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口發展和人口遷移(教案)【思維導圖】【考點解讀】人口數量的變化受人口慣性影響大,因此對區域人口的變化要有宏觀視角以及國家層面的計生政策要超前調整。人口遷移是區域人口結構、城鎮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1.人口慣性與計生政策的變化2.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3.人口相關概念在圖表的呈現(2022·山東·高考真題)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該地區發現鐵礦,1958年依托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建立鋼鐵廠,1965年設嘉峪關市。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嘉峪關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2019年,該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7:62.8:35.5。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005~2010年該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人口慣性的影響 B.環境條件的改善C.青壯年人口遷出 D.康養產業的發展【答案】1.A【解析】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地區,依托國家“一五”計劃發展起來,形成了工業體系,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快速增加,隨時間的推移,導致2005年-2010年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慣性的影響,故A正確;環境條件的改善,可能導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齡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錯誤;材料顯示嘉峪關工業比重較大,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青壯年人口外遷可能性較小,故C錯誤;康養產業的發展是隨著老齡人口增加相匹配的,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故D錯誤。所以答案選擇A。(2020·全國·統考高考真題)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當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數量。下圖顯示2010年我國西部某市50歲以下各年齡組女性人數。調查表明,該市婦女生育峰值在21—29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以下時間段中,該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3.造成該市20~24歲年齡組人數明顯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該組人口出生期間( )A.生育政策放寬 B.經濟發展提速C.育齡婦女較多 D.生育觀念轉變4.推測2010~2030年該市人口發展的變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漸提高 B.人口增長較為緩慢C.2025年迎來生育高峰 D.人口總量逐漸減少【答案】2.D 3.C 4.B【解析】2.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歲,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歲,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歲,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歲,據圖可知,這四個年齡段育齡婦女人數35-39歲最多,說明當時出生率最高,D正確,ABC錯誤。故選D。3.該市20-24歲年齡組出生時間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該市婦女生育峰值在21-29歲,1986-1990年的育齡婦女2010年年齡在41-49歲之間,據圖可知2010年年齡在41-49歲之間人數較多,因此造成20-24歲年齡組出生人數偏多的原因是該組人口出生期間育齡婦女較多,C正確。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穩定,A錯誤。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改革開放后均較快,不會僅僅影響某個短時間段,B錯誤。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觀念不會變化太大、太快,D錯誤。故選C。4.推測2010-2030年該市人口變化,即20年后的變化。該市婦女生育峰值在21-29歲,20年后進入生育年齡的人在2010年是0-4歲、5-9歲,圖中這部分人數量少且較長時間人數少,且10-14歲的人也較少;因此推測2010-2030年該市人口增長較為緩慢,B正確。人口出生率逐漸增加趨勢不明顯且不一定是逐漸增加,A錯誤。2010-2030年該市人口增長較為緩慢,2025年即15年后進入育齡年齡的人2010年是6-14歲,這部分人2010年數量較少,不會再2025年出現生育高峰,C錯誤。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多,生育政策較寬松,且圖中信息不足以判斷其人口總量減少且20年期間不一定是逐漸減少,D錯誤。故選B。考點一 人口慣性與計生政策的變化1.人口慣性:由人口年齡結構引起。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方向轉變的時機選擇折射了一國政府對人口內在規律的把握程度,以及對未來人口態勢的判斷。人口內在發展規律一再告誡我們,人口問題一旦出現,意味著解決人口問題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抓緊構建鼓勵生育的政策體系,使生育政策和其他經濟社會政策相銜接,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增強生育率的恢復。(針對勞力不足)具體措施:出臺一系列保障生育和育兒等方面的政策“組合拳”,提高生育率水平(各種福利措施);其次,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是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進而以人口質量的提高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人才紅利”;最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質人才流動機制,逐步探索多元化的城市人口政策,實現人才和工作崗位的最優匹配,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浙江·統考高考真題)下圖為2017年長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來源分布圖,圖中線條寬度與流入人口占比相關,線條越寬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題。