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教學目標】素 養 目 標 1.掌握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等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理解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歷史解釋)3.認識日本的侵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理解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松滬會戰;南京大屠殺。【教學難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盧溝橋”圖片)教師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橫跨著一座氣勢如虹的石橋,它就是盧溝橋。盧溝橋始建于金代,設計科學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國名橋。2005年5月19日上午10點45分,盧溝橋上一位來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緩步走上因久經風霜而凹凸不平的橋面。在橋的中間,他突然雙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麗的盧溝橋下跪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二、探究新知(一)七七事變1.“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國守軍的嚴詞拒絕。早有準備的日軍悍然炮轟我軍防地。駐盧溝橋和宛平城的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合作探究:日軍侵占華北早就蓄謀已久,為什么要先制 造“盧溝橋事變” 教師分析: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成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2. 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3.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保衛北平的戰斗異常激烈,趙登禹、佟麟閣將軍壯烈殉國。(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 軍隊改編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2.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這樣,以國共為主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合作探究:面對日軍大舉入侵,國共兩黨反應如何 教師分析: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日本侵略,表明抗戰立場,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步伐。(三)淞滬會戰1.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2.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天,全營官兵壯烈犧牲。謝晉元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展開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3.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打死打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合作探究:淞滬會戰的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教師分析:結果:1937 年 11 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影響:淞滬會戰持續 3 個月,斃傷日軍 4 萬多人,打破了日本 3 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殺1.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日本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大屠殺,犯下了滔天罪行。6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合作探究:我們該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 教師分析:南京大屠殺說明了法西斯的殘酷 性和野蠻性,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給中國人民帶來 了深重的災難。三、課堂小結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挑釁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七七事變,開始了它滅亡中國、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擯棄前嫌,攜手合作,開始了全民族抗戰,日本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須予以承認,其侵略行為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而南京大屠殺僅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D )1.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后,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遇難人數超過30萬。這反映出A.日本既定侵略中國政策 B.日本實行奴化教育的罪行C.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D.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質( A )2.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及蔣介石談話的發表,標志著國共兩黨正式開始第二次合作。兩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其突出特點是A.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 B.國際力量決定國共實現合作C.蘇俄積極幫助國民黨改組 D.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 A )3.1938年11月,日本在《政府聲明》中稱:“帝國所希望于中國的,就是分擔這種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責任,如果國民政府拋棄以前的一貫政策,參加新秩序建設,我方并不予以拒絕。”這表明當時日本A.政治誘降分化中國的抗日力量 B.放棄了針對國民政府的軍事進攻C.積極尋求和解以緩解戰爭壓力 D.開始意識到中共軍事力量的強大( A )4.有學者認為,在1937—1945年的8年間,長蘆鹽區共產鹽629萬噸,這期間,被日寇掠走404萬噸。同時,日本鹽業公司向日本本土輸入長蘆鹽時,關稅很低。1939年,長蘆鹽每噸價格是5.656元,而出口鹽價每噸只有7元。這反映了日本A.以戰養戰轉嫁危機 B.推動了鹽場的轉型C.對鹽業資源的開發 D.促進了外貿的發展5.80多年前,日本挑起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如圖所示。材料二 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歷史條件下,由中國共產黨首倡和積極推動,國民黨蔣介石在日本侵略嚴重危及其統治的現實逼迫下,為共同抗日而實現的。——朱燕娜《淺析二次革命論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論的提出背景》材料三 中華兒女不分民族、階層、黨派、宗教,也不分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以至海外僑胞……匯成全民族抗戰洪流,不僅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保證。——摘編自《人民日報》(2005年8月15日)(1)材料一中的圖片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哪幾個重大事件?(3分)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背景。(6分)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共產黨的首倡和積極推動;日本侵略嚴重危及國民黨統治。(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全民族抗戰的意義。(3分)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法寶,國內各階級、各階層人民、各黨派只有團結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共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3分)【課后反思】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能在尊重學生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認識南京大屠殺等歷史真相,從而培養學生唯物主義歷史觀。同時,能通過問題引出材料,以材料展開問題,加上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良好思維習慣。但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自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在實踐中提升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