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上歷史與社會全冊 基礎知識填空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上歷史與社會全冊 基礎知識填空練習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一課 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1)原因:發端于19世紀晚期的 ,向人類展示了新的發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 和 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2)表現:① ② ③ 。(寫國名) 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20世紀初它成為僅次于 國的歐洲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但此時它比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搶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體系確立:到 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其中法國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統治。
3、歐洲列強的軍備競爭:
(1)原因:在 和 的過程中,歐洲列強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爭。
(2)表現:德國和英國的 競賽引人注目。
(3)特點:在軍備競賽的過程中,工業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應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不斷被發明出來,更增添了軍備競賽的激烈性。
4、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1)形成: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一個是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 ,核心是德國;另一個是由 組成的三國協約,核心是 國。
(2)影響:這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 ,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原因: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競爭: 論調盛行; 高漲。
2、列強爭奪的焦點: 地區
3、直接原因(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 事件。
4、經過:(1)爆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 宣戰。
(2)兩大集團卷入戰爭:戰爭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之間展開。 見風使舵,從自身利益出發,后來加入協約國一方。
(3)規模擴大:戰爭開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投入戰爭,戰爭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演變成具有世界規模的大戰。
(4)主要戰場和戰線:以 為主戰場,形成了 三條戰線。
(5)主要戰役:① 戰役,1914年9月
②凡爾登戰役,1916年,“ ”,體現戰爭的慘烈。
(6)加速戰爭結束的因素:①交戰雙方無力繼續戰爭; ②各國出現反戰浪潮;③協約國實力增強: 國對德宣戰, 、 等國也對德宣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④同盟國瓦解:1918年, 帝國土崩瓦解,德國內發生起義。(7)結束:1918年11月11日,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
集團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5、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 戰爭,是 的戰爭。
6、特點和影響:規??涨?,損失慘重,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
7、人類應該如何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
三、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
1、巴黎和會: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時間、地點:1919年1月,法國 。
(3)概況:參加國:戰勝國代表。德、奧等戰敗國和新生的 被排斥在外。
操縱國: 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 )、美國(總統威爾遜)。
地位:歷史上 的會議。
參會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焦點問題: 。 重點問題: 等。
列強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國制衡 國和 國,削弱英法兩個競爭對手); 法國(肢解德國,稱霸 ); 日本(要求確認大戰期間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別要求在 的權益合法化); 英國( ,讓法、德兩國相互牽制)
(4)成果:①簽署《 》1919年6月28日。主要內容:根據和約,德國及其各同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此外,在 、 、 、賠款和 等問題上,和約也作出了一系列規定。
②簽訂其他條約:協約國還分別同德國的同盟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
(5)影響:形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6)巴黎和會實質:資本主義戰勝國的分贓會議(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2、凡爾賽體系:
(1)《凡爾賽和約》實質:
(2)形成: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戰后歐洲國際關系新體制。
(3)影響:① ②
③ ④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二課 中國的時局與辛亥革命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1、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
(1)列強對中國的控制:
①政治上:帝國主義列強控制清政府, 危機加重。
②經濟上:列強加緊對中國的掠奪。 是列強在華投資最大的一個經濟領域。它們通過 、向清政府 等多種方式,控制筑路大權,奪取在鐵路沿線開發 、 等特權。
(2)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 的成長。著名實業家
就曾發動代表請愿,要求召開國會。
2、革命思想的宣傳:以 和日本 為中心,革命知識分子出版大量報刊,積極宣傳革命。 1903年,鄒容寫成《 》。
3、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建立:
(1)第一個革命團體—— :1894年11月,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提出“ ”的口號。
(2) :
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性質: (政黨)。
革命綱領:“ ”
機關刊物:《 》
指導思想: 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活動:一方面宣傳 ,另一方面頻頻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4月,革命黨人 領導的 起義,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4、清政府的“ ”和 ,都未觸及 。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
1、保路運動:
①背景:廣州的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時,清政府以“ ”之名,將已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不久又將鐵路修筑權出賣給列強。
②過程:這一行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各地紛紛興起“ ”的保路運動。
民眾在同盟會會員的組織下,成立同志軍,發動武裝斗爭。
2、武昌起義:
背景:在 的影響下,素有“ ”之稱的湖北,革命形勢迅速進入高潮。
準備:湖北兩個重要的革命團體 和 在同盟會的促進下,成立了統一的領導機構,準備在武昌舉行起義。
導火索:保路運動
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在漢口俄租借制造炸彈時不慎發生爆炸。俄國巡鋪聞聲而來,突擊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黨人。革命黨人覺得提前起義。