5.長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來源于我國四大地區中的( )A.東部地區 B.中部地區 C.西部地區 D.東北地區6.甲省人口流入長三角城市群主要考慮( )①工資水平②空間距離③土地價格④環境質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5.B 6.A【解析】5.根據長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來源分布圖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屬于中部地區,另外還有河南、江西省也屬于中部地區,因此長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來源于我國中部地區,B正確;東部地區僅有江蘇省有流入,但占比較低,A錯誤;西部地區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較低,C錯誤;圖中沒有顯示東北地區有人口流入,D錯誤。故選B。6.甲省是江西省,經濟相對落后,人口流入長三角城市群,是為了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工資水平,①正確;江西省臨近長三角地區,空間距離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長三角城市群,②正確;當前經濟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土地價格和環境質量對人口流動的影響較小,③④錯誤。綜合起來,A正確,BCD錯誤。故選A。(2022·廣東·統考高考真題)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Z村位于嶺南某城市邊緣,國道穿村而過,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積1605.2hm2,其中農林用地占85.36%;戶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務工人口占38.37%,村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該村經濟以種植與養殖為主,僅有一家自辦企業,服務業幾乎空白;另有三家外來重工業企業和一個度假村,企業原料與市場“兩頭在外”。與2008年相比,2018年該村的農林用地顯著減少,建設用地增加明顯。下圖反映2018年該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構成。(2)分析該村村民外出務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答案】(2)外來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少;外出務工人員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務工方便;與傳統農業相比,外出務工收入水平相對較高。【解析】(2)外出務工收入占比高,說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當地就業機會較少,外來企業為本地提供的就業崗位極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邊緣,國道穿村而過,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說明進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與傳統務農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較高。考點二 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1.人口遷移的特點:(中國省際人口遷移)①空間距離衰減效應:某一地區的人口遷移數量會隨著距離增加而呈現減少的趨勢。(成本)交通基礎設施的完成有利于壓縮時空成本,弱化距離在地緣經濟中的影響。②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是引起省際人口遷移(大規模)的主要動因。③社會網絡聯系持續影響省際人口遷移格局。在遷入地,以親緣及同鄉為核心的社會網絡聯系能有效降低遷入人口的社會融入和就業成本,為其安居樂業提供精神和物質保障。④以空氣質量為核心的環境因素成為影響省際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⑤以住宅價格為代表的生活成本是影響省際人口遷移不可忽視的因素。2.推拉理論中間阻力因素: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距離、交通和通訊條件等早期的人口遷移,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現代的人口遷移,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受經濟因素影響主要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協調發展(目前的中西部開發),使得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縮小,從而減緩流動人口增長。(2023·四川眉山·仁壽一中校考一模)“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讀我國2005~2050年45年間人口變化趨勢(含預測)圖,完成下面小題。8.由圖分析未來十年(2020年后)間我國人口變化的特點是( )A.一直增長 B.先增后減C.先減后增 D.先增后減再增9.在我國現階段人口發展趨勢下提出二孩政策不會( )A.降低人口紅利 B.影響職業構成C.平衡性別比 D.優化年齡結構【答案】8.C 9.A【解析】8.讀圖可知,2020年-2030年我國人口先增長,后減少,C正確,排除A、B、D,故選C。9.二孩政策有利于增加勞動年齡人口,不會降低人口紅利,會為經濟發展創造人口紅利,故A符合題意。二孩政策使得嬰幼兒相關行業需求增大,影響職業構成,故B不符合題意。二孩政策一定程度上利于平衡性別比,故C不符合題意。二孩政策增加嬰幼兒、青少年比重,緩解人口老齡化,優化年齡結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2021·湖南·統考高考真題)永久遷移是指戶籍發生改變的人口遷移類型;務工遷移是指離開戶籍地外出務工的人口遷移類型(不包括永久遷移)。下圖示意1990~2005年我國人口遷移的數量變化。圖中永久遷移人數為每五年的累積數量,務工遷移人數為當年的數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遷移人數持續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遷移的累積人數下降C.1990~2015年的務工遷移人數呈下降趨勢D.1990~1995年的務工遷移人數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11.2010年后務工遷移人數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農”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數量減少 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 ④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降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0.D 11.