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講義】——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課程標準】在概括三國至隋唐的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 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概述和說明各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和發展歷程,探究這一時期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主要講述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上承先秦秦漢,下啟宋元,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儒釋道兼容并蓄、共同發展的時期,是中國文化開放、包容而又自信的時期。儒道的發展,使儒學受到了沖擊,不斷吸收佛道精華促進自身發展,體現著吸收外來的文化發展特質;書法、繪畫、詩歌大放光彩,展現著中國文化的高度自信;注重對外交流、不斷對外傳播既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吸收外來和自信滿滿,又彰顯著中國文化的世界眼光和世界價值。【教學目標】唯物史觀:歸納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的發展的表現及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晉時期文化的特點及原因,體會社會發展對文化繁榮的原因。時空觀念:通過三國兩晉至隋唐文化的發展脈絡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學藝術、科技、中外交流演變發展的歷程,并結合彼時的政治、經濟、民族交融等現狀理解其繁榮之因,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圖片、歷史實物等實證材料,進一步加深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體的認知以及理性客觀的思考。歷史解釋:通過對比、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加深對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到魏晉到隋唐時期文化的發展,認識到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就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看,高一的學生通過第二單元的學習,對于三國至于隋唐的政治經濟社會特征已有了全面的把握,同時也通過語文課堂、美術課堂、科學課堂對于隋唐時期的唐詩、書法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系統的掌握;此外高一的學生還具備一定的史料閱讀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好奇心旺盛,但是其綜合分析問題和對學術性語言的運用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時,安排好本課重難點,引導學生系統把握知識,同時適當提出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難點:如何看待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概念解釋】中華文化圈:是以中國為主體,范圍包括越南、朝鮮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它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講授新課】導入語: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請來了兩位高僧,還用白馬馱來佛經。漢明帝讓兩位高僧在洛陽傳教,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這就是洛陽的白馬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楊叔子院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沒有優秀文化,沒有民族精神,不打自垮。”三國至隋唐五代是中國文化的輝煌時代。它有何特點,又給我們今天以何啟示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領略文化的魅力。一、佛從西來:儒、道、佛的發展1.信仰的崩潰:裂變與整合(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響又各自發展,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點。)(1)出現危機:儒學失據、社會上下失序東漢末年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分崩離析,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開始失去了魅力,讓人們對現實失望。在無力改變之下,開始尋求個人解脫的精神支柱。董仲舒的儒學觀點早已不再適應當時的時代環境。因此,隨著歲月的流逝,漢代經學已經離社會漸行漸遠。魏晉時期儒學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遠不如從前,遭到社會民眾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鄙夷。實際上,儒學的危機與當時社會環境的動亂有關之外,與儒學思想自身也有關系。因為兩漢經學所宣揚的是一種整體秩序規范,缺乏關于個體人格方面的理論,所以一旦社會出現動蕩變化,其蒼白貧困的本質便立即暴露出來了。——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儒學傳統中,有一個最薄弱柔軟的地方特容易受到挑戰:未能為自己的思想理論找到終極的立足點。儒學理論的弱點:缺少世界本源和終極目標的論述。——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思維拓展】儒學的危機: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現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2)面對危機:佛教、道教的出現①佛教: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興盛,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唐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完成本土化;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就經歷了一個在曲折中扎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數的佛徒做出了努力。有的致力于提升佛教在中國國內的影響力,使之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在佛教進入中國以前,中國人的信仰,是對神祇的祭祀與對祖先的崇敬……神祇與祖先的信仰,沒有深刻的教義,對人生種種終極關懷,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釋。來自印度的佛教填補中國文化這一空間自此以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始終是儒、道、佛三家激蕩,互相影響的后果。——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②道教:東漢末期,道教形成于東漢末年,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開始主要流行于民間,曾為農民起義所利用。