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他們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各起義部隊從四面八方向楚望臺集中后,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等地。經過一夜激戰,起義部隊全部占領武昌。三日內,武漢三鎮光復。
發展:起義軍占領武昌后,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辛亥革命名稱由來:1911年是中國農歷的辛亥年,以 為標志的 被稱為辛亥革命。
3、中華民國的創建:
(1)孫中山當選為 :1911.12
(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
政府在 成立。
(3)《中華民國 》頒布,具有 性質。
(4)南京臨時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間,還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財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發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4、辛亥革命果實被 竊?。?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5、辛亥革命
①性質:一次偉大的 革命。
②評價:A、歷史意義
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③局限性:沒有改變中國 性質,沒有使中國走上 道路;多數中國人的 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辛亥革命后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軍閥割據混戰局面,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③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中外反動勢力的強大等
三、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1、 的統治:
(1)袁世凱為鞏固自己的勢力采取的措施:
①將臨時政府從 前往 ;
②改組內閣,委任自己的親信為內閣總理;
③想辦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開始一步步獨攬大權。
(2)袁世凱擴張武力,進一步獨攬政權的做法:
A、袁世凱未經國會審議便擅自簽訂合同,向列強借款。
B、脅迫國會選舉他為 ,全面控制國會。
C、解散 ,廢除《 》和責任內閣,公布《 》。
D、1914年12月,公布《 》。
(3)接受日本提出的侵占 等地的“ ”:它對中國權益的損害嚴重且涉及范圍深廣,被稱為“ ”。它體現了日本 ,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
(4)復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國號 ,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結果遭到各階層人民的反對,聲勢浩大的 席卷南方多省份。
2、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1)北洋軍閥分裂:分裂為 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統治時的中國局面: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長年的戰爭,造成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三課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生活中的變化:
1、 傳入中國:
(1) :19世紀70年代以后開始,它逐漸取代木帆船成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2)火車:19世紀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鐵路,火車隨之傳入中國。隨著鐵路路線的延伸,乘坐火車旅行的人越來越多。鐵路的修建帶動了沿線村鎮的經濟發展。(山東益都縣楊家莊)
(3)自行車:20世紀初,自行車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并成為最受青睞的交通工具。
2、新型通信方式出現:
(1)新式 發展:清末, 省率先改驛為郵,在驛站的基礎上創辦了近代郵政。民國時期,“ ”接管“大清郵政”,國家郵政的 得到強化。
(2)新式電信事業發展:電報通信發展起來,電話、電報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上海外灘開辦了中國第一家電話局。
(3)影響:不僅極大方便了人們的交流,還對近代的 、 等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頭腦中的變化:
(一)表現:
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傳入: ;看電影、拍照片等在近代傳入中國。中國第一部電影是《 》。
2、人們 的變化:
(1) 觀念逐漸被人接受;
(2)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3)爭取 ;
(4) 的地位提高,進入社會,在教育、新聞、工商、政治等許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3、教育體制的變化: 廢除后,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套現代教育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4、服飾的變化:官服→中山裝(二)影響:
推動中國社會一步步由 走向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感受“多元一體”:
(1)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生活著許多不同的族群。今天的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2)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①漢族的前身是 ?!叭A夏”在 時期是中原的地域、國家與族群指稱。
② 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華”一詞出現。
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交流匯聚,不斷融合,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梁啟超首次用了“中華民族”一詞。
④后來,人們用“ ”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
探究“驅除韃虜”
(1)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轉折:清朝后期,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從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
(2)民族意識覺醒: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戰爭后, 呼聲高漲。1898年,康有為等發起成立 。
(3)20世紀初,列強在中國邊疆地區的侵略擴張,進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機。P24
(4)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
①1894年,興中會,“振興中華”。孫中山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能救中國。
②1905年,中國同盟會,明確提出“ ”的革命綱領。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原因:(1)在 的斗爭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強瓜分中國。
2、形成:孫中山吧矛頭明確指向 ,主張中華民族內部 。
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從湖北軍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國初期五色旗的變化,形象地說明了從“驅除韃虜”到“ ”的轉變。
3、“五族共和”的含義: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
《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知識點整理
班級 姓名 學號
中國的抗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
背景
(1)日本 后,逐漸走上 道路,多次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2)20世紀初30年代日本卷入 ,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生產萎縮,貿易銳減,失業增加。
