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測試卷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分數:___________一、判斷題(每題2分,共10分)1.五四運動的爆發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標志。(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3.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體現了我國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后,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階級矛盾已經不存在了。( )5.鄧小平理論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飛躍。( )二、單選題(每題2.5分,共50分)6.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是( )A.爭取民族獨立 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 人民幸福 B.改良封建制度,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裕C.走資本主義道路,改變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面貌 D.社會主義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7.資本主義道路在近代中國走不通的根本原因是( )A.帝國主義勢力強大 B.近代中國基本國情 C.封建勢力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8.五四運動不同于辛亥革命之處在于( )①有廣泛的群眾基礎②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③無產階級政黨起了領導作用④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9.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但是受制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當時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是( )①中國社會各階層沒有嘗試自救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③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完成④近代中國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1919年五四運動( )①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②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開始的重要標志③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④是徹底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一場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1939年,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任務是( )A.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 B.促進生產社會化的不斷發展C.保障廣大勞動者的人身自由 D.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12.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在本國反封建任務尚未完成以前,肩負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重任務,無產階級應當首先“幫助”資產階級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將這一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下列選項對這兩個步驟認識正確的是(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②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③第一個步驟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④第二個步驟的目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1949年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的勝利,詩人用“時間開始了”謳歌新時代開篇。“時間開始了”意味著( )①初步實現了共同富裕 ②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③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④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某校高一(1)班舉辦“復興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專題展覽。下列選項是該班的選材線索,其中設計合理的是( )①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復興之路 ②社會主義的實踐從一國走向多國③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④黨領導人民探索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A.①→③→② B.①→②→④ C.③→①→④ D.③→④→②15.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 )A.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C.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D.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16.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時期,許多主義和思潮都進行過嘗試,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下列與此相關的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①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②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C.④→③→①→② D①→④→③→②17.下圖的板書設計,其空白框中填寫的標題應為(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8.《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提到,經過1949-1952年的奮斗,國營經濟已掌握了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命脈。從1953年開始執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任務,尤其是興建新的大型工業企業的任務,主要是由國營經濟來承擔。國營經濟相對于私營工商業等其他經濟成分表現出巨大的優越性。材料表明( )①國營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因素 ②我國已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③國營經濟的發展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物質基礎 ④私營工商業與國營經濟聯系加深,并實現社會主義初步改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2019年,《正陽門下小女人》獲得中國電視劇白玉蘭獎。這部電視劇把1956年的公私合營,進行了浪漫主義的演繹。關于公私合營,說法正確的是①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②使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成為先進的工業國③表明我國的一切剝削現象都已經被消滅④屬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三大改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新中國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是( )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B.進行土地改革C.快速恢復國民經濟 D.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21.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遵循。面對嶄新的歷史課題,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①全面承襲馬列主義基本原理 ②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③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際 ④深入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2.1956年9月,黨的八大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勝利召開。黨的八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黨的八大的召開,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這次會議最重要的貢獻是( )①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②明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③提出了“一化三改”這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④明確要盡快推動我國由落后的工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1952年至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值年均增長8.2%,其中工業平均增長11.4%,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國內生產總值從679億元增加到645億元,由此可知( )A.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B.中華民族完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C.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改革開放創造物質條件 D.改革開放是在曲折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24.回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道路,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些翻天覆地變化中表述正確的有( )①中國共產黨誕生,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③新中國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 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規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要以蘇為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從各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一探索的過程( )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②說明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③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④找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三、材料分析題(共10分)26.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結合材料,運用“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的相關知識,談談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大意義。參考答案:1.正確【詳解】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以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故題目觀點正確。2.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故該判斷錯誤。3.正確【詳解】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為公有制,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此觀點是正確的。4.錯誤【詳解】階級斗爭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故原觀點錯誤。5.錯誤【詳解】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飛躍,故原命題錯誤。6.A【詳解】A: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近代兩大歷史任務是:一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A正確。B:近代中國,解決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必須推翻封建專制,而不是改良封建制度。B錯誤。C: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必須首先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后需要面對的問題,實踐也證明,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C不選。