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三節 【課程標準】以某區域為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學重難點】1.運用資料,結合實例,分析產業轉移的原因。2.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對產業轉出區和承接區的經濟、環境、社會影響,辯證認識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案、投影儀等。學生準備:結合學案課前預習。【教學過程】【新課導入】010年以前,中國是某品牌鞋最大的生產基地,生產份額超過全球40%。但到2015年,越南生產份額最大。21世紀初,美國市場上該品牌鞋基本都是“中國制造”,如今卻更多地看到“越南制造”。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該品牌鞋生產地的變化 一、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問題】閱讀教材并思考以下問題什么是產業轉移?產業轉移的目的是什么?產業轉移的類型有哪些?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經濟現象,通常是由相對發達的區域向欠發達區域轉移。2.目的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潤,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建廠等方式實現生產地轉移。3.類型讀圖,說出產業轉移的類型國內產業轉移:發生在一國之內的產業轉移。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4.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案例研究】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所屬迅銷公司在中國的128家代工廠中,規模最大的就是申洲針織集團,它的生產基地主要位于浙江寧波。1997年,申洲集團簽下的第一個國際大客戶就是優衣庫,在20天內完成了35萬件生產訂單,從此取得優衣庫信賴并合作至今。【思考】按生產要素集約程度分類法,申洲針織集團屬于哪一類型的產業?20世紀末,迅銷公司為什么選擇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投資建廠?【答案】申洲針織集團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勞動力數量多,且勞動力價格低廉。(1)勞動力原因:一般情況下,勞動力在國際范圍的流動性較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表現:由于勞動力價格會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因此產業會不斷向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地區轉移,導致產業布局在空間上的變化。讀圖,比較不同國家制造業每小時人工成本的差異。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工資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案例研究】近十多年來,我國吸引多家歐美日汽車生產公司在我國投資合作或建廠。1.分析圖4.25,描述1985年-2015年我國汽車銷量的變化特點。2.分析圖4.26,簡要說明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答案】 1.1985年-2015年,我國汽車銷量不斷增長,其中2000年后的汽車銷量增長最為迅速。2.從圖中看,我國乘用車普及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汽車的消費市場廣闊。(2)市場原因: 產品的國內市場趨于飽和,或者國內市場滿足不了其發展壯大的需要,企業就會開辟國際市場。表現: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國家政策的不同,一個國家的產品銷往另一個國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關稅壁壘等)。企業為避開跨國銷售所面臨的各種限制,直接在市場廣闊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拓展】關稅壁壘以高額關稅作為限制商品進口的一種措施。對外國商品征收高額進口關稅,以提高其成本和削弱其競爭能力,從而達到限制這些商品進口,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競爭優勢的目的。因其像高強壁壘一樣把國外商品擋在墻外,從而把國內市場保護起來。市場不斷變化,因此產業承接地會發生變化。日本、韓國、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3)政策產業轉出地:對于產業轉出地來說,政府可以通過間接干預的方式調節市場機制,也可以通過項目審批、價格管制、緊縮信貸等方式迫使一些落后產業向外轉移。產業承接地:政府可以通過優惠的土地、稅收、區域補貼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礎設施、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等來吸引企業進駐,以降低產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近些年,受政策因素推動,我國制鞋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近百家企業在埃塞俄比亞開展業務。(4)其他因素展示圖片,學生指出還有哪些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原生產區地價昂貴;原材料短缺;運輸成本增加環境污染嚴重。企業轉移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主導因素因產業類型而異。【案例研究】思考:為什么我國在埃塞俄比亞建廠的企業多為制鞋等企業 為什么新建工廠主要分布在亞吉鐵路沿線 我國企業去埃塞俄比亞建廠主要受哪些政策因素的影響 【答案】1.制鞋等企業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埃塞俄比亞經濟發展程度低,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廉價,我國在埃塞俄比亞建廠可以降低生產成本。2.分布在鐵路沿線,交通便利,且吉布提為沿海國家,已形成海陸聯運,有利于拓展歐洲市場。3.主要考慮歐美國家對產自我國和來自非洲的許多工業產品的政策差異性(如關稅政策和限量政策)。二、東亞、東南亞的產業轉移閱讀課本,指出日本的產業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大量引進美國先進技術和設備發展輕紡工業,推動了經濟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向國外轉移產業,推動東亞、東南亞持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問題】閱讀教材并思考以下問題1.歸納產業轉移的一般時空規律。2.為什么東亞國家或地區工業化之初都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答案】1.歸納產業轉移的一般時空規律。時間:勞動密集型工業一般轉向勞動力數量較多、工資較低的地區; 一般是先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 再轉移資本密集型產業。空間:由發達國家或地區向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地區轉移。2.為什么東亞國家或地區工業化之初都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低,而東亞國家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價格便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為經濟發展積累資金。1、20世紀6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的日本,將紡織等工業逐漸轉移到勞動力素質和成本具有較大優勢的韓國、新加坡等,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2、20世紀70年代為了應對世界石油危機的沖擊和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日本進一步將鋼鐵、化工和造船等產業轉移至東亞、東南亞的上述國家和地區。3、20世紀8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都致力于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家電、服裝、汽車、電子等產業需要向外轉移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充足勞動力、廣闊市場等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資抓住這次國際產業轉移機會的還有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4、21世紀以來更具有勞動力優勢的中國中西部地區,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成為服裝、制鞋、家電等產業轉移的新的承接地。隨著科技的發展,轉移的產業除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還包括汽車、電子等在內的已經實現技術標準化的資本密集型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三、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創新和新產業往往在少數國家最先發生在國家內部,經濟增長、科技創新往往率先從某個區域發生。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圖片了解如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轉出的國家或地區:原產業向外轉移,可使區域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條件。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案例探究】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時間建立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為主的工業結構。韓國從1973年開始轉入日本的重化工業,到20世紀80年代初,建立了重化工為主的工業結構,比日本同樣的工業化大約少5年時間。思考: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有什么好處?答: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國際產業轉移使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選擇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和合作。產業轉移還通過企業把轉移國和承接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3.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通過圖片了解日本產業轉移對當地勞動力就業的影響轉出國或地區: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轉入國或地區:緩解就業壓力。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活動】分析棉紡織工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由于糧棉爭地的矛盾,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采取限制東中部主要棉花產區發展的政策,并針對紡織業提出了“東錠西移”,目前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基地,2014年七月以來,新疆連續出臺多個文件,如《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2014-2023年)》,以促進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并且布局了多個紡織城或工業區。另外,“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打通新疆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的通道。1.分析新疆承接東部棉紡織業轉移的有利條件。2.說出“東錠西移”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3.新疆大力發展棉紡織業,會面臨哪些困難 請你試著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答案】1.①新疆作為優質棉花重要產區,生產原料充足,原料運輸成本低;②新疆種植棉花的優勢自然條件——光照充足、 晝夜溫差大、地形平坦;③社會經濟有利條件:政策優勢,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低。2.①紡織業向外轉移,可使區域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②可以減少外來務工人員涌入東部發達地區,降低城市人口壓力 。3.①基礎設施的完善問題,產業鏈發展需要相關基礎實施的配套完善;②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③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生產技術等需要提高;④相應的政策及政府服務需要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