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旅游節(jié)-對稱圖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課以旅游為切入點,內(nèi)容涉及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旅游勝地,還有交通工具等。以不同的設計制作方法為探究線索,結合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奇妙的對稱形,拓展對稱形的表現(xiàn)范圍。同時將知識技能與美觀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觀察自然和搜集素材習慣的養(yǎng)成,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感受。二、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了解對稱形并感受其美感。學習利用對稱形設計的方法。過程和方法:運用搜集的方法尋找生活中具有對稱美的景物及設計圖案,嘗試進行再設計。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搜集能力。通過欣賞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風景名勝,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三、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對稱形和感受其美感,學習并運用對稱形的方法設計對稱形圖案。教學難點:利用對稱形進行設計并體現(xiàn)美感和巧妙創(chuàng)意。四、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搜集具有對稱美的物品的圖片或照片等資料、各種彩紙、彩筆、顏料等制作材料。學生準備:彩紙、彩筆、顏料等制作材料、搜集有關景物的照片或圖片。五、教學過程1.欣賞作品導入,引出新課。教師播放祖國名勝的圖像或圖片資料,并讓學生說一說欣賞后的感受。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導入。學生通過欣賞作品感受到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并表達自己對祖國繁榮昌盛的贊美和對祖國未來的信心與向往。教師順勢引導,由此引出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對稱圖形”。2.學習新知識。(1)了解對稱形的概念。教師出示一組對稱形的圖案和一組非對稱形的圖案讓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并說一說兩組圖案的特點。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圖案的不同之處,并總結出對稱形的概念。(2)感受對稱形的美。教師出示一些具有對稱美的圖片或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欣賞作品感受到對稱形的獨特美感和藝術魅力。(3)學習利用對稱形設計的方法。教師出示幾個利用對稱形設計的圖案,并讓學生嘗試利用對稱形設計圖案進行制作。學生通過操作體驗到對稱形的制作方法并學以致用。3.學生合作探究,嘗試制作。(1)小組合作探究制作方法。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并確定自己小組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方案。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找到合適的創(chuàng)作方案,并嘗試利用對稱形的方法進行設計制作。(2)展示學生作品并評價。教師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并讓全班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學生通過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和評價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和指導,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chuàng)意,鼓勵他們繼續(xù)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4.拓展延伸。教師出示一些拓展延伸的圖片或資料,讓學生了解對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重要性。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對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并感受到對稱形的廣泛用途和無限創(chuàng)意。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對稱形的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何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從而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六、板書設計本課板書設計主要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個部分:1.對稱形的概念:利用圖示的方法將對稱形的概念進行說明,重點突出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不同之處。2.對稱形的欣賞:展示祖國名勝的圖像或圖片資料以及具有對稱美的物品的圖片或照片等資料,讓學生感受到對稱形的獨特美感和藝術魅力。3.對稱形的制作方法:展示幾個利用對稱形設計的圖案,重點突出如何利用對稱形的方法進行設計制作的過程。4.學生作品展示: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對作品進行評價和指導,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chuàng)意,鼓勵他們繼續(xù)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對稱形的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何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從而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5.總結:對全課內(nèi)容進行總結和概括,同時對學生提出期望和建議,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七、作業(yè)設計1.必做題:制作一個自己喜歡的、有趣的對稱形藝術品。(要求:圖案可以任選課本上的或其他素材;表現(xiàn)手法不限;可繪畫可剪貼;需按要求完成。)2.選做題:(1)搜集有關景物的照片或圖片資料。(2)畫一張有關景物的畫作。(3)設計一張小報(如校運會宣傳小報)。八、課后反思1.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分析:對學生在本課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分析,總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2.改進意見:針對本課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3.教學體會:總結本課教學的經(jīng)驗和感悟,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