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冷戰》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以教科書為基礎,依據課標與學情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結合相關圖片與史料創設情境,拉進學生與歷史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獲得歷史的啟迪。通過復習二戰時美蘇同盟友好關系導入新課,使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建構新知識。在教學維度,以“為什么盟友成為對手?”、 “是誰,開啟了冷戰?”、“德國怎么處置?”和“歐洲國家如何站隊?”四個問題將兩極格局脈絡進行初步梳理,讓學生在明確冷戰事理的同時,涵養時空觀念、培育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認識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統編版《世界歷史》(下冊)第五單元“冷戰美蘇對峙的世界”的第一課,在整本書中的位置編排,具有承上啟下之功用。上承第四單元“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下啟第六單元“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從本課內容框架編排上來分析,美蘇冷戰開啟,加劇了歐洲局勢緊張,直接導致德國分裂,并進一步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使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初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積累,對冷戰的雙方美、蘇有初步了解,但是對于“冷戰”內容的系統性和深度思考力有待架構。因此教師需要調動學生已有知識,使之與新知識構建橋梁,并且通過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歷史神入法和小組討論法,增強學生對冷戰的體認。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之下,通過閱讀材料,解讀圖片,了解美蘇從盟友變為對手的原因,分析戰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目標、社會制度與戰后美蘇冷戰之間的關系。(素養目標:唯物史觀)2.通過時間軸和各種主題的地圖,了解冷戰過程中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與空間位置,形成對冷戰及戰后國際關系的時空觀念。(素養目標:時空觀念)3.運用相關史料,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柏林墻的修建、德國分裂和“北約”與“華約”的建立。(素養目標:史料實證)4.通過解讀材料,提取信息,認識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素養目標:歷史解釋)5.通過對冷戰中典型事件的學習,了解到大國之間互動、對抗對整個國際秩序的影響,認識到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樹立珍愛和平的意識。(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美蘇“冷戰”的原因、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教學難點理解“杜魯門主義”的實質、“冷戰”的含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歷史神入法、史料分析法、探究法、角色扮演法板書設計第16課 冷戰同盟 對手冷戰的發生兩極格局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和“美、蘇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圖片。【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美蘇二戰時有關同盟圖,讓學生得出兩者友好關系,之后教師提問,為什么二戰后美蘇由同盟走向對立? 學生思考回答。 復習舊知導入新知,同時運用直觀性圖片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好奇心,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一、為什么盟友成為對手? (一)二戰后的美國【教師活動】出示餅狀圖,教師引導學生一齊描述,得出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再出示材料一,提問學生獲取了哪些信息?(二)二戰后的蘇聯【教師活動】出示材料一和表格,得出蘇聯在經濟上損失嚴重,但是軍事實力增強。【教師活動】出示“1945年5月以后歐洲領土變遷示意圖”,進行解讀:由于蘇聯在戰后經濟損失嚴重,就想確保自身周邊安全去恢復經濟,于是,就采取了向西擴張的戰略,并且為了消除潛在的隱患,蘇聯還在東歐國家建立起與蘇聯類似的社會主義制度,比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三)美、蘇-制度的沖突材料:我們贏得的勝利把領導世界的持續重擔放到了美國人民的肩頭。 ——-張建華:《世界現代史》,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窘處熁顒印砍鍪旧鲜霾牧?,引導學生建構美蘇國家戰略是沖突的認知?!窘處熁顒印砍鍪静牧弦弧⒉牧隙寣W生認識到美蘇之間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窘處熆偨Y】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 學生分析材料進行回答。學生回答。學生分析史料,得出蘇聯、美國對社會制度的態度。 了解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的情狀。了解蘇聯在經濟、軍事方面的情況,讓學生對美國、蘇聯在二戰后實力有基本的了解。通過相關史料,使學生明白冷戰發生的背景,并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二、是誰,開啟了冷戰? (一)冷戰的序幕【教師活動】出示相關“鐵幕”圖片,讓學生閱讀教材75頁的材料研讀,提問:如何理解材料研讀中的話語?圖1: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發表《和平砥柱》演講。圖2:(二)冷戰的開始【教師活動】出示“杜魯門主義”的主要政策和材料一并進行講解。之后,教師敘述美、蘇兩國在希臘、土耳其中的矛盾,使學生明白“杜魯門主義”的實質:不僅僅是援助希臘、土耳其的一項具體的政策聲明,而是一個在全世界范圍擴張美國勢力的宣言,是對蘇聯發動全面的“冷戰”的宣戰書,這標志著冷戰的開始。