(3)為緩解 ,日本加快了對中國侵略的步伐。
2.九一八事變
(1)時間:
(2)過程:見課本
(3)結果:東北軍奉令 ,不戰而潰。第二天日本占領 。此后日軍長驅直入,不到半年時間,占領了 。
(4)影響:是 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 抗戰揭開了 的序幕;標志了日本局部侵華戰爭的開始。
3.一二八事變
(1)時間:
(2)地點:
(3)中國軍隊指揮者: 、
4.華北事變
日本占領東北后,日本將魔抓伸向了華北,在華北不斷制造事端,欲使“ ”,以圖直接控制華北,將華北從中國分割出去。
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1.背景:侵華日軍從東、南、北三面包圍了 ,形勢十分危急。
2.標志: 事變,又稱
重要的戰略地位:東靠宛平縣城,扼 ,是北平南下的唯一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3.影響:日本 開始,全國性的 從此爆發。
4.日本侵華的表現:
(1)七七事變:7月底 淪陷。
(2)8月13日,日本大舉進攻 。中日軍隊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長達三個月的激戰,史稱“ ”,宣告日本 的計劃破產。11月,上海淪陷。
(3)日本進犯 ,國民政府岌岌可危,被迫遷都 。
5.日本在中國的暴行:
(1)12月13日, 淪陷。隨即展開了長達六個星期的 。
(2)日本在東北的 組建了 部隊—— ,用健康活人做試驗,進行 和 。日本在長春、廣州等地建立大型細菌戰基地和工廠,形成了巨大的細菌戰網絡。日軍還在湖南常德、浙江寧波等地投撒細菌彈,使幾十萬中國人死于細菌戰。
(3)日軍對 、 、 等我國后方城市進行 ,使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對占領區的抗日根據地展開反復的“ ”,實行“ ”的三光政策。日軍在河北制造了 慘案。
(三)中國人民抗戰
1.局部抗戰
(1)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組織了 ,在白山黑水間抗擊日軍。
(2)一二八事變后,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在軍長 ,總指揮 的領導下,奮起抵抗。
(3)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國民黨愛國將領 、 在西北結束了與紅軍的敵對局面,發動 ,要求蔣介石 ,主張 、 。
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從 出發,主張 。經過多方努力,蔣介石被迫同意 , 。
西安事變是國民黨政府對外政策發生轉變的轉折點。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

(4)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 ,要求 , 。全國掀起了 的高潮。
(5)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高呼“ ,
”“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掀起了反對內戰、要求抗日的“ ”運動。
(6)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由 作詞, 作曲迅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這首歌以悲壯的革命熱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時代的聲音,吹響了抗日戰爭的進軍號角。
全民族的抗戰
(1)七七事變發生后,駐守盧溝橋的第29軍奮起還擊, 抗日戰爭從此爆發。29軍副軍長 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作戰。132師師長
在中戰斗中犧牲。
(2)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筑城 的堅固長城。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明確表示準備抗戰。
9月22日,《國共合作宣言》發表:
(影響)
(3)太原會戰:八路軍115師在 伏擊日軍,這是
。
(4)徐州會戰: 指揮中國軍隊,將日軍分別阻止在山東的 和
。雙方在 展開激戰,取得了
,極大地鼓舞了 。
國民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擔負著 的作戰任務, ,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 ,建立了 ,把敵人的后方變成 。
針對敵人的“ ”和包圍,根據地軍民采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掃蕩”。
1940-1941年,八路軍在 的指揮下,在華北向敵人發動大規模攻擊,史稱
“ ”。影響:

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擔負著 的作戰任務,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廣大軍民英勇抗戰,
,
。
(6)日本的瘋狂入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巨大覺醒:中華兒女萬眾一心, ,奮起反抗侵略者。廣大人民群眾運用智慧,廣泛開展 、 等游擊戰;
華人華僑:或 ,或 ,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
中國共產黨領導 聯軍,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谷諏㈩I 壯烈犧牲。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1)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通過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通過來華參戰,提供物資資助等方式,參與、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
A.中國與 、 、 等國結成同盟,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
B.在美國的幫助下, 開通,從印度運回了中國抗戰急需的大量物資。
C.戰爭后期,蘇聯紅軍開赴 ,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
D. 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
(2)戰爭的勝利
A.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廣播形式正式
B.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 等國代表參加的日本 。
C.9月3日,被定為
D.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
E. 回到祖國懷抱。
(3)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A.根本原因:
B.在長期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 的作用
C.全國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
D.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得道多助;日本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E.盟國協同作戰,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等
(4)評價
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 ,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 ;
貢獻:堅持對日作戰,大大緩解了 ;
中國的抗戰牽制和消耗了大量日軍
犧牲:中國的抗戰,歷時最長,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國內影響:是 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斗爭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的
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 和
;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持的基礎。
(5)警示:
①勿忘國恥,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發展是硬道理。
②牢記歷史教訓,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維護和平局面。
③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全民族解放和振興的堅強核心,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6)面對日本右翼分子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華史實、美化戰爭的行為,你會怎樣做?