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人口的變化的相關知識和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10.根據圖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遷移人數先上升后下降,A項錯誤。2000年以后,永久遷移的累積人數一直在上升,B項錯誤。1990~2015年的務工遷移人數先上升后下降,C項錯誤。1990~1995年的務工遷移人數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項正確。故選D。11.根據題意,2010年后務工遷移人數明顯下降,是因為國家“三農”政策利好,外出務工人數開始減少,①正確。出生人口變化并不會迅速影響到外出務工人數,②錯誤。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部分產業受到影響,外出務工人數開始有所下降,③正確。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應該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國的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應該是持續上漲,④錯誤。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2023春·浙江金華·高三浙江金華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人口倒掛”現象是指部分地區外來人口數量超過本地戶籍人口數量。下表示意我國某市2011-2019年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變化情況。據表完成下面小題。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常住人口(萬人) 517.3 550.6 586.1 639.5 717.0 786.6 822.5 829.2 834.3戶籍人口(萬人) 325.1 328.2 332.5 337.6 341.8 344.7 348.9 351.4 354.612該市出現“人口倒掛”現象的時間是( )A.2011年 B.2013年 C.2015年 D.2017年13.該市“人口倒掛”是由于( )①經濟發展速度快 ②戶籍人口增長快 ③落戶門檻高 ④生育政策調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2.C 13.A【解析】12.外來人口數量與戶籍人口數量之和等于常住人口數量。計算可知,2015年外來人口數量首次大于本地戶籍人口數量,出現人口倒掛“現象”,C正確。13.經濟發展速度快,提供的就業崗位多,收入水平高,吸引人口遷入,①正確;表格信息顯示,該市戶籍人口增長較為緩慢,外來人口增長速度快,②錯誤;落戶門檻高,不利于外來人口轉變為本地戶籍人口,③正確;生育政策對于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影響相同,不會導致外來人口的增速快于戶籍人口,④錯誤,故選擇A項。考點三 人口相關概念在圖表的呈現人口的圖表常引入相關的專業術語并進行闡述,以人口統計數據為依托制作,將人口變化以圖表形式呈現,考察學生解讀專業術語的能力以及閱讀圖表的能力,從而分析判斷人口變化的特點及變化趨勢。因此需要對常規的人口專業術語要有一定的解讀能力(材料會描述),理解其代表的意義,同時掌握一些圖表的基礎解讀方法。(一)人口老齡化1.人口老齡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2.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國總人口共計141212萬人,超過65周歲的老年人口高達1.9億人,占比13.5%,相較于2010年大幅度上升了4.6%。3.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1)老年人口基數大;(2)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齡化的增速。(3)老齡化進程不平衡:①城鄉不平衡:農村高于城鎮;②區域不平衡:東部快于西部,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地區③結構不平衡:我國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現象,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現象比較突出,老齡化進程也有明顯階段性的不均衡。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年,第二次是1962-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在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次出生高峰疊加的時候,老年人口比例將一下子急劇拉升提高8個百分點。4.人口老齡化的影響(1)影響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減少,人口紅利下降;(2)社會負擔加重;(3)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4)家庭養老功能減弱;(5)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二)“嬰兒潮”1.概念: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2.中國的嬰兒潮: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年:解放以后,我國的社會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從而形成這次戰后的生育補償。第二次是1962-1972年:三年自然災害之后,社會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之后,人口盲目增長。第三次是1981-1990年:結構性增長,這次出生高峰并不是由于婦女的生育率高引起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當時人口的年齡結構,即育齡婦女,特別是旺育年齡婦女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較高。中國的嬰兒潮示意圖中國的80后,生育率快速下滑,第四輪嬰兒潮,自然就沒有出現。(三)人口撫養比1.人口撫養比: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說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2.中國人口撫養比的變化: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撫養比越高,代表勞動力存量越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四)人口流動與人口紅利人口流動帶動產業轉移,帶動思想碰撞,是盤活產業結構的關鍵要素。也是一個城市經濟活力和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從2015年開始,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從上升轉為下跌。人口流動的下降,造成現存人口紅利的效應減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