材料一:“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犯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薄獏怯阝邸R世榮:《世界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三)冷戰的重要步驟【教師活動】出示兩則漫畫,提問:馬歇爾計劃產生了什么影響?【教師活動】梳理冷戰發生的重要事件,提問蘇聯的做法?!窘處熁顒印窟^渡:兩者之間競爭對抗不斷加劇,使世界陷入緊張局勢,給人民的生活也帶來了不安,所以我們要讓和平與發展永遠成為我們的時代主題。讓我們以首當其沖的歐洲戰敗國德國為對象,走進它,去感悟和平的來之不易。 學生依據圖文史料,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閱讀。解讀漫畫。根據課本得出蘇聯分別在1947年9月、1949年1月,成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及經濟互助委員會。 讓學生明白,“鐵幕”只是一個象征,它不僅僅是社會制度的不同,更是暗含美蘇爭霸的意味。讓學生深刻明白為什么“杜魯門主義”是冷戰的開始。漫畫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時間軸的形式,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樹立學生珍愛和平的意識,并引出下一目“德國的分裂”。三、德國怎么處置? 【教師活動】展示“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示意圖”。教師講述:德國戰敗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首都柏林。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并在6月21日起在西占區單方進行貨幣改革,對于西方背著蘇聯搞幣制改革,蘇聯是怎么做的?【教師活動】“柏林危機”爆發后,美、蘇都給雙方留有余地,大約11個月后,雙方達成協議,同時解除封鎖。請同學們看材料一,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前后四個人為一個小組,討論為什么能夠和平解決“柏林危機”?【教師活動】總結升華:克勞塞維茨原則:即一個軍事行動不應該毀滅它本應該保護的東西?;谶@個原則,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50年代發生的朝鮮戰爭、60年代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和80年代的美國制定“星球大戰計劃”,美蘇都沒有正面的、直接的、大規模的產生武裝沖突。那么雙方是不是一種和平狀態呢?也不是,除戰爭之外,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一切方面又無所不用其極,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狀態,學界稱之為“冷戰”?!窘處熁顒印课覀冊賮砜匆幌碌聡?,德國被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從此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62年修建了“柏林墻”,結合課本小組討論:建造柏林墻的緣由和如果你生活在1961年的柏林,高聳的柏林墻對你的生活意味著什么?!窘處熁顒印可A:柏林墻不止是橫貫在德國的一道墻,更是美蘇爭霸下的產物,它使親人在對面,卻不能相聚、自由在口中,卻不能行動、國家在此地,卻不能完整,所以許多人即使明知有槍彈,有鐵網,仍還去翻越。現在柏林墻已經倒塌了,但我們始終要堅信和平,擁護和平,主張和平。【教師活動】1.這是2022年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一段話,請同學們看完以后談談感受。2.“北約”是什么組織?什么時候成立的,成立緣由是什么?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行下一子目的學習。 學生根據課本回答蘇聯的對策,“柏林危機”爆發。學生討論,分析史料。接受學習。學生討論回答。學生閱讀回答。 調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氛圍。循序漸進,讓學生理解“冷戰”的含義。通過歷史神入法,讓學生移情體味當時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冷戰造成的影響的理解,感悟和平的不易。引用新聞熱點,緬懷先烈,回顧歷史,培育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四、歐洲國家如何戰隊? 【教師活動】出示法國外長皮舍爾、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和杜魯門就締結《經濟、社會、文化合作和集體防御條約》的觀點,請學生角色扮演。【教師活動】經過醞釀和磋商,1949年美、英等12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后來,1951年成了一個軍事組織,請同學們閱讀教材76頁條約規定,思考“北約”成立的緣由是什么?【教師活動】1.提問:1955年聯邦德國也加入了北約,是為什么呢?2.蘇聯和東歐部分國家對此事作出強烈反應,結合77頁教材思考他們做了什么?【教師活動】教師講解地圖,總結: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學生角色扮演。聯系課本回答。分析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得出答案。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通過扮演體味當時西歐國家和美國“互利”的情狀。了解“北約”建立的緣由。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華約”部分史實,知道華約實際上處在蘇聯的控制之下。使學生認識到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兩極格局形成。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過渡:當時兩大強國全面的對抗,因為雙方力量比較均衡,所以美蘇都不愿意讓危機升級,這種權利的互相制衡對我們當今國際關系也是有啟示的。(答案并不唯一,要鼓勵學會各抒己見,敢于思考和表達。)【教師活動】講授朝鮮戰爭中的一個故事和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局部講話,今昔對比,引導學生反思冷戰思維的深遠影響,強調和平的重要性。 學生思考回答。學生閱讀感悟。 引導學生思考與表達。展示習近平話語,與士兵話語形成今昔對比,認識到人類是安全共同體,冷戰思維是不合時宜的,要堅定和平理念。教學反思在設計本課的過程中我存在導入不夠創新,收集史料的能力欠缺等問題。指導老師提點之后,我對史料收集的途徑有了更多的了解。另外,我的課堂表現力較為不足,指導老師的提點與示范后,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在講課中加以實踐,不斷進步。日后我將從二個方面進行改正:一是在不斷的學習與摸索中,提高史料收集、篩選以及運用的能力;二是多加鍛煉,提升自己在授課過程中語言、肢體等的表現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