對日本右翼勢力和日本政府不負責任的態度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我們要勿忘國恥,銘記歷史,面向未來,珍愛和平;以史為鑒,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努力學習,提高素質,熱愛祖國,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才智,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意大利:
(1)法西斯政權建立背景:一戰后,意大利在 所獲甚微。 戰后國內 ,物資匱乏,退役軍人失業,整個社會籠罩著不滿情緒。
(2)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領導法西斯黨,于1922年奪取意大利政權,建立了 。
2.德國:
(1)法西斯政權建立背景:
A.經濟:在一戰中是戰敗國,受到《 》的嚴厲處罰,國家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在20世紀30年代中,再次陷入困境。到1932年只有三分之一的工廠開工。
B.社會:經濟危機加劇不同階層的利益沖突,人們對政府不滿,對和約痛恨
C.希特勒對德國人民進行蠱惑宣傳,騙取民眾支持。
(2)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A.1932年, 成為國會中第一大黨
B.為打擊共產黨,制造“ ”,嫁禍于共產黨
C.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 ,走上對內實行 ,對外
的道路
D.1934年,希特勒成為 ,集 于一身,建立起 。
(3)德國法西斯政權采取的政策:
A.政治:見(2)
B.經濟:通過興建大規模 解決失業問題,確立了 ;大力發展以 為基礎的重工業,擴大戰略原料代用品生產,增加站前儲備;
C.軍事:在“ ” 的口號下,公開撕毀《 》,限制德國 的條款,宣布實行 ,增加兵力和 。到1939年,飛機數量大增。
D.民族:推行 、 政策;大肆煽動 情緒,宣稱 是最優秀的民族,有權統治世界; 是劣等種族,應該給優秀種族騰出生存空間。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波蘭的 建立了集中營,集體屠殺、折磨或殘害猶太人。這是法西斯反人類的罪行。
E. 在思想上,加強思想控制,焚毀大量進步書籍,妄圖毀滅人類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
(4)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A.德國——主要的和 的歐洲戰爭策源地
B.1936年,德、意簽訂協定,形成 —— 軸心,意大利稱為
。
C. 成為亞洲戰爭策源地。
D.1937年三國結成 —— —— 軸心,又稱“
”。
后果: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構成了嚴重威脅;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綏靖政策
原 因
禍水東引,仇視蘇聯;一戰中受削弱,遭受經濟危機;英法兩國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內 容
一戰后,西方大國的統治者為了確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戰爭,對法西斯國家采取的一種 、 的 政策。
實 質
以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代價,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欲望,并盡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頭指向社會主義蘇聯。
表現
會議——頂峰
時間地點:
1938.9 德國
參加者:
英(張伯倫)、法(達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內容
簽訂《 》,將捷克斯洛伐克的
地區割讓給德國。
影響
《慕尼黑協定》標著著綏靖政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極大地改變了歐洲格局,加速了大戰的爆發,后果極其嚴重。西方大國的這一政策,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徑一再受到縱容。
德國與蘇聯簽訂《 》
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而不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爆發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的加劇。
(2)1929-1933年的 爆發,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的矛盾日益激化,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 戰爭策源地形成。
(3)英法美對法西斯國家采取縱容侵略的 政策,刺激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2.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年表
時 間
大 事
影響(意義)
1939年9月1日
德國突襲
影響:
結果:波蘭很快被德國占領
原因:德國裝備(飛機、坦克、火炮)、戰術先進( );英法對德宣而不戰,出現“ ”,波蘭孤軍奮戰
1939年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
影響:
1940年4月9日
德國突襲丹麥、挪威
1940年5月10日
德國突襲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等國家
結果: 淪陷
原因:法國政府長期奉行 政策,戰爭準備不足;法國政府內部的 占了上風;大戰爆發后,在西線沒有采取軍事行動,坐失良機;盲目相信陣地戰和 防線;戰略戰術落后與德軍;忽視了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的作用,坦克使用分散; 對法宣戰等。
1940年5月
大撤退
意義:
1940年7月
不列顛之戰
結果:德國失敗
原因:英國本土作戰,英國人民以高昂的士氣和大無畏的精神,對入侵者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以 為代表的政府的堅強領導;先進的軍事設施等
影響:

1940年9月
締結《 》
標志著 ,它促成了德國武裝進攻蘇聯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突襲
影響: 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初期:德軍勢如破竹,迅速推進,蘇聯節節敗退。
原因:德軍

蘇聯

1941年9月——1942年2月
莫斯科保衛戰
結果:德國被迫撤退,蘇聯取得戰爭的勝利;
原因:見課本思考題
影響: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珍珠港
結果:日軍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
影響:美國對日宣戰, 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建立過程:
①美蘇對外關系的變化:
②1941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聯合聲明《
》,表達了反對納粹暴政,尊重各國領土主權和各國人民民主自由的立場。它為后來的
奠定了基礎
③美、英、蘇國家的聯合
④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
簽署了《 》。
1942年1月1日
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影響:標志著 的正式建立,徹底改變了 ,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
1942年夏
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的戰略地位:是連接蘇聯歐洲部分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
影響:是 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使 損失了大批主力部隊,其信心也隨之嚴重受挫。世界
同盟的各國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蘇聯迅速轉入反攻,開始收復淪陷的領土。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 艦隊的前哨基地和 的屏障
影響:日本喪失太平洋戰場的 ,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機。
1942年-1943年
阿拉曼戰役
影響: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3年5月
北非戰事結束
1943年
墨索里尼政權被推翻,新組建的意大利政府對德宣戰
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1943年11月
開羅(埃及)會議
參加人員: 三國領導人
