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二單元《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表述為:世界現代史主要敘述的是20世界初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構成了世界各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完整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終于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社會主義的理想變成了現實。蘇聯的建設在改革中曲折前進。本課的目標是通過學習,了解世界現代史上的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了解世界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和總趨勢。能夠運用材料對歷史進行論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增強國際意識,以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生情況分析學生首先在復習上節課的俄國十月革命的結果,意義,奪權方式、性質。在復習基礎上,對列寧和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掌握。內容跨越1921-1937,學生的時空觀念、人物貢獻、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進及艱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蘇聯模式的啟示等需要通過讀書、查資料理解并進一步掌握和消化。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掌握列寧時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和蘇聯的成立。掌握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成就以及蘇聯模式。2.分析新經濟政策的歷史背景,認識其實行的必要性和轉變的必要性。3.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的了解,結合中國現代史部分中所學習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新經濟政策、蘇聯工業化道路。(二)教學難點蘇聯模式的利弊。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道路初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二、道路再探——新經濟政策三、道路終探——斯大林模式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導入:①基礎知識復習:②設問導入列寧:“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踐做出判斷。” ——摘自《蘇聯的共產主義》提出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學生回答問題 鞏固上一節課所學基礎知識,同時引出新課,新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一、道路初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前情回顧】列寧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措施,他能如愿嗎?“農民們拿起了武器,反對無償的征收。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經濟也已陷入癱瘓狀態……工業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10%,糧食產量從1916年的7400萬噸下降到1919年的3000萬噸……甚至喀瑯施塔得的水兵,雖然以往一向是布爾什維克的最堅定的支持者,這時卻也起來造反,提出來“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反映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什么負面影響?工農業產量下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尖銳 學生回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工業、商業方面采取的措施學生分析材料,舉手回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影響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上一課已經學過,因此可以直接提問學生,既復習基礎知識,又可以引出設問通過分析材料,學生可以理解為什么列寧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措施不能如愿。列寧的首輪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失敗,那么接下來該怎么呢?從而引入課文第二環節。二、道路再探——新經濟政策 1、時間:2、實施原因3、領導人4、目的:5、內容6、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結合起來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理想預設: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寧《論糧食稅》新經濟政策是否違背了社會主義的觀念?結論: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從國情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和創新。 中考小站1922年,列寧在接受英國記者采訪時提到當時蘇聯農民“正廢寢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復自己的農具、房舍和各種設施”。據統計,1923年的蘇聯農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時用于生產勞動。這反映了當時的蘇聯( )A、生產關系調整符合農民的愿望B、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C、農業集體化調動了農民積極性D、人民在戰爭時甘于奉獻上述圖表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說明了什么?7、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關注一】蘇聯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關注二】列寧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并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作斗爭,孤零零的蘇聯看起來似乎不堪一擊。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 ——唐晉《大國崛起》根據材料分析,斯大林面臨怎樣的狀況?為此,斯大林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問題,找出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有哪些學生記筆記學生討論分析學生答題學生思考分析,回答問題學生回答俄國名稱演變做好筆記,課后完成有關列寧事跡的“四個一” 通過表格填空形式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區別,既直觀易于記憶關鍵知識點,同時也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新經濟政策的“新”在哪里。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兩段材料得出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從國情出發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探索。結合中考題進行針對性訓練。此設計既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分析圖表材料,學會從圖表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同時又是一種題型訓練,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題型解答方法講解。通過設計歷史時間軸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處于不同名稱時期俄國的重要歷史演變,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設計意圖在于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同時過渡至下一個環節:斯大林模式。三、道路終探——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 1、蘇聯的工業化1)背景: 工業落后,受帝國主義的威脅2)目的: 實現國家工業化3)領導人:斯大林P48 ★相關史事 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認為,蘇聯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落后,蘇聯應該摒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千米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據蘇聯統計,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的工業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閱讀材料,概括蘇聯實現工業化的措施、特點和成就。4)措施:實行兩個五年計劃5) 特點: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6) 成就: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斯大林認為,糧食總產量的80%是來自落后的小農經濟,其產品的85%留供自家消費,商品率極低。在這種情況下,要解決“市場供應”問題,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認為,落后的小農經濟正在拖國家工業化的后腿。 ——吳于廑《世界現代史》閱讀課文,結合材料,說說蘇聯工業化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2、農業集體化1)主要原因: 適應_________的需要。直接原因: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_____________。2)時間:3)方式:回顧:新中國建立初期農業集體化的形式是什么?全盤集體化運動使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體農業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以上材料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現代史·上卷》閱讀材料,說說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成就有哪些?4) 成就:解決了糧食問題,推動了蘇聯的工業化建設。P50★相關史事 斯大林認為,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民必須要作出犧牲。農業集體化就是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在農業集體化的浪潮中,新經濟政策被終止,農民都要加入集體農莊。農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農業集體化過程,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說說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存在什么問題?5) 存在問題: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損害了農業的發展。3、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形成標志: 2)特點:P50★相關史事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蘇聯模式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實行蘇聯模式后,蘇聯用十多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對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趕超,成為世界第二號工業化強國。蘇聯模式的實行為日后打敗法西斯奠定基礎,使蘇聯具備了堪與美國抗衡的軍事力量。——沈宗武《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閱讀上述材料,說說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利弊?3)評價①積極: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②消極: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閱讀課文及相關史事,思考回答問題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回答問題。學生舉手回答,完成知識點小結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舉手回答學生討論回答學生閱讀課文及分析“相關史事”回答學生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在于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充分關注教材,學會從教科書中多渠道獲取信息,同時又能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養學生搜集和運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呈現材料既能鍛煉學生閱讀概括信息的能力,又自然而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強調知識重點。提醒學生留意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初期的中國受到蘇聯影響的情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材料,尋找關鍵詞,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材料,尋找關鍵詞,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同時把本課的學習推向高潮。課堂小結 蘇聯工業化的資金只能從內部積累,1935年糧食收購一項,給國家預算帶來200億盧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業增長18.4倍,輕工業增長6.2倍,農業增長26%。最后,蘇聯的經濟増長由高速轉為低速、停滯和衰落。 ——《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史》啟示(教訓)①政治上:健全民主與法制建設②經濟上:要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遵循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③民生上: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教學主題點題對于蘇聯社會主義探索道路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教師有必要進行引導介紹教學反思本課教學設計是以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歷程為主題進行設計的。教學設計主體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道路初探,介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及列寧曾經幻想用它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由于本內容上一節課已經做過介紹,所以本環節略講,主要講述列寧幻想的破滅,進入第二環節,道路再探之新經濟政策一目的學習,本目內容是個重點,主要采取對比式教學,在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對比中概括出它的特點,再引入相關材料對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意義進行總結歸納。在講述第三次道路終探之斯大林模式之前介紹兩個小知識,一是蘇聯的成立,二是列寧的去世,這兩個要點放在這里是方便引入第三次道路探索的必要性。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采用課文的材料“相關史事”進行充分的分析概括。本教學設計最大的亮點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進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教學問題設計,邏輯嚴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學思路清晰,主題明確,課堂高效,適合學生思辨性思維有所發展的初三教學。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蘇聯探索社會主義歷程的基礎上,認識到社會主義探索之路是曲折的,是艱辛的,社會主義探索之路要符合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不足之處是全程教學形式相對比較枯燥一些,整節課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學生認真學下來會比較累。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