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課標要求】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素 養 目 標 1.知道淝水之戰的背景、時間、經過和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2.了解北魏的建立、統一北方及北魏時期黃河流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及其作用。(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4.理解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學難點: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方式、內容和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民歌勾勒出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這首民歌是哪一時期的嗎 這是北朝時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鮮卑族中傳唱。 你知道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了哪個政權嗎 你想了解鮮卑族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嗎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第 19 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探究新知目標導學(一): 淝水之戰強大后的前秦,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1.觀看視頻《淝水之戰》,概述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提示:時間:383年。雙方:東晉與前秦。特點:以少勝多。結果:東晉大敗前秦。影響:前秦很快瓦解,北方陷入混亂;東晉相對穩定,經濟發展。典故或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2.淝水之戰苻堅擁兵80多萬,而東晉僅8萬兵力,這十比一的兵力,應該是一邊倒,但前秦卻兵敗如山倒,沒能統一中國,這是為什么呢 提示:①前秦:驕傲輕敵;軍隊內部有很多其他少數民族的人,不夠團結,軍心不齊;前秦軍指揮不當,戰線過長。②東晉: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內部團結,軍隊士氣高漲;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過渡語:淝水之戰后,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襲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而在戰后,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目標導學(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讀圖《南北朝并立形勢圖》說說北魏的建立時間、民族、都城及統一北方的時間與影響。提示:4世紀后期。鮮卑族。平城。439年。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觀看視頻《北魏孝文帝遷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 他力排眾議,494 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 同時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2)根據圖文資料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提示:①語言: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服飾: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③姓氏:改鮮卑姓為漢姓。④婚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3.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帶來了哪些影響。提示: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請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為什么會獲得成功。提示:①改革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獲得統治者的支持。②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③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比較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異同。項目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點 內容 側重創新 側重漢化目的 實現富國強兵 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局面相同點 都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都遭到守舊勢力的阻撓,結果都取得了成功過渡語: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交融,促進了社會發展。魏晉以來民族交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讓我們繼續學習下一板塊了解民族交融的史實。目標導學(三):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根據圖片材料(見課件)分析什么是民族交融。提示: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2.根據圖文資料列表歸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生產生活 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 少數民族實行漢族的君主專制制度思想文化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漢族學習少數民族樂舞社會習俗 各民族相互吸收借鑒民族心理 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3.根據圖文資料分析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影響有哪些。提示: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②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三、課堂小結淝水之戰中前秦的戰敗,使北方地區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順應民族交融趨勢,進行了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吸收借鑒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的漢化,共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板書設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當堂演練】1.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該潮流的發展對中國政治格局的變化產生的影響是( B )A.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B.為結束分裂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C.鞏固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D.加速南北經濟的平衡2.春秋時,一些諸侯國開始設置縣、郡管理地方,到了戰國時,商鞅在秦國推行縣制,使秦國逐漸強大;十六國時期,大量漢物漢俗已在北方少數民族間流傳,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推行全面漢化政策,增強了北魏實力。由此可知兩位歷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 A )A.順應了當時的時代發展潮流 B.得到統治階層的廣泛支持C.實現了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 D.個人偉大的政治理想抱負3.“毀鏡”是我國古代北方地區鮮卑族的一種喪葬習俗,即在下葬過程中將隨葬銅鏡故意打碎,分為多部分。考古發現隨著鮮卑族南遷,越靠近中原地區毀鏡現象越少。據此推斷,鮮卑族“毀鏡”習俗的廢棄原因極可能是( C )A.鮮卑人的審美觀念發生改變 B.政府崇尚節儉的風氣C.受中原地區的漢族習俗影響 D.鮮卑人手中銅鏡減少4.北朝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載了當時中原漢人飲食中出現多種“胡物”,如胡羹、羌煮等;敦煌莫高窟壁畫反映出“胡床、胡坐”的引入,使漢人的跪坐禮俗逐漸變成垂腳高坐;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龍門石窟與云岡石窟相比,風格上更接近漢族的特點。這些轉變說明了( D )A.南北方的生活習慣趨于一致 B.中外交流頻繁,內涵豐富C.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 D.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5.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材料一 根據《漢書》記載: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約有“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還剩140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材料二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也為漢族文化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摘編自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材料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交融,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指出材料一中“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的直接原因,并簡要評述這一變化。(6分)原因:諸侯爭霸戰爭使強國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國家。(2分)評述:諸侯國不斷減少,有助于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但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給中國歷史帶來的影響。(3分)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3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歷代統治者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任答1點即可,2分)【課后反思】本節課采用探究學習法。在授課時,采用《淝水之戰示意圖》分析淝水之戰的概況,讓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淝水之戰的形勢。對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采用小組討論、教師點評補充的方式突破重點。具體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現、特點及影響時,采用分組討論等方法,化難為易,從而輕易突破難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