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1.了解工業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國在人口數量和勞動力結構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了解大眾教育出現的背景;了解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了解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2.觀察圖表《英、法、德、美四國的人口增長》,了解從1801年到1911年,這四個國家的人口增長趨勢,培養觀察圖表、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3.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城市化。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影響。新課導入【教師活動】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既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歡欣,也體驗到很多新的痛苦。這些國家的社會面貌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對人類是有益呢,還是有害呢?設置疑問,導入本課。探究新知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一)人口增長【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講解17世紀乃至17世紀之前,歐洲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在有的年份,死亡率超過出生率,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生產力落后,戰爭頻繁,自然災害不斷,醫療衛生條件不好。人們的健康意識差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18世紀中期,世界進入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長得益于經濟的發展、政治環境的穩定、人口流動的增加、人類生活條件的改善,同時人口增長也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龐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學生活動】理解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教師活動】出示圖表《英、法、德、美四國的人口增長》,讓學生了解從1801年到1911年,這四個國家的人口增長趨勢。【學生活動】觀察圖表,提取有效歷史信息。【教師活動】講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學生活動】了解馬爾薩斯對于人口增長的理解。(二)勞動力結構變化和婦女社會地位提高【教師活動】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以英國為例,19世紀初,農業勞動力人數仍多于工業勞動力人數,但到20世紀初,農業勞動力人數已經不足工業勞動力人數的1/5。同時,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這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出示材料和圖片《工業社會中的婦女從事文書工作的場景》,引導學生直觀地了解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學生活動】理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勞動力結構變化和婦女社會地位提高。(三)大眾教育【教師活動】19世紀以后,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美主要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歐洲推廣大眾教育的表現。【學生活動】了解19世紀初,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1802年,法國通過法律開設政府資助的中等學校;1870年以后,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教師活動】提問:大眾教育的推廣產生了什么作用?【學生活動】回答: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國家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二、城市化(一)城市人口的增加【教師活動】出示材料。講解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到19世紀后期,大部分英國人已經生活在城市之中了。【學生活動】了解城市人口增長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現。【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分析城市人口增長的原因。【學生活動】理解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口的增長創造了條件。機器的廣泛使用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他們被城市生活吸引,進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長。(二)城市化產生的問題【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及材料,提問:19世紀初期城市里人們的生活環境如何?【學生活動】回答:城市的環境很差。【教師活動】小結:迅速的城市化使得各種城市問題凸顯出來。城市照明、住房、交通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問題更大。這些問題導致城市人口死亡率升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也十分惡劣。(三)城市環境的改善【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提問:城市的環境何時得以改善?城市環境改善的表現是什么?【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教師活動】出示材料,講述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學生活動】了解到19世紀末,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一)環境污染【教師活動】提問: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出現了許多問題,環境方面有哪些問題?【學生活動】回答: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和廢水,嚴重污染了大氣和河流。【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及相關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大氣和河流污染的危害。【學生活動】了解大氣和河流污染的危害。(二)貧富分化加劇【教師活動】提問:為什么在工業化進程中,貧富分化會加劇?【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回答: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會財富,他們日益富裕。廣大工人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中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勞動,獲得的收入卻難以糊口。【教師活動】工業革命開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壞機器以表達自己的憤怒。隨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人的反抗斗爭日益激烈。出示材料,提問:為什么作者認為“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學生活動】回答:一方面,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工業化國家的人口快速增長,大眾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加快了殖民掠奪的步伐,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去了災難。課堂小結工業革命后,英、美、法、德等國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德、法、英等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不僅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廉價勞動力,還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但是,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西方國家也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的加劇。 板書設計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一)人口增長(二)勞動力結構變化和婦女社會地位提高(三)大眾教育二、城市化(一)城市人口的增加(二)城市化產生的問題(三)城市環境的改善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一)環境污染(二)貧富分化加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