內容:討論三國在緬甸配合作戰和戰后處置 的問題。會后三國發表《 》,聲明日本攫取的中國領土,如中國 、 和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三國將堅持長期作戰以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
德黑蘭(伊朗)會議
參加人員:
內容:著重研究在西歐開辟 以及戰后處置 等問題。三國達成協議,美、英將于1944年在法國 登陸作戰,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蘇聯到時將在 戰場發動大規模的攻勢進行配合。
1944年6月
登陸
過程:以 、 為主力的盟軍橫渡
海峽,成功登陸,建立起向德國腹地進攻的戰線。
影響: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 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國陷入了
困境;極大地打擊德國的軍事力量,加快了戰爭的最后勝利。
1945年2月
會議
參加人員: 三國首腦
內容:會議決定三國將共同擊敗 ,迫使它無條件投降;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兩三個月內, 將對日作戰;還就戰后成立
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地位及影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它規劃了戰后 ,確立了
原則,同時又有 的色彩,這些對 產生了深遠影響。
1945年5月
柏林戰役
結果:柏林被占領,德國 終于被打敗。德國隨后宣布投降, 戰事宣告結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會議
參加人員:蘇、美、英三國首腦
內容:重申了 會議關于處理 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 》
1945年8月
美國在日本
和 投下原子彈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天皇宣布接受《 》,向盟軍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投降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三)戰爭性質及勝利原因
(1)性質
法西斯與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之間的戰爭。
(2)勝利的原因
見課本思考題
(四)影響及啟迪
(1)影響
①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的 ;它的規模和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使 遭遇重大挫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 ,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被徹底打敗,曾經是世界一流強國的 受到嚴重削弱, 兩個大國崛起。世界歷史在戰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③客觀上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2)啟迪
①和平來之不易,悲劇決不能重演。
②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③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
④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⑤科技應運用與造福人類
……
綜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
一、回顧中國人民的應用抗戰
1.抗擊日本入侵,使中國成為 反對法西斯侵略的國家。 戰爭爆發,將歐亞大陸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場連在一起。從時間和空間上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洪流中,作為
的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歷時最長,犧牲最大,對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2.在打倒法西斯的目標下,多個國家超越 的界限,結成了最廣泛的 ,為維護國家獨立和人類正義,進行了殊死的斗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軍隊于1942-1945年,組織赴 遠征軍與日作戰,鉗制和重創緬北、 的日本侵略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表現:
①1942年中國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 》,反對共同敵人法西斯
②1943年,中、英、美、蘇四國在蘇聯莫斯科發表《 》,宣告聯合向軸心國作戰,直到其無條件投降為止;提出有必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 。
③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召開會議,發表《 》,制定聯合作戰策略。
④1945年,以中、美、蘇、英、法五國為首的50個國家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家組織會議。各國代表簽署《 》,中國成為 的創始國和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⑤1945年波茨坦會議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 》
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第一課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俄國十月革命:
1、爆發背景:
(1)20世紀初的俄國社會形勢:
①20世紀初, 。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人們蒙受深重的災難,傷亡慘重,經濟瀕于崩潰,激化了

(2)1917年3月 武裝起義(二月革命)
①性質: 。
②結果:推翻了 ,成立了 ,繼續進行世界大戰。
(3)列寧的革命準備活動:
①1917年4月16日,列寧回到彼得格勒 ②4月17日,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即從 過渡到 革命,使政權轉到 和貧苦農民手中。
(4)布爾什維克黨的壯大: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 黨的影響日益壯大,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很多地區的 領導權。
2、十月革命:
①時間、人物:1917.11.6 列寧
②經過:1917.11.6 列寧來到總指揮部親自指揮起義;7日上午,彼得格勒大部分地區落在起義者手中;當晚, 被攻克。
③結果:推翻了 ,革命勝利;成立了代表 政府;
④性質:無產階級的 革命。
⑤新生蘇維埃政權采取的措施:A、退出 ;B、頒布《 》,把土地分配給農民。
⑥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A、國內:改變了 ;
B國際:世界上 的誕生,對 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打破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借鑒。
二、蘇聯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 政策:
1、背景:
①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 發動了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也掀起叛亂。戰爭的緊迫關頭,饑荒降臨。
②為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應對嚴峻形勢,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由于政府付給農民的貨幣急速貶值,引起農民的不滿。
③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遭受長期戰爭破壞的經濟亟待恢復。
2、時間:1921年3月,俄共(布)大會通過決議。
3、內容:①農業上:以 代替余糧征集制;
② 工業領域:
③流通領域:恢復 。
4、評價: , ,
是蘇維埃俄國對如何進行 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
1、背景:1924年列寧逝世后, 逐漸掌握大權。斯大林認為,蘇聯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
2、方針確定: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召開,提出要使蘇聯“
”,確立了 方針。
3、特點:①蘇聯實行 ;②片面發展 。
4、成就:取得巨大成就,從一個落后的 變成一個強大的 。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 ,
5、問題:蘇聯的 生產和 生產緩慢。
(三)農業集體化:
