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羅斯福新政》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題為“羅斯福新政”,下設二個子目:“從繁榮到危機”和 “羅斯福新政”,交代了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美國應對危機的“新政”措施、“新政”的影響三部分內容,課本知識間有很強的關聯性。1929年—1933年經濟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經濟大危機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導致的嚴重的政治危機。為應對危機,羅斯福實行“新政”,主要從生產和消費兩個角度干預經濟,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的困擾,鞏固了美國的民主制度,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先河,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新政的措施也有現實意義。雖然本節課知識點間有很強的關聯性,但經濟危機是一個比較難講的經濟學概念。根據對課標的理解及對教材的整合,引導學生以反危機措施“新政”為線索解決美國“自由放任之危——新政的原因”“反其道而行之——新政的措施”“國家干預之效——新政的影響”三個問題,理清危機與新政之間的內在聯系、新政模式的創新及影響。讓學生明確羅斯福通過調節生產與消費的矛盾,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使美國擺脫危機,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為九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但他們對經濟史的了解程度很低,不理解危機爆發的原因,不理解如何通過“新政”來度過危機?他們具備從史料中提取信息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有利于開展史料探究活動。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圖示、圖片和文字史料分析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概括經濟大危機的表現和特點,分析經濟大危機的影響,認識到胡佛政府自由放任反危機措施的失敗是美國走向新政的背景;能夠在史料創設的歷史情境中概括出“新政”反危機的措施、特點、實質和局限性,探究國家干預經濟模式的創新及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這有利于歷史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教學目標總體目標:知道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知道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通過史料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本課中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時空觀念。(素養目標:時空觀念)。通過羅斯福新政的文獻材料、圖片等資料,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從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聯系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認識到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身殘志堅的羅斯福總統對美國發展做出偉大貢獻的經歷中吸取精神力量,力爭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涵養家國情懷素養。(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羅斯福新政干預國家經濟的措施是本課重點教學難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本節課的難點是經濟大危機的原因和影響、羅斯福新政的原因和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本課在第一目主要采用問題引領分析法和史料實證法,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對史料的解讀使學生逐步了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原因、表現、特點和影響。第二目主要采用史材實證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分析概括羅斯福新政的原因和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及效果,讓學生明確羅斯福通過調節生產與消費的矛盾,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使美國擺脫危機。板書設計第13課羅斯福新政經濟大危機 反危機措施 度過危機困擾 胡佛:自由放任 羅斯福:國家干預 失敗 成功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三張圖片趣味引入新課這是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他在1928年國情咨文中說:“自美國建國以來,歷屆國會審度國勢,但莫有本屆所見之興旺繁榮。”在他執政時期,國家興旺繁榮。但他卸任不到一年,美國人民卻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危機,所以送其“幸運總統”稱號。他的繼任者胡佛在競選時說:“今天,我們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戰勝貧困。”結果,他當選后,立即就發生了迄今最嚴重的經濟大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到處都是饑餓的人群,被人諷刺為“饑餓總統”,所以送其“倒霉總統”稱號。面對危機,人們最終選擇了承諾施行新政的羅斯福作為總統,他會施行什么樣的新政呢?他是否能帶領美國人民走出深淵呢?學完這節課后,請同學們送給羅斯福一個名副其實的稱號。 閱讀材料、觀察圖片,聽教師講述 激趣導學,預留一個設問,帶著問題進行學習。