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構造地貌的形成:常見的地質構造——褶皺構造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1、選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礎》2、內容分析:“褶皺構造”是第二章第二節《構造地貌的形成》中的第一個知識點,教材中僅用兩段精煉簡潔的語言對褶皺的形成演變進行了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通過動畫及圖像將教材文字中蘊涵的邏輯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此外,人類活動會受到地表形態的影響,同時也以一定的方式對地表形態施加影響。所以教學中有必要對相關的人類活動案例進行補充與分析,從而強化學生對褶皺構造的認識。教學目標1、結合示意圖和動畫演示,理解褶皺構造的形成與演變過程。(地理邏輯思維)2、通過圖像分析,能夠正確區分背斜與向斜。(局部區域認知)3、結合實例,分析構造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褶皺的形成過程;背斜與向斜的區別。2、教學難點:地形倒置。教學方法:演示法、講解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環節 “山區巖層圖片”導入 1.呈現山區巖層圖像,引入新知識。 2.講解: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這些巖層常常出現傾斜彎曲,巖石的這種變形就是褶皺構造。 ①從身邊自然場景出發,引起學生共鳴,引入新課。 ②同時直觀的呈現了褶皺形態,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初步感知。二、新課教學環節 (一)褶皺的形成 1.展示動畫演示:褶皺的形成過程。 2.講解:水平巖層在地殼運動強大擠壓力的作用下,巖層發生彎曲,就形成了褶皺。 3.展示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褶皺圖片。 ①利用動畫演示褶皺形成過程,生動形象且直觀,利于學生快速理解知識。 ②展示真實的褶皺圖片,強化學生對褶皺的認識。(二)背斜與向斜的區別 1.從巖層形態上看: 展示巖層圖片,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巖層差異。 2.從巖層新老關系上看: 展示巖層剖面圖,對比分析背斜與向斜巖層的新老關系。 3.從地表形態來看: 呈現巖層圖片,比較未受侵蝕的背斜與向斜地貌。 圖示巖層侵蝕過程,比較侵蝕后背斜與向斜地貌差異,歸納地形倒置知識。 ①背斜與向斜是本節核心知識,所以從巖層形態、巖層新老關系和地表形態三個角度進行全面對比,學生在比較中把握兩者的特點和差異。 ②主要采用圖像法來進行知識呈現,可以更直觀清楚的進行展示,幫助學生理解。(三)知識小結 1.總結背斜與向斜主要知識 總結歸納,梳理知識,讓知識更加有條理,完善知識結構。三、遷移應用環節 褶皺構造的實際應用 1.找水找礦活動:向斜適合找地下水,背斜適合找石油、天然氣。 2.修隧道活動:背斜修建隧道更穩固。 通過找礦找水等實際案例對知識進行深化與遷移,強化學生對褶皺構造的認識,同時利于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四、課后鞏固 課后習題練習 1.設計并整理課后練習:包括常規習題與圖像繪制兩部分作業。 通過課后作業,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檢測學習效果。其中特殊設計了圖像繪制的任務,在增加作業趣味性的同時梳理了知識邏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