1、背景:隨著工業化的開展、城市人口的增長、蘇聯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糧食收購數量嚴重不足。
2、過程: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決定,把 改造為 ;1929年,農業集體化速度加快,被稱為“ ”。1937年底,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
3、影響:使蘇聯農村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農業直接納入國家全面管理之下,為 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采取 和 的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蘇聯糧食產量停滯不前。
(四)斯大林體制:
1、形成:隨著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進行, 被逐漸廢止。新的經濟體制建立起來,被稱為“ ”。
2、特點: , ,用 方法管理經濟。
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第二課 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土耳其凱末爾革命:(使土耳其贏得自由和獨立)
1、背景:(1)20世紀初,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被視為“西亞病夫”
原因:①統治者認為 ,輕視 ,對西方的文明也漠不關心
②在與列強的戰爭中,頻頻失敗,內部起義不斷,國力逐漸削弱。
(2)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后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 深重。
2、性質: 革命
3、概況:組織斗爭:1920年,議會通過《 》
軍事斗爭:1922年,擊潰入侵的外國軍隊,贏得國家 ;
外交斗爭:1923年,協約國與土耳其簽約,承認土耳其的 。
4、成果:1923.10.29議會通過建立 的決定,土耳其進入
時期。
二、土耳其凱末爾改革:(使土耳其崛起、富強)
1、背景:獨立后,國敝民窮,社會生產力水平比戰前還低。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措施:
經濟:頒布發展工商業法令,發展 ,鼓勵私人經濟的發展;
政治:教會和國家分離,頒布憲法,制度了一系列律法;
文字:用新的 代替阿拉伯字母;
社會生活: ,要求人們改穿西服、采用 歷法、提出 接受教育等
4、作用:土耳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 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成為令人尊敬的 國家。
5.不足:這些改革長期忽視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暴露了凱末爾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局限性。
三、印度的覺醒:
1、背景:英國的殖民統治
①19世紀中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之一,被譽為 ;
②英國大肆掠奪原料,加緊 ,控制印度的經濟命脈,印度 發展舉步維艱。
③一戰期間,英國對印度征兵和征用物資,對印度 造成不利影響,進一步激化了印度人民和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
2.表現:
(1)、印度社會開始覺醒(領導組織): 成立,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 組織。
(2)1919年非暴力運動: 通過后, 領導人們罷工,未料引發流血慘案, 不得不中止。
(3)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間:20世紀20—40年代;
①普遍抵制 ,放棄榮譽等
②為抵制英國殖民當局實行 。以“ ”為開端,全印掀起了
的浪潮。
③二戰期間,要求英國 。
評價: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長打擊了 ,為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運動,束縛了人民的手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也說明甘地始終對英國抱有幻想。
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第三課 美國的資本主義改革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短暫的經濟繁榮: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
② 的廣泛應用。
2、表現:
①美國經濟出現長達十年的經濟繁榮景象,國民生產總值創歷史新高, 等行業出現高漲局面。
②1929年美國平均5個人就擁有一輛小汽車,私人汽車數量從十幾年內幾乎翻了三番。
③ 是經濟繁榮的表現。美國政府大力提倡 購買股票等超前消費方式,股市上市量猛增,股價大幅度提高。
二、30年代的大危機:(1929—1933)
1、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生產 ;分期付款購買;股市泡沫嚴重。
2、爆發: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崩潰,經濟危機爆發。
3.表現:工廠倒閉或削減產品,工人失業;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三分之一以上等
4.實質:
5、特點: , , 。
6.各國對策:提高 ,保護
影響:使 縮減了三分之二,還進一步惡化了
7、影響:①資本主義工業生產下降
②資本主義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 和 ,資本主義各國
矛盾尖銳,政局動蕩,政府紛紛尋找擺脫危機的辦法。
三、羅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政府的措施,如由 和 合作,扶持私人企業以擺脫危機。結果:經濟危機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與美國國內危機加深,宣告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失敗。(胡佛政府的經濟政策特點: )
②隨著局勢不斷惡化,美國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出現了大規模失業工人大罷工。
③1932年,以“ ”為競選綱領的 當選為美國總統。
2、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實現經濟復興。
3、特點: 。
4、內容:①金融業:宣布銀行歇業整頓;國家對銀行、貨幣等進行控制和管理;②工業:政府對工業進行調整,制定有關勞工權利的社會立法,給予個人 和 限制的保護;③農業:幫助農民減少糧食產量,提高價格;④公共事業(失業問題):提供
的方法,興建公共工程(如: 工程);⑤社會政策:建立 。
5、意義影響:國內:羅斯福積極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國人民。經濟慢慢恢復預示著美國逐漸從噩夢般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際:新政中采取的措施,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后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第四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新文化運動: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 ,封建統治思想還根深蒂固;
②受西方 、 、 等思想觀念的影響,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思想開始覺悟。
2、興起的標志:1915年 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 》)
3、口號:“ ”、“ ”
4、代表人物:①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成為開始標志;
②胡適:系統提出 主張,倡導 代替文言文;
③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
④李大釗: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
⑤蔡元培:以“ “、“ ”為辦學理念,提倡“ ”,聘請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任教。
5、內容:①提倡 和 ,反對專制和愚昧。斗爭矛頭指向 學說;②提倡 ,反對 。胡適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倡導白話文;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6、性質:新文化運動時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 運動。
7、意義:新文化運動,讓中國響起了 的聲音。民主科學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二、“五四”運動:
