 ②繼承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③站穩中華立場,打造時代先鋒 ④弘揚愛國主義,傳承紅色基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1分鐘本框題知識框架總結三:課堂留白——2分鐘針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總結模式:PADD+ 學科:政治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高二政治組第二框題 發展文化的基本路徑一:課前檢查反饋和問題指導(7分鐘)1.中華文化從衰微走向重振的轉折點2.什么是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P113)?革命文化和中特文化的地位?3.判斷文化生命力的標準?(P113)4.為什么要走中特社會主義文化道路?二:教授新課知識點一:1、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體根本目的和措施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5分鐘(1)《經典詠流傳第五季》作為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載體,節目在挖掘古詩詞之美的同時,也不斷創新經典詩詞文化的傳播方式,為觀眾帶來豐富而獨特的審美體驗。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傳唱人登上節目舞臺,用年輕人的語言來詮釋經典,為其賦予現代的美感,成為吸引年輕觀眾最直觀的魅力。另一方面,節目將音樂、舞蹈、樂器與經典詩詞結合,打造了一系列令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讓年輕人從更年輕化的表達中去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節目在回望經典、傳承經典的同時,也創造出了許多新的經典曲目和經典瞬間,促進了年輕觀眾的共情。《經典詠流傳》第五季對文化發展有什么啟示?怎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2)(2020·新課標I)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農村改革帶來的希望在心底里流淌、在勞動中萌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在希望的田野上點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此誕生。如今,這首唱響大江南北的歌已凝結成標示時代巨變的音樂符號,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奮發進取。這表明( )①群眾喜聞樂見是評價藝術價值的客觀標準 ②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謳歌人民、謳歌勞動③激情與靈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與動力 ④優秀的文藝作品既要回應時代要求又能引領時代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河南安陽·模擬預測)2022年清明節前夕,某縣宣傳部在全縣中小學組織開展“不忘來時路,紅色永傳承”清明思政主題活動,通過思政課老師講述黨史小故事和當地紅色文化,引導學生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此舉旨在( )①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 ②弘揚英烈事跡,傳承紅色基因③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校園文化 ④喚醒民族精神,實現偉大夢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對學生困惑點再點撥——1分鐘知識點二: 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7分鐘(1)文化與時代的關系。(2)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重點)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10分鐘選擇題(4)(2021·浙江高考題)取材于老一輩親身經歷的扶貧劇《山海情》在一片好評聲中收官。該劇讓無數在富足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走入歷史場景,見證苦盡甘來的扶貧奮斗史,使許多年少不知“貧”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靈顫動、熱淚盈眶。由此可見,該劇的成功在于它( )①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②推動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③真實地再現了老一輩的奮斗經歷 ④深深地觸動了年輕人的內心情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5分鐘本框題知識框架總結知識點三: 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7分鐘(1)實現文化創新發展需要融通哪些不同資源?(2)怎樣做到綜合創新?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10分鐘“在民法的眼里,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民法典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是人類法治文明的精彩民法典堅持立足國情和實際,全面總結我國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實踐經驗,直面人民生活的痛點難點問題,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 比如,它明確禁止高空拋物,捍衛“頭頂上的安全”。民法典同樣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由于互聯網對損害后果“無限放大效應”的特殊性,它創設了更正權、刪除權以及禁令等與互聯網發展相匹配的民事法律機制。民法典集納了中華民族的公序良俗,卻不是對歷史傳統的“亦步亦趨”;吸收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但不是對外國法律的“照單全收”。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發展的基本路經”的知識,談談民法典這一人類法治文明的“精彩一躍”帶給我們的啟示。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5分鐘本框題知識框架總結三:課堂留白——2分鐘針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總結模式:PADD+ 學科:政治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 高二政治組第三框題 文化強國和文化自信一:課前檢查反饋和問題指導(7分鐘)1、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體、根本目的、關鍵(重點)。2、文化與時代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文化與時代的關系?(難點)3、實現文化創新發展需要融通哪些不同資源?怎樣做到綜合創新(難點)4、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是什么(重點)?二:教授新課知識點一:建設文化強國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5分鐘(1)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重點、難點)。(2)道德的特點(P119)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3分鐘選擇題:(1)2021年,國家文物局實施百年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圍繞建黨百年,實施一批革命遺址遺跡、紀念設施、藏品保護展示項目,推出一批建黨百年線上線下主題展覽,推介一批革命文物精品陳列展覽。開展上述工程的積極意義在于( )①激發愛國熱情,傳承民族精神②推動文旅聯合,弘揚時代精神③改造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④繼承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2).2023年“五一”假期,某縣的“好人園”里市民游人絡繹不絕,18座“好人”塑像沿河岸肅然豎立,形成一道美麗風景線。在周云鵬的塑像前,不少人駐足贊嘆他的事跡。周云鵬“堅守大山26載,走壞數百雙鞋”的故事在該縣廣為流傳。“好人”塑像人駐“好人園”旨在( )①發揮先進人物榜樣示范效應,引領良好社會風尚②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③挖掘和弘揚革命文化的價值功能,傳承紅色文化基因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們提供新時代的精神指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四川省樂山大佛博物館文物陳列展精選200多件展品向游客和市民免費開放,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免費開放博物館意在( )A.展示人類文化遺產,吸收外來優秀文化 B.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C.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文化市場 D.發展公益文化事業,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對學生困惑點再點撥——2分鐘知識點二:堅定文化自信環節1:精講留白 提升思維(Presentation)——8分鐘(1)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重點)。(2)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是什么(P121)環節2:獨立學習 內化知識(Assimilation)+環節3:有效討論 外化表達(Discussion)---13分鐘選擇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要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堅定文化自信,使文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是因為①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③文化自信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④文化自信是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材料題:積極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五好文明家庭”“關愛孤寡老人”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以實際行動引領群眾共建鄉風民風,在促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中彰顯新作為。先后建設了娛樂廣場和燈光球場,配套完善了老年活動室、黨員活動室、圖書室,成立了秧歌隊、腰鼓隊,將國家的惠農政策、身邊的新風新事編成快板、對唱、歌舞等進行表演,寓教于樂地宣傳了政策、法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將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帶到了四鄰八鄉。組織動員文藝愛好者錄制舞路、歌曲、器樂、戲曲等表演視頻,記錄砍柴摘果喂豬喂雞等生活碎片,堅持身邊人講身邊事,家鄉話唱家鄉曲,地方戲演地方事。結合材料,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角度,說明該村是如何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環節4:教師答疑 總結建模(Dialogue)——5分鐘總結:三:課堂留白——2分鐘針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總結參考答案9.1 1——8 B A A D A D D C9.2 啟示、措施(怎么做)(1)總體要求: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P115(2)靠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⑶為人民: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C A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②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植根于我國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實踐,注重解決當下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民事法律新問題。③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既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維護公序良俗,又積極借鑒國外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推動中華法治文明創新發展。9.3B B D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以實際行動引領群眾共建鄉風民風,弘揚時代新風,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②發展文化事業,加強鄉村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③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將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帶到了四鄰八鄉。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