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一地理第一學期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地理現象。2.說出世界兩個著名山系、兩個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地帶,說明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3.通過讀圖、閱讀、討論,讓學生從讀圖到動手,提高想象、推理和合作能力。教學重點: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說出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難點: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復習)觀察課本第40頁圖2.18,大陸的漂移。學生鞏固大陸漂移說: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信的。師:大陸為什么會漂移 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二、講授新課、板書課題:板塊的運動自主學習讀圖2.22,課本第41頁——42頁,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是板塊構造學說?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有哪幾大板塊?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板塊在不斷運動,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3.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指認六大板塊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生鞏固):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象。同桌交流:讀圖2.23,課本第43頁,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師引導學生讀圖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系。小組合作(重點):(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解釋 “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從陸地到海洋)4人一組討論、歸納、總結(10分鐘左右):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板塊碰撞,地表隆起成山脈。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課本第43頁活動1三、精講點撥,拓展提升板塊張裂→形成裂谷帶產生→新的海洋出現(紅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張裂(板塊相對運動),之間距離不斷擴大,它們之間的范圍也在擴大(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板塊碰撞(板塊相向運動),地表隆起成山脈(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不斷碰撞,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課本第43頁活動2:學生解釋 “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象。走進生活中的地理:瀏覽圖片,烘托情景,探究地震成因。師: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培養愛國情感。教師結束語:地震的發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用知識為人類造福。(四)、達標測試(課件展示)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