1、背景:一戰后,人們熱切盼望利用戰勝國的省份取消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中國提出的廢棄各國在華勢力,取消“ ”、收回在大戰中日本奪去的德國在 的權益等多項正當要求。
2、導火線: 。
3、時間:1919.5.4
4、口號:“外爭國權, ”、“還我 ”等;
5、主力軍變化、運動中心變化:前期 是先鋒,地點在 ;
后期(六月初后)中心轉到 , 成了運動主力。
6、初步勝利表現:① ;
② ;
③拒絕在《 》上簽字。
7、性質:“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 運動。
8、意義:是 的開始,中國 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9、“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崇尚民主、科學、進步的精神;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等等。
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成立條件:①思想基礎: 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李大釗:發表《 》;毛澤東:在《 》上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陳望道:翻譯《 》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公開出版。
②階級基礎: 隊伍的壯大;
③組織基礎:各地 的建立( 、 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法國 日本 )
2、誕生:(中共“一大”召開)
①時間:1921.7.23
②地點: →浙江 南湖一游船;
③中共“一大”內容:大會通過了 ,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 、 ,要求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
大會設立中央局的臨時領導機構, 任書記。
④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⑤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 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大會提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奮斗目標是: , ,建設國內和平;推翻 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第五課 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
1、背景:①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侵略;軍閥割據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人們期盼“ ”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
②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合作的必要性: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
③孫中山尋找革命的新出路:
2、正式形成: 。
①時間、地點:1924.1
②內容:大會通過了反對 和打倒軍閥的主張,事實上確立了 三大政策,確定 的原則。
③意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3、合作成果: 的建立。(孫中山在廣州創辦)
特點:是一所新式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
4.破裂: 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二、北伐戰爭:
1、目的: 。
2、對象: 等三大軍閥勢力。
3、開始:1926年,國民政府任命 為總司令,率軍北伐。
4、主要戰場:兩湖戰場,擊潰 主力,迅速占領 。(葉挺,第四軍獨立團, 戰役,“ ”稱號);
江西戰場:消滅 主力,向 大舉推進,攻占 。
5、成果: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革命勢力從 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 。沉重打擊了列強和北洋軍閥的統治。
6.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三、工農武裝割據:
1.武裝起義: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 、賀龍、葉挺、 、劉伯承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 ;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 、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 起義:1927.9 在湘贛邊界領導起義。因敵人力量過強,起義軍損失較大,毛澤東決定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 進軍。
3.開創農村革命根據地
(1) 會議:1927.8.7 地點: 。
①內容:會議確立了 和 的方針,毛澤東提出了
“ ”的重要論斷。
②意義:中國革命開始由 到 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2) 革命根據地建立: 建立,地位: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井岡山會師:1928年春, 、 率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和湘南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 會師,合編為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力量壯大。
(4)毛澤東提出了 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 ,建立 ,紅色政權就能存在和發展。
(5)后來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先后走上了 的道路。到1930年,全國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
4、土地革命:
①目的:為了 要求。
②內容:廢除 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在分配時實行
的原則。
③影響:土地革命后,各根據地出現了分田分地的景象。農民政治上翻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農民革命積極性高漲。
四、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
1.反圍剿
(1)第一、二、三次勝利原因:

(2)第四次勝利原因;
(3)第五次失敗原因:①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 和軍事顧問 推行“ ”傾錯誤主張。
②圍剿開始后,他們命令紅軍 ,攻打敵人的堅固陣地;進攻受挫后,又主張分兵把守,節節后退。
結果:付出重大傷亡, 形勢危急。
2.長征:
(1)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2)、時間:1934.10—1936.10
(3)、經過: 1934.10,江西 出發 → 1934.11 戰役,突破四道封鎖線 → 強度 ,解放 → 1935.1 會議(轉折點)→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 爬雪山 → 過草地 → 1935.10 陜北
會師 → 1936.10 (地點)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3.遵義會議:1935.1
①內容:批判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錯誤,肯定 在軍事上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支配中共中央長達四年的 ,確立了 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 。
綜合探究二 歷史地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
一、新的發展道路心在何處:
蘇聯與近代西歐國家發展道路的差異
國家
發展道路
革命性質
近代西歐國家
道路
資產階級革命
蘇聯
道路
無產階級革命
二、新的發展道路各不相同:原因是國情不同
俄國道路與土耳其道路的差異
國家
革命名稱
發展道路
選擇依據
俄國
十月革命
社會主義道路
工業比較發達,工人階級力量強大
土耳其
凱末爾改革
資本主義道路
工業比較薄弱,工人階級力量弱小
三、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
1、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
