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教材版本 單元名高中地理 高一 人教版2019 自然災害單元組織方式 教材原有單元(新授課)課時內容 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單元信息二、單元目標1.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2.通過探究有關自然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三、教學設計第六單元 自然災害第1課時 氣象災害區研學旅行【教學內容】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教學課時】1課時【導入】 為提高青少年識災、防災、避災意識,促進中小學生研學工作交流,就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給中學生校園科普活動進行研學課程。省氣象局氣象天文科普館硏學團隊于10月5日-12日到自然災害多發區進行研學路線實地考察。今天我們研學的路線主要是氣象災害多發區。展示圖片,指出研學路線研學活動開始前,以知識儲備作為契機,引出防災減災知識【知識儲備】一、災害監測主要手段:人造衛星、氣象站、水文站、地震臺等,建立自然災害監測系統,自然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和致災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測二、災害防御主要手段:(1)一方面修建水庫、堤壩、防護林等防災工程(2)另一方面施行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開展減災教育三、災害救援與救助:展示救援流程,幫助學生了解災害救援與救助的過程,從而建立正確的防災減災意識。四、災后恢復展示北川新縣城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災后重建。盡快恢復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災區經濟和社會的恢復和發展。這一過程也能幫助重建區增強防災能力;自救與互救對個人和家庭而言,防災減災的主要任務是自救與互救;自救與互救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災前準備的物資、災中救助、災后自我保護的主要方面。【過渡】了解了防災減災知識,接下來讓我們進入研學旅行,首先我們來到第一個地點:寒潮多發區——新疆。預計11月26日20時至11月28日20時,新疆大部氣溫將下降8~12℃,新疆北部降溫14~18℃,新疆山口風力可達12~13級。【合作探究】(結合資料與圖片)閱讀新疆地區材料與課本,回答下列問題:寒潮的表現及危害。【講解】因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寒潮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時節,勢力強大的寒潮甚至可以影響到低緯度地區。寒潮引發的大風、霜凍、雪災、雨凇等災害對農業造成危害。寒潮帶來的雨雪和冰凍天氣影響交通運輸。寒潮帶來的雨雪和冰凍天氣影響電力、航海。寒潮帶來的大風、大雪、凍雨會造成畜牧業損失。【思考】新疆地區為何遭受寒潮?展示我國寒潮的路徑。我國寒潮路徑:①西路:從西伯利亞西部進入中國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②中路:從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進入中國后,經河套地區和華中南下;③東路:從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東部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經華北地區南下;我們了解了寒潮接下來我們來到下一個研學地點:洪澇多發區——江西》截至5月21日16時30分統計,5月19日開始的洪澇災害江西省共有7個設區市33個縣(市、區)14.7萬人受災,緊急避險和轉移安置5094人(其中避險轉移3726人,轉移安置136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7千公頃,農作物絕收面積433公頃,倒塌房屋6戶13間,嚴重損壞房屋29戶55間,一般損壞房屋305戶494間,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洪澇是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思考】從氣候和地形的角度分析洪澇多發區的分布。從氣候角度看:主要分布于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從地形角度看:沿河、沿海地勢低洼地區常受洪澇威脅。【思考】洪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展示圖片,學生描述。洪水淹沒農田、農作物減產。引發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造成人員傷亡、人畜飲水困難、引發疫情,威脅人類健康。淹沒聚落、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展示我國的洪澇災害分布圖,讓學生描述其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思考】如何在洪澇災害中做好防災減災。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信息。洪災后注意飲水安全、食物安全、用電安全。接下來我們繼續前往第3個研學地點:廣西。今年8月以來,南寧市武鳴區13個鄉鎮出現嚴重高溫干旱天氣,當地約有33萬畝沃柑嚴重受旱,占總種植面積的約60%。由于高溫干旱造成的果實偏小、日灼病等情況,果農收入預計將減少二成以上。作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廣西為何會發生旱災呢?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象。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生產生活。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內陸地區是世界上干旱頻發的地區。其中非洲的干旱最嚴重的。【思考】干旱會帶來哪些危害?展示圖片,學生回答。干旱極易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乃至顆粒無收。影響牧草生長、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嚴重時影響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干旱極易引發沙塵暴、火災、蟲災等災害。展示我國旱災分布圖,描述其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最為頻繁、影響最嚴重。東部季風區:由于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易發生旱災。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旱災多發區,其中華北地區的旱災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嚴重。【活動】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旱災的時空分布特征國家減災委員會每年都會公布我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2011年,我國洪澇災害和旱災較為多發,其中嚴重的5次災害被列入當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表6.1)。試以2011年為例,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干旱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1.表6.1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分別發生在何時何地?2.表6.1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的發生地區有重合嗎?發生時間上又有什么聯系?最后我們來到最后一個研學地點:臺風多發區——江西。2022年9月5號5時,“軒嵐諾”的中心位于距離浙江省朱家尖島東偏南方向約245公里的海面上,將以每小時20-25公里的速度向偏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今天上午起在浙江東北部近海轉向東北方向移動。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發生時間是夏秋季節。【思考】臺風有哪些危害呢?展示圖片讓學生描述臺風的危害。臺風天氣所帶來的狂風能夠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當臺風來臨時,往往帶來暴雨,它會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其他災害。風暴潮會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閱讀】臺風來了有雨來說起臺風,人們常會想到它帶來的種種災難,談臺風而色變。然而,對有些地區而言,臺風是寶貴的資源,每年都會有很多人盼著臺風的到來。因為每次臺風都會伴隨一次強降雨過程,充沛的降水極大地豐富了所影響地區的淡水資源。2022年11月1號10點,今年第22號臺風“尼格”中心位于南海東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預計“尼格”將于3日白天在廣東陽東到海南文昌一帶沿海登陸,也有可能在廣東西部近海減弱消失。“尼格”環流和弱冷空氣將給廣西帶來2~4℃的降溫,并給廣西送來甘霖。【思考】我國的臺風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通過今天的研學之旅我們學習了氣象災害和防災減災的有關知識,希望下一次的地質災害之旅會收獲更多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