一、自由放任之危——新政的原因 (一)危機的醞釀【教師講述】首先進入幸運的柯立芝時期,來看一下他的幸運。【出示材料】“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一片永久的繁榮景象。”【教師提問】說明費希爾眼中的美國是什么樣的呢?【教師講述】正如這位紐約州經濟學家所描述的,當時的美國,繁榮。【出示材料和圖片】【教師提問】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預設答案】美國經濟空前繁榮,被稱為Roaring Twenties即“咆哮的二十年代”。主要表現在汽車制造業和電氣用具制造業。【出示材料】【教師提問】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么?【預設答案】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世界處于相對穩定時期。2.大發戰爭橫財。3.新興產業技術革新。【出示材料】“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過渡引導】真的不用擔心嗎?讓我們走進“倒霉總統”胡佛的任期。【出示材料】【教師提問】通過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結論?【預設答案】分配嚴重不均,貧富差距大;生產增長的速度大于消費。【過渡引導】經濟危機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經濟學概念。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聽懂一個故事,看懂一個經濟現象。【出示材料】【教師講述】這段母女對話,蘊藏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道理,乍一看,很難理解。但我們分解一下就一目了然了。【探究過程】師:母女對話中到幾次煤?師:提到了兩次煤,是誰“無煤”又是誰“煤太多”?師:生產者生產的多,消費者卻買不起。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的現象?師:生產與消費脫節了。【教師講述】如果用一個數學符號表示當時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購買力)之間的關系,怎么表述?生產能力>消費能力。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人民相對貧苦,社會實際消費能力增長緩慢,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出示圖示】健康的經濟狀態應該是生產發展、消費旺盛,供需處于平衡狀態。當時的美國,資本家拿到錢是用來擴大生產的,這就使生產的圈子越來越大。工人拿到的工資卻增長緩慢,限制了消費能力的增長。也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處于病態經濟狀態。【出示材料】【教師提問】奇怪的是,既然社會的消費能力遠遠趕不上生產能力的發展水平,為什么市場會呈現繁榮景象?人們購買產品的錢從哪里來?【預設答案】生產的狂熱:資本家盲目生產,產品積壓。消費的狂熱:人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超越實際購買力,出現需求假象。股票投機的狂熱:股市泡沫,加大風險。【教師講述】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采用分期付款刺激消費,但人們的實際購買力并沒有提高,這是依靠銀行貸款維持的“虛假繁榮”。生產相對過剩,與消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潛伏著巨大的危機。【教師提問】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預設答案】1.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2.生產相對過剩。3.分期付款造成市場虛假繁榮,股票投機加大金融風險。(二)危機的爆發【出示材料】【教師講述】危機首先從經濟鏈條中最容易波動的環節開始,是哪一環節?金融領域中的股市。1927年到1929年股市一路攀升,大家紛紛買入,當股價漲到嚴重背離實際價格的時候,就出現了下跌。轉折點就是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行情急轉直下,并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美國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感冒。”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之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成為一座孤島。正如我們當前面對的新冠疫情一樣,無論那個國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歷史和現實讓我們認識到,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只有合作才能共贏。(三)危機的表現我堅信基本的工業情況是良好的。然而,事實大出羅斯福所料,股價一路暴跌。揭開了經濟大危機的序幕。股市崩潰會導致哪些連鎖反應呢?我們通過兩段材料來了解一下:【出示材料】【教師提問】概括經濟大危機的表現?【預設答案】1.股市崩潰,銀行倒閉。2.企業破產,市場蕭條。3.失業激增,生活困難。4.農業受損,價格下跌。【教師提問】概括一下經濟大危機的表現各屬于那一方面的危機?【預設答案】金融危機、工業危機、農業危機、民生危機,是一場空前嚴重的全面經濟危機。(四)危機的特點【出示材料】【教師提問】這場空前嚴重的全面經濟危機,它有什么特點?【預設答案】持續時間比較長、涉及范圍特別廣、破壞性特別大。(五)危機的影響【出示材料】【教師提問】經濟大危機被稱為“空前嚴重”不僅因為它造成了經濟癱瘓,看下列材料,危機帶來了什么?【預設答案】1.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2.社會動蕩,法西斯勢力趁機崛起。3.加劇了世界局勢緊張,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過渡引導】絕望像陰云一樣籠罩了整個美國。當時,美國和世界各大媒體都不得不用這兩個字來形容30年代初的形勢,那就是“恐懼”。(六)胡佛的反危機措施【出示材料】【教師設問】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各國紛紛尋找出路。在這場危機面前,美國當時的總統胡佛是怎么做的?他的措施能解決問題嗎?【預設答案】自由放任。