學習西方技術( 運動) →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 ) → 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運動)。
2、中國發展的新道路:
在農村建立 ,走 、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四、如何評價多樣的發展道路:
①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由各國的不同 決定的。 ②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各自的發展道路,弘揚 的精神。
②歷史的評價方法:把歷史事物放在 下,看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知識點整理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內戰
1.中共七大
(1)背景:
勝利前夕;國共兩黨提出了根本不同的主張,中國面臨兩種命運的抉擇。
(2)時間:1945年4月
(3)地點:
(4)內容:提出中國面臨的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情況下,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竭盡全力爭取 的前途,反對黑暗的前途;確立 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5)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重慶談判
(1)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美國的積極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
(2)時間:1945.8——10月
(3)地點:
(4)目的:國民黨為爭取 ,蔣介石暫時作出 的姿態。
中共:見思考題
(5)結果;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 》,通常稱為《 》
3.內戰爆發
(1)爆發: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向 進攻, 爆發。
(2)戰略防御
②國民黨憑借充足的兵力和優良的武器,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蔣介石以“
“為戰略方針,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③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解放軍采取了 的戰略戰術,以殲滅敵人
為主要目標,以 , 為作戰原則,以
為主要作戰方式,逐漸在戰爭中占據了 地位。
④1947年2月,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 。此后國民黨對解放區轉入

⑤1947年3月,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主動撤離 ,轉戰 。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 指揮下,采取了“ ”,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 的重點進攻。
⑥經過一年多的戰斗,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3)戰略反攻:
開始:1947年6月, 、 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魯西南強渡 ,千里躍進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 的序幕。
(4)戰略決戰: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 、 、 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戰役時間
殲敵
主要戰役地點
影 響
戰役
1948.9—11月
47萬余
先 ,后 ,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55萬余
雙方在以 為中心進行了決戰。
特點:是 用小車推出來的。
基本上解放了 以北的華東和 地區。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52 萬余
攻克 后,北平的國民黨軍隊在 的率領下,接受
。
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戰役結果及影響:

(5)結束
戰役
背 景
國共 (地點)和談破裂
時 間
1949年4月
戰 線
東起 ——西至江西
結 果
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 ,,統治中國22年(1927年-1949年)的
垮臺,其殘余勢力退守 。
(6)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見課本思考題
二、土地改革
國統區:
內戰爆發后,國民黨在軍事上節節失敗,政治上 ,經濟上陷入 的境地。國統區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廠倒閉,人民苦不堪言,掀起“ ”“
”“ ”的 運動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內容:頒布《 》,徹底消滅 制度,實行 。
結果:到1948年底,
影響:

三、新中國的誕生
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
1.中共 全會
時 間
1949.3
地 點
河北平山縣
內 容
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 轉移到 ,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革命勝利后,黨的總任務是, ,由農業國變為 ,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變為 。
意 義
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 上和 上的準備。
3.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時 間
1949年9月
地 點
北平
內 容
①通過了具有臨時 性質的《 》,其內容有:
A.規定國家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性質是 領導的,以
為基礎的 國家。
②以 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 紀年等
③選舉 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人為委員會,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④《 》為國歌; 為國旗。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意 義
拉開了 序幕。
4.開國大典
背 景
解放戰爭取得基本勝利
時 間
1949年10月1日
地 點
北京天安門廣場
意 義
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4.新中國誕生的意義
見課本
綜合探究四 回顧近代中國的百年歷程
一、近代百年中國歷程的時間段:1840年——1929年
二、近代百年史即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也是一部探索史。
三、感悟
1.閉關自守只會導致落后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
2.我們要學會居安思危,堅持對外開放,敢于創新,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3.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
四、回顧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最后勝利的原因
1.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和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2.有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
3.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支持。 4.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门源| 临澧县| 栾川县| 太保市| 宁波市| 信阳市| 宜兰市| 时尚| 普兰店市| 凭祥市| 建瓯市| 容城县| 米脂县| 竹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 神木县| 洪洞县| 桓仁| 长兴县| 年辖:市辖区| 盐边县| 象山县| 松滋市| 达州市| 哈密市| 遂川县| 太和县| 凤庆县| 宜州市| 冕宁县| 郸城县| 芦溪县| 东光县| 龙里县| 双鸭山市| 巍山| 夏津县| 道孚县| 广河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