東漢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兩個重要派別。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逐漸上層化并以儒家的綱常名教和佛教的若干教義充實其思想內容。唐宋時道教盛極一時。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藥物學、化學等有一定影響。【思考點1】道佛先融:佛、道為何能夠首先交融?①有共同的溝通話題,佛家“空”與道家“道”可以相互理解;②都帶有一定的神秘性;③儒學理論的弱點—缺少世界本源和終極目標的論述。道教強調人生哀樂、現實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溝通了人與神的聯系。道家的學術思想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對于死亡的恐懼。同時,該教之中所蘊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對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思考點2】儒佛難融:儒、佛交融,為何卻困難重重?①儒家獨尊地位及,佛教缺乏文化基礎難以輕易撼動,即使某一階段佛教備受重視,仍難以企及;②華夷思想影響,從心理抵制外來文化,佛教傳播缺乏心理基礎;③儒家始終沒有宗教化,弱點是缺少世界本源和終極目標的論述。儒家重現實,重人事,重社會功能,社會秩序,重入世干進求祿,建功立業。所以……名教禮法是絕對不可丟失的。另外儒學一直是敬鬼神而遠之,不能成為一種宗教信仰。中國的傳統思想著重于解決現實的人生問題,出世的宗教思想,自古就不發達。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談及天命鬼神一類的事。……因此儒家不能稱為宗教,也無法替代其他宗教。——傅樂成《中國通史》2.信仰的沖突:佛教之厄(1)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佛教是外來宗教,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上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這造成了社會財富向佛寺的極大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古代,這一現象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更加明顯。寺院經濟力量的過分發展,終于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2)表現:官方滅佛:法難—“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榮的合稱。這些皇帝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這些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稱為“法難”。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僧尼多非法,養女皆服羅紈,其蠹俗傷法,抑由于此。——《南史·郭祖深傳》僧人覺遠抗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視于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廣弘明集》這一現象與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間日益突出的經濟利益矛盾有關,也與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匯相關。民間反佛:南朝思想家范縝批判的對象是佛教,著《神滅論》,提出“形存神存,形謝神滅”的無神論觀點,反對其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從理論上打擊佛教。范縝是我國古代少有的杰出無神論者。是以圭撮涉于貧友,吝情動于顏色;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僧侶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修寺院)。——范縝《神滅論》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浮屠害政,桑門蠹俗(浮屠和桑門指佛教) ……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墮游,貨殫于泥木。——《梁書·范縝傳》(3)表現: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收歸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幾經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合作探究】佛教為什么沒有從根本上受到遏制?封建統治者的滅佛并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佛教,而僅僅只是一種以強硬面目出現的對佛教發展的控制。一旦佛教發展速度減緩,重新納入封建統治能夠實施有效控制范圍之內時,便又重新抬出佛教,用來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作為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之一。【知識延伸】舍身侍佛:天子和尚——梁武帝梁武帝蕭衍,南朝梁開國君主,自幼飽讀儒家經書。后一度信奉道教,經常屈駕拜訪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時人將陶稱為“山中宰相”。后來梁武帝又舍道釋佛,“舍身”同泰寺,以皇帝之尊4次出家,出家的時間都非常短暫,最短的僅有4天,最長僅有37天,每次都引起朝野震動。但每當大臣用錢將其贖回時,蕭衍又“順從”地回去坐在皇帝寶座上,一時間"佛家天子"的名聲響徹海內外。佛經里面是沒有禁止吃肉的,直到現在,西藏地區的藏傳佛教以及除中國的大乘佛教之外的佛教徒都是允許吃肉食的。而中國佛教禁止吃肉,跟一個皇帝有著直接的關系。那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3.信仰的重構:三教并行到三教融合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道理論;唐朝時期,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禮佛、崇儒,奉老子為祖先,使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的修行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禪宗六祖慧能認為,一切萬法盡在眾生自身心中,眾生自身之心本來清凈;所謂佛、凈土,就是世人心性本凈的狀態;所謂地獄、煩惱,就是世人心性沉淪的狀態。既然佛心就在心中,心外本無一物,那么不必修行、布施,也可以頓悟成佛。所謂“頓悟”,就是不要念經、不要坐禪、不要持齋拜佛、不要一切繁瑣的步驟,只要有決心,便可以忽然覺悟。……禪宗的這一特點,使得佛教儒學化,是佛教中最具有中國化、世俗化的宗派。——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特別提示】三教合一并未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魏晉時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學失去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3)古文運動:儒學復興運動——宋代理學的先聲。