D:社會主義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在當代中國進行的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采取的具體舉措,D觀點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點睛】7.B【詳解】B:資本主義道路在近代中國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B符合題意。ACD:帝國主義勢力強大、封建勢力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這些也是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根本原因,ACD不合題意。故本題選B。8.D【詳解】①②④: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不同,五四運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四種政治力量聯合參加,辛亥革命群眾基礎較弱,沒有很好的發動群眾;革命性質不同,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①②④正確。③: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五四運動不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③錯誤。故本題選D。9.D【詳解】①:該項說法不符合實際,①錯誤。②④: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是因為辛亥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其領導階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而且近代中國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②④正確。③:新中國的創建,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個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0.B【詳解】①③: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①③正確。②: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重要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開始的重要標志,②錯誤。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性質,④錯誤。故本題選B。11.A【詳解】ABC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A符合題意,BCD排除。故本題選A。12.A【詳解】①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①②正確。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③錯誤。④:第二個步驟的目標是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不是新民主主義社會,④錯誤。故本題選A。13.C【詳解】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礎,但并不意味著初步實現了共同富裕。①與題意不符。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②符合題意。③:新中國的成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③符合題意。④: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起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14.C【詳解】①:在面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時,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復興之路,①應該排在第二位。②:在二戰后,社會主義在多國出現,社會主義的實踐從一國走向多國,這不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選材線索,②不選。③: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是我們探索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歷史背景,③應該排在第一位。④: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無數仁人志士不斷的探索復興之路,最終黨領導人民探索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④應該排在第三位。正確的順序應該是③→①→④。故本題選C。15.A【詳解】A: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A正確。B: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就開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B排除。CD:試題考查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C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6.D【詳解】①: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①應排第一位。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④應排第二位。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③應排第三位。②: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1956—1966年這十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②應排第四位。故本題選D。17.B【詳解】B:分析材料可以看出,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通過走合作化道路和公私合營的方式實現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平穩過渡,到1956年年底使中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空白框中填寫的標題應為三大改造,B說法正確。ACD: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運動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C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8.B【詳解】①:經過1949-1952年的奮斗,國營經濟已掌握了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命脈,表明國營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因素,①正確。②: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在黨的八大上明確提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工業國,②錯誤。③:從1953年開始執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任務,主要是由國營經濟來承擔,表明國營經濟的發展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物質基礎,③正確。④:材料主要說明國營經濟的地位作用,沒體現其與私營工商業的聯系,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9.B【詳解】本題考查社會主義改造。①④:通過公私合營等渠道和方法,實現資本主義工商業國有化,屬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三大改造,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①④正確。②:黨的八大提出,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②錯誤。③:“我國的一切剝削現象都已經被消滅”說法過于絕對化,③錯誤。故本題選B。【點睛】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做出的決定性選擇。20.D【詳解】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新中國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D符合題意。ABC:三個選項涉及的內容在三大改造之前已經完成,ABC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21.B【詳解】①:面對嶄新的歷史課題,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沒有全面承襲馬列主義基本原理。①錯誤。②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面對嶄新的歷史課題,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②③正確。④:深入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才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④錯誤。故本題選B。22.A【詳解】①②:1956年9月召開黨的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做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明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①②符合題意。③:1953年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作為過渡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南,指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時期,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概括起來就是“一化三改”;排除③。④:黨的八大明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④錯誤。故本題選A。23.C【詳解】A: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A不符合題意。B: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中華民族完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B說法錯誤。C:1952年至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2%,其中工業平均增長11.4%,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645億元。材料中的發展成就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改革開放創造物質條件,C符合題意。D: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成就,沒有體現改革開放是在曲折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4.B【詳解】①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道路,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其中表述正確的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人民有了主心骨;新中國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①③符合題意。②: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②說法錯誤。④:黨的八大規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5.B【詳解】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①不符合題意。②④: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要以蘇為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說明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找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②④符合題意。③: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一探索,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6.①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②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分析】背景素材: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考點考查:社會主義改造的有關知識能力考查: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需要運用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大意義。運用課本原理結合材料回答即可。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可聯系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道路,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有效信息②: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大意義→可聯系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教材信息與材料、時政信息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