他的這種理念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深危機。【出示圖片】1932年美國總統選舉在總統競選中,胡佛積極謀求連任,但他繼續堅持自由放任政策,不得民心,最終人們選擇了承諾施行新政的羅斯福,一個新的總統誕生了。總結一下羅新福新政的原因?(七)羅斯福新政的原因【預設答案】1.經濟大危機。2.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3.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 閱讀材料,觀察圖片,感受美國的繁榮。結合所學,回答問題:美國利用一戰的“中立”地位大發橫財;第二,技術和管理方法的革新,促進美國經濟迅速發展。比如福特T型車采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工業也帶動了鋼鐵、石油等工業的發展。觀察圖示,分析問題,得出結論。觀察分析,用危機的表現來反觀原因。 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為理解危機醞釀的過程做鋪墊;通過“重提”和“喚醒”既有知識,將它們作為新知識的抓手和支撐。 在“繁榮”與“危機”的矛盾中設疑,學生的探索興趣得到激發。學生通過設計的問題鏈,在教師層層引導下,理解經濟危機的醞釀過程。通過圖示和故事,以直觀的圖示,配合邏輯推理,將經濟理論化抽象為具體,突破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特定的時空聯系中分析危機的醞釀和爆發,加強時空觀念,理解美國為何走向新政。為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作鋪墊。經濟大危機的影響隱藏在課本的正文中,學生通過解讀史料,更直觀的感受經濟大危機下人民生活的苦難,社會經濟的破壞。危機從經濟危機蔓延到政治甚至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引起了嚴重社會危機,理解美國為什么走向新政——突破難點。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胡佛總統面對危機采用了自由放任政策,在這種政策下美國的經濟危機更加嚴重,美國此時正面臨道路的抉擇,理解美國人民為什么會放棄胡佛選擇羅斯福。二、反其道而行之——新政的措施 【出示材料】胡佛與羅斯福的不同對策【教師講述】美國最終走向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征的新政。應對危機,也就是要解決經濟大危機的4個表現,同學們分成4個小組,幫著羅斯福想想方案:(一)新政的措施【分工合作】小組一:解決金融危機【出示材料】1.結合材料和教材P61表格,探究國家干預經濟應該從哪個部門入手呢?【預設答案】從經濟活動的樞紐“銀行”入手。【教師講述】要讓經濟鏈條重新運轉起來,就必須從率先整頓金融體系,恢復銀行的信用。羅斯福還首創了“爐邊談話”的形式,每周通過無線電廣播向全國民眾發表談話。因為廣播擴音器就設在白宮的壁爐邊上,因此得名。他每次講話都以“我的朋友”開頭,就像拉家常,主要介紹政府已經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還需要做什么。2.大家想想,羅斯福為什么要發表“爐邊談話”,發揮作用了嗎?【預設答案】為了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讓普通民眾更好地了解國家經濟發展實情,避免恐慌。金融信貸危機基本結束。【教師講述】羅斯福第一次發表爐邊談話,就是針對金融問題展開的。他向國民保證把積蓄存進銀行是安全的。結果很快金融信貸危機基本結束。3.金融信貸危機的基本結束,為后續的改革措施產生什么作用?【預設答案】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小組二:解決工業危機【出示材料】1.結合材料和教材P61表格,探究政府主要調整了工業哪兩方面的關系?【預設答案】調整了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2.為什么要調整這兩方面的關系,有什么作用?【探究過程】師:企業與企業之間最常見的關系是什么?師:調整企業關系也就是減少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師:調整勞資關系,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刺激消費。【圖示說明】3.“藍鷹”標志代表什么?懸掛“藍鷹”標志有什么作用?【教師講述】一只鷹爪下的齒輪代表的是工業,另一只鷹爪下的閃電代表的是能量,也就是指消費。在藍鷹的保護之下,美國定能重振工業,擺脫危機。小組三:解決農業危機【出示材料】1.結合材料和教材P61表格,探究政府主要調整了農業的哪兩方面內容?【預設答案】減少供給和刺激消費。2.為什么很多人失業生活無著落,羅斯福政府卻引導農民大規模毀滅農產品?【預設答案】抑制生產過剩。小組四:解決民生危機【出示材料】1.結合材料和教材P61表格,探究政府關注了哪方面內容?【預設答案】關注民生問題,提供社會救濟。2.結合材料,上述措施在實行中遇到了什么問題?【預設答案】一些人不愿意接受施舍,他們希望獲得一份工作,靠自己的勞動生活,活得有尊嚴。3.結合圖片與材料,政府是如何解決的?【預設答案】政府應為他們提供工作,實行以工代賑。【教師講述】政府實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到二戰前,羅斯福政府支出180億美元,修筑機場、橋梁、公共建筑、公路等的,當時全美國工賑機關總計雇傭人員占全國勞動力的一半。當時的宣傳畫,用工作報答美國。【結構圖示】(二)新政的特點【教師提問】結合教材P61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分析歸納新政的特點?【預設答案】1.國家干預經濟。2.立法保障實施。3.關注民生。4.內容全面。 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羅斯福新政如何應對經濟危機。觀察圖片,分析解答問題。小結鞏固,加深理解。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分析新政的措施,解決歷史問題:羅斯福新政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從干預生產與消費兩個角度,體會羅斯福新政全面干預經濟的模式創新,突出本課重點。探究活動的設計:1.探究活動基于史料研習設計,形式上,有文字、圖片、表格,史料類型多樣,符合學生認知;內容上,大量采用一手史料,如《全國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險法》譯文原文。2.明確了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步驟,讓學生的探究有抓手。探究活動的實施:1.