“道”:仁→仁政、民本、性善論;“統”:上古圣王→孔子→孟子→韓愈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韓愈批判佛教,回歸孔孟,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提出以“仁、義”為儒學之“道”的內容,自己以繼道統自任,而開儒學講“道統”之先河,發起“文以明道”的古文運動,啟發后來的儒者以一種復興儒學的意識。成為宋明理學的先聲。歷時兩百多年的古文運動,既有鮮明的理論主張,也有豐碩的創作成果。它不僅確立了新的文學語言、新的散文范式,而且確立了 “文以明道”這一重要理念,延續了儒家的道統。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運動,從一個側面為中國文化開啟了新的歷程。在歷史抉擇的關頭,以儒學為底色的中華文化顯示了極強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來自外域的佛教吸收了儒、道的思想,趨于本土化。儒學開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在歷史選擇的重要節點,兩者沒有走向絕對的對立。“三教合一”成為了最終的出路。到北宋張載提出曠世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言簡意賅,具有何等氣魄。理學就在這樣的“三教合流”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儒學復興重構的成果,出現了中華文化舞臺,成為儒學發展歷史上重要的階段。——摘編自金觀濤、劉青峰:《中國思想史十講》除了儒學、道教和佛教之外,魏晉時期因為特殊的環境,還有另外一種學說的出現。大家閱讀課本第43頁歷史縱橫的內容,了解一下魏晉玄學的相關內容。大家能找到魏晉玄學出現的背景嗎?【歷史縱橫】玄學:魏晉風度——醉、傲、隱、游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玄學家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易經,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實質:玄學發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調和儒道,使儒道兼容。注:魏晉喜“玄”字:玄言、玄味、玄門、玄理、玄奧、玄遠。湯用彤先生用“玄學”概括此期哲學主潮。這一思潮把老莊思想和儒家經義相融合,構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論體系。玄學的興起既是當時政局混亂的產物,也對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玄學家對虛無和清談的崇尚,使當時的名士大多追求自然的生活,就像圖片中的竹林七賢,就是當時著名的文人,寄情山水,蕭然忘羈,雖然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文和令人艷羨的“魏晉風骨”,但也助長了不思進取的風氣。二、佛潤中原:文藝和科技的繁榮1.文學:社會變遷影響文學藝術的風格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領域多元融合,文藝方面也涌現出一批自覺創作的文人,使文學藝術領域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從魏晉時期開始,文學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價值,詩人和作家憑借文學是可以不朽的。(1)建安文學:建安風骨——慷慨悲壯以曹操父子為代表,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的氣概交織融合;內容充實、風格蒼涼而又富有生氣。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正是代表寫照。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大家初中的時候就有學過一首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就很好的體現出建安文學的特點——慷慨悲壯。(2)田園詩:隱逸,恬淡疏樸,逃避現實,探尋個體的理想人格;東晉時又出現了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與建安文學的慷慨悲壯不同,陶淵明的田園詩取材于田園生活,直接表明了作者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給人一種清新、淳美、詩情畫意的感受。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3)民歌:北朝粗獷豪放、樸素無華;南朝清麗纏綿、婉轉柔媚;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割據,政權林立,這一時期的文學形式多為人民口頭創作的詩歌,民歌篇制短小,抒情多于敘事。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情調與風格。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樂府詩集》所謂"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說明了這種不同。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就是大家熟知的木蘭詩。(4)唐詩:各個階段風格迥異,體現了唐朝的興衰歷程。思想對于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是具有很大的影響的,我們就以唐朝最為著名的三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來打比方。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響,詩的風格逍遙奔放,仙氣外露,因此稱為“詩仙”。王維深受佛教思想影響,詩的內容充滿禪意,追求內心恬靜,因此稱“詩佛”。杜甫則出身宦官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詩中表達了積極地入世,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被稱為“詩圣”。盛唐: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以及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中唐:詩風平實淺進,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反映唐朝社會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詩風凝重沉郁,直面現實,揭示統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反映唐朝盛世不再。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一面夸張地展示戰爭的殘酷和環境的惡劣,一面更凸顯保家衛國的豪情和建功立業的抱負:中晚唐時期的邊塞詩更加傾向于低迷悲觀和憂郁忡忡的心理表達,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壯烈和傷感悲涼氛圍。歷史上儒釋道三家彼此融合,形成了中國獨游的傳統文化,在古代詩壇,也有三個人代表著這三大流派①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響,詩的風格逍遙奔放,仙氣外露,因此稱為“詩仙”。②王維深受佛教思想影響,詩的內容充滿禪意,追求內心恬靜,因此稱“詩佛”。③杜甫則出身宦官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詩中表達了積極地入世,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被稱為“詩圣”。總之,隋唐之際的民族大融合消弭了南北地域的界限和各民族之間的隔閡,也消弭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的鴻溝。