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運動——地球公轉 教學設計 七年級地理上學期人教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地球公轉教學目標1. 能正確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了解地球公轉的特點,逐漸養成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2. 能夠通過事實說明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四季變化現象,理解四季的形成。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轉。教學難點:用事實說明地球公轉產生的四季變化現象。教學過程[導入]: 多媒體展示動態圖-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 [教師提問]:同學們,請你觀測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活動]: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并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結論:在進行自轉,同時也在公轉。學生議論:自轉運動的三個一般特點。 [教師追問]:同學們能根據課本內容或者觀察動圖說出公轉運動的三個一般特點嗎?(第一步:提取文字材料,觀察得出結論) [學生活動]: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以教師的頭作為太陽,請學生邊演示邊解說地球的公轉運動。 [點撥誘導]:請觀察 課本 地球的公轉示意圖,當地球公轉時,是直著身子像圖1還是圖2這樣傾斜的? 學生思考 [學生活動]:運用身邊的工具正確演示地球的公轉,始終傾斜并且指向北極星。(第二步:正確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 [學生活動]:跟著教師一起畫出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三步:將地球的公轉演示過程繪成示意圖-能力提升) 教師板書過程 學生作業1 學生作業2 [教師提問]:我們的地球公轉示意圖還差什么?每個位置的節氣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關,引入一組概念:直射和斜射,直射插入教師自制視頻-觀察直射的位置,確定節氣,完善示意圖。 (第四步:將地球的公轉示意圖轉換成太陽直射點運動平面圖-知識的轉化) [點撥誘導]: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運用學生自己繪制的太陽直射點運動平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南北回歸線上一年被太陽直射幾次?--回歸運動---回歸線名稱得來 一年被太陽直射兩次的地方有哪些?--歸納整理 眉山所在緯度北緯30°,一年當中有直射現象嗎?---沒有 今天(10月24日),太陽直射點移動到哪兩個節氣之間?位于哪個半球?明天(10月25日),太陽直射點將會向哪個方向移動? [課堂總結與提煉]:運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光照,直射和斜射哪種情況獲得的太陽光照更強?演示出四季的變化。 1. 我國某中學生小明的家鄉有一口豎直的深井,井底的青蛙每年只能曬一次太陽,據此推測小明的家鄉可能在( ) A. 20°N,90°E B.25.5°S,30°W C. 10°S,23.5°W D.23.5°N,120°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