學生通過分析史料,提取信息;政府干預的是生產還是消費;2.學生用實證方式,探討“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干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這些問題;3.學生依據史料,說明對新政的看法,提出歷史認識,解決問題,并逐步形成歷史研究的實證精神。以直觀的圖示,配合邏輯推理,強化學生對羅斯福新政措施的理解。從干預生產與消費兩個角度,體會羅斯福新政全面干預經濟的模式創新,突出本課重點。三、國家干預之效——新政的影響 【出示材料】【教師講述】正如羅伯特所說,羅斯福新政開創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的困擾,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維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提問】結合材料,分析歸納羅斯福新政的積極影響?【預設答案】1.美國經濟開始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恢復了人民的信心,維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3.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出示材料】【教師提問】羅斯福永遠糾正了缺點嗎,為什么?【探究過程】師:羅斯福新政的性質?師:從“拒絕革命”、“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來看,羅斯福新政的實質?師:能永遠糾正缺點嗎?【出示圖片】【教師講述】學完了這一課,請同學們送給羅斯福總統一個稱號?【答案預設】力挽狂瀾的總統、偉大的總統。【出示材料】【教師提問】你認為羅斯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可以學習他的什么優秀品質?【答案預設】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意志堅強、口才出眾。勇于改革、創新、迎難而上、銳意進取、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觀察圖表,提取信息,回答問題。觀察地圖,提取信息,回答問題。 探究活動是問題引導進行邏輯推理,輔助以“1929年以來美國已發生大小共九次經濟危機”的圖片,使學生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局限性。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課堂小結 改革是一個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更是要注意吸取他國的經驗教訓,將改革不斷推向前進。拓展作業 【出示材料】【思考問題】結合所學,談談你對羅斯福這一觀點的理解。【思路點撥】抓住羅斯福新政改變了什么,什么沒有改變來入手,在變與不變中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運用所學,解答問題。 進一步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反思一.設計理念開展學生活動,發揮主體作用。精講多練,促進全面。本課設計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運用創設情景、激烈討論提出建議,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課堂充滿活力。實施情景教學,落實三維目標。本課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景,進行情景設問、情景討論,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迅速、正確地理解和接受知識,并培養其積極進取的精神,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轉變學習方式,增強教學效果。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本課設計通過自學課本、創設情景、小組討論等活動,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空間,使學生體驗自主之樂,合作之趣,探究之悅,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增強了教學效果。運用問題教學,啟發學生思維。本課按照誘思探究理論要求,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培養品質。運用問題教學法,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是教師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主動去發現、獲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二.不足之處在介紹羅斯福時進行的情感升華略有不足,應先讓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升華。分析羅斯福新政的措施時有一處專業錯誤,將農產品的生產相對過剩解釋成了生產絕對過剩,應幫助同學理解生產相對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并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但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生產絕對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余社會需要,就算人們再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在講解工業復興法時不夠深入,以及講到羅斯福新政的積極作用時,將渡過了經濟危機講解成了擺脫了經濟危機。在羅斯福新政以后美國還通過了多方面的努力才擺脫此次經濟危機。三.努力方向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有個通盤的構建。對課堂的預見、規劃與組織。教案的準備,學生的水平與實踐需求,師生情感的建立、課堂上師生的對話與問題討論、多媒體的運用等,整個教學過程有個通盤的構建。它直接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反映了“教”與“學”的效果。PAGE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