朝野上下恢弘的氣魄、開闊的胸襟、非凡的氣度,自由開放的思想,大大的開拓了人們的視野,為詩人們突破舊的樊籬,融南北詩風之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張采民《民族融合與隋唐之際詩風的嬗變》2.藝術:文化多元、文人自覺(1)書法:實際上文字從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承載著記事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重視書寫的美觀,對于審美性的需求開始有所提升。魏晉時期,“書寫”作為記錄實用功能轉變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書法”。書法藝術進入了自覺時代。書寫方式亦多樣化。東漢以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齊備,成為一門藝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字體均已完備。經過不斷的發展,書法的藝術價值越來越高,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也被稱為“書圣”。我們課本43頁有王羲之的《姨母帖》摹本,大家可以欣賞一下“書圣”的作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文體,始于晉代,工整清晰,飛灑活潑,實用性很高,也十分具有觀賞價值。與南北朝民歌一樣,南北方的書法也因為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風格,隋唐時期的書法兼匯了南朝的秀美與北朝的雄健,創造出了一種新風格,隋唐書法融匯南秀北雄,創出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骨力遒勁的柳體;其中尤以顏真卿與柳公權最為有名。顏體肥碩豐潤、點畫厚重、結構端莊雄偉、顯示出雍容大度的氣派。柳體則點畫瘦勁、骨力遒勁、結構嚴謹。二人有“顏筋柳骨”之譽。【合作探究】書法成為藝術的原因:漢字的演變和成熟;書寫用品的改進;士人群體逐漸形成,對東漢末年的社會危機進行深刻反省;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2)繪畫:畫以傳神——寫意傳神國畫魂實際上,最早的繪畫作品主要偏向于寫實,力求對于真實環境的寫照,但隨著繪畫技術與時代風格的不斷演進,中國的繪畫作品從原先的寫實逐漸地轉向寫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追求意境。書中主要介紹了顧愷之和吳道子兩位畫家,其中前者是中國史上第一位有姓名的畫家,而后一位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畫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兩位畫家的作品。(3)雕刻—石窟佛教是心靈的宗教,關注靈魂的安頓和寄托。這時候對佛教的崇拜,延伸出了獨有的美的理想和審美形式,流傳下來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藝術。石窟與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基本一致:自西向東,自北向南。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甘肅、寧夏到陜西、山西、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然后再經四川向南發展。印度佛雕藝術,也順隨著佛法弘揚之旅,在高昌、在敦煌、在麥積山、在云岡、在龍門覓得立足之地,構成一條輝煌而綿長的佛教石窟寺藝術進帶。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廣泛傳播而石窟造像,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莫高窟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北魏前期,石窟佛像唇厚、鼻高、肩寬,有雄健的氣概,著異域服飾,少數民族氣息濃厚;而北魏后期以后佛像,體態修長,表情溫和,服飾寬松肥大,充滿漢文化色彩。體現了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以及佛教在傳播中不斷的本土化。云岡石窟露天大佛:著袒右肩袈裟,佛像寬額高鼻深目,唇上蓄八字須,具有外域文化的某些特征。龍門石窟盧舍那 (光明遍照)大佛,根據武則天(曌)的容貌儀態雕刻, 溫和慈祥,衣紋飄動流暢,更多體現了中原文化的風采。【思考點】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出現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①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②選官制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③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一后政治穩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④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4)科技:實用科技、一馬當先(1)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 —3.141 592 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2)隋唐時期:建筑: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四大發明之一):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剛經》殘卷。國內現存的最早印刷品,是1944年在成都東門外一座晚唐墓中出土的印本《陀羅尼經》。唐代發明的印刷術,以后逐漸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貢獻。火藥(四大發明之一):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且有許多創新。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特點:中國科技偏重實用,忽視理論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雖是建筑、水利、機械、紡織大國,但物理學成就不多;作為發明造紙術、火藥的國家,可化學并不突出;農業技術高度發達,而生物學理論卻相當薄弱。【學思之窗】舍本逐末,賢哲所非, 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齊民要術·序》賈思勰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 【答案提示】重農抑商的思想。賈思勰生活在北魏統一北方,社會經濟恢復,孝文帝改革,剌激了農業生產,為撰寫農書提供便利條件。僅服務農業,長遠看缺乏進一步轉化的動力;實用性強,但不注重探索事物發展規律,不利科學的發展。古代中國科技,如農學,大體上都是各種農業生產具體經驗的記載,很少有理論的概括和總結。天文學基本上就是為制訂歷法服務的,雖然天象觀測上有許多成果,卻極少探討理論問題,更未深入研究宇宙結構模型。數學始終是以計算見長,注重解釋實際問題,理論性的研究相當薄弱。——路甬祥《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三、佛出東土:中、外文化的交流1.以佛教研討為主要形式(1)中印之間:東晉法顯、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東晉法顯、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繼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等陸續傳到中國;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同時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玄奘(602—664),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十余年中,行程數萬里,游歷百余國。回國后,他譯出佛經1300多卷,精煉而準確。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公元3世紀,為求取真經,65歲高齡的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4人,從長安啟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長路。歷時14年,轉近30個國家,行程5萬里,先后到達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國,游歷了包括斯里蘭卡在內的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經10部,近百萬言的梵文寫本。——摘編自成建華《法顯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與影響》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除了官方的使節往來外,民間自發的商貿、文化交流活動也極為頻繁,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在80萬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麥斯俄迭說:“廣府城人煙稠密,僅僅統計伊斯蘭教人、基督教人、猶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萬。”——摘編自《中國文化通史》(2)中日之間:鑒真東渡傳法、空海來華求道。鑒真東渡:唐高僧鑒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十四歲時出家為僧。于唐天寶元年,應日本普照和尚邀請,東渡日本。歷經十二載,五渡未成。當時雖已失明,但矢志不渝。天寶十二年,終至日本。后在日本講授佛法。空海來華:公元804年7月,日本空海大師隨第十六次遣唐使船來華求法,就住在青龍寺跟隨中國密教大師惠果學習真言密教。回國后,空海大師廣傳金剛果、胎藏界兩部法門,在日本高野山創立日本真言宗,深受日本朝野信眾的廣泛喜愛。空海借鑒漢字草書創制了日文的草書字母“平假名”。吉備真備借鑒漢字楷書創制了日文的楷書字母“片假名”作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媒介,在數量龐大的佛經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信息。作為文化交流最活躍的主體,中外僧人既是佛學理淪豐富的信仰者,也是各種知識的擁有者,在譯經弘法的過程中,在佛教私學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客觀上為科學的交流和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李小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對科學的影響》2.以使節、商人、留學生為主要載體(1)長安聚集許多國家和地區使節、商人、僑民,成為國際大都會;(2)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使節,兩國文化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3)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思考點】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有哪些?文字:日本文字創制受漢字的影響,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思想與宗教:佛教經過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中國的儒學也傳入朝鮮、日本,產生深遠的影響;社會與習俗:飲茶與圍棋由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朝鮮貴族寬衣博帶的服飾和婦女發式多模仿南朝,日本和服深受唐朝影響;城市與建筑:新羅都城平壤,日本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建造;日本寺院建筑往往仿唐,如唐招提寺,由鑒真依據唐朝寺院的風格式樣建造;科技: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朝鮮,印刷、瓷器、銅鏡鑄造等技術,均在唐朝傳入日本;在農業上,中國茶種傳入日本;制度:日本仿照隋唐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本課小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借用習近平總書記一句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正如這一時期,即使中外交流非常頻繁,隋唐時期的中華文明也始終保持了他的本色。在新時代,我們要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機統一、緊密結合,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問題探究】唐朝受域外文化的影響很大,給唐朝社會打上了深刻烙印。著名史學家向達指出: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聞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查閱資料,結合所學談談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響在文化藝術方面具體表現。【答案提示】服飾:唐中宗之時,中亞粟特人的男裝,被改造為唐朝婦女的時髦服裝。樂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龜茲樂在唐廣泛流行,李頃在《聽安萬善吹驚篥歌》詩中寫道:“南山截竹為驚集,此樂本自龜茲出。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書法繪畫:受傳自印度的佛教影響,佛教經典成為書法的內容,佛像畫是唐人繪畫的重要題材;來自中亞于閾國的畫家尉遲乙僧活躍在初唐畫壇。工藝美術:金銀玉石器的形制和紋樣多吸收印度、中亞和西亞地區的樣式。【學習拓展】大詩人杜甫不僅有“詩圣”之名,其作品還被譽為“詩史”,真實而細致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爆發前后的社會狀況,描述了唐由盛轉衰過程中許多歷史細節。請選讀杜甫作品中與當時歷史現實有關的詩篇,體會其史料價值。【答案提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譽為“詩史”,杜詩作為文學史料,可以證史、補史。如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縻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全詩追憶了開元盛世時,物阜民豐、社會安定、民風淳樸、國家昌盛、政治清明的景象,并描述了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和士人精神的打擊。近代著名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詩史互證,開創了詩文證史這一研究歷史的新方法。唐詩作為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的盛衰、社會意識的特點、重大的歷史事件、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等方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