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俄國的改革【課程標準】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進俄國歷史的進步。【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俄國歷史上的兩次重要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理解改革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2、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老師講述、創設情境、史料分析等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史料實證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理解兩次改革在俄國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知道改革是歷史進步的動力,但同時改革要依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讓學生理解每一次改革其實都是國家發展的機遇,從而理解危機等于危險加機遇。【教學重點】1、彼得一世改革及其影響2、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法令及其影響【教學難點】1、學情:俄國歷史學生知道不多;2、難點:農奴制與俄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這兩次改革與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教法、學法】教法:老師講述、創設情境、史料分析等教學方法;學法: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史料實證等方法【教學過程】導入: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一單元中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部分,請同學們看目錄,資本主義擴展在我們教材中主要講了哪些國家?對,俄國、美國、日本。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俄國,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主要是通過改革實現的?那么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之前,俄國的社會的發展軌跡是怎樣的?請同學們首先來讀一首詩歌的節選:普希金《自由頌》戰栗吧!世間的專制暴君,無常的命運暫時的寵幸!而你們,匍匐著的奴隸,聽啊,振奮起來,覺醒!【俄】普希金:《自由頌》(1817)注解:普希金:俄國詩人、作家。他的詩歌歌頌愛國熱情、反對沙皇暴政、渴望自由和崇尚自由的思想。代表當時俄國的進步文學傾向。1817年7月,完成的詩篇《自由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詩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青年中流傳,造成一定影響。是普希金遭沙皇政府懲罰、被流放南方的正式或公開的主要“罪證”。1817年。當時的普希金深深地被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自由頌》就是其中之一。在《自由頌》中,詩人用巴維爾一世的被謀殺,影射亞歷山大一世的篡位嫌疑,用鏗鏘有力的語言,抨擊世間的一切專制暴君。【問】詩歌中“專制暴君”是指俄國的什么制度?沒錯,沙皇專制制度。就跟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樣,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也有一個建立和完善的歷史,下面我們就走進這個跟我國有最長的國界線的俄國歷史。【板書課題】第2課 俄國的改革【新課教學】中俄兩國現在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俄國的身影。那這個國家是如何發展壯大起來的呢?請大家依據教材內容結合《俄國15-18世紀俄國疆域的擴張圖》完成這個時間軸。【師】俄羅斯的歷史始于東斯拉夫人,亦是后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o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占領后,最終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崛起,并逐漸兼并其他公國。到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1533年,年僅3歲的伊凡四世即位,17歲加冕為沙皇。19歲開始對俄國進行改革,他的改革政治上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建立中央集權。并進一步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注解】農奴:是介于農民和奴隸之間的一種身份,經濟上,農奴租種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殘酷剝削,生活十分貧困;政治上,沒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權利,社會地位極其低下。17世紀,在彼得大帝即位為沙皇的時候,沙俄與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依據教材和前面所學的知識完成這一表格。【講解】17世紀的沙皇俄國是個封閉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但這一時期的西歐各國卻發展迅速,如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英國完成了政治變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牛頓對宇宙的認識帶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法國在路易十四的帶領下成為歐洲大陸首強。由此可見,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同時期的西歐國家。俄國仍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土地為皇室、貴族、教會和國家所有。農奴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他們從地主那里領取一小塊份地,為地主服勞役,此外,還必須向地主繳納各種實物地租,不服勞役者還需繳納代役租。農奴生活困苦。農業生產方式十分落后,手工業方面以家庭手工業為主。到17世紀末,俄國也只有21個手工工場。軍事方面,只有陸軍,沒有海軍,士兵要一面當兵,一面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文化教育受教會控制,學校數量少,文化程度底。面對俄國現狀,再加上彼得一世為奪取黑海和亞速海的出海口而進行的兩次遠征,一敗一勝的結果讓彼得一世意識到海軍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性,于是為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開始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一)根據前面的講述總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17世紀末的沙皇俄國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2、彼得一世雄才大略,做事身體力行、果敢決斷(此時中國是康熙帝在位時期)【師】要建造戰艦,建立海軍,就需要通曉海軍業務的軍官和造船的工匠,但這些人才俄國極少,怎么辦?請看材料一材料一:1697年8月,荷蘭來了一群學習造船的俄國留學生。學生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的人,自稱是個下士。其實他就是俄國的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和工匠們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飯,鑿木頭、造軍艦、學駕船,由于手藝出色,他被師傅和工友們推薦為“優秀工匠”。除了荷蘭,彼得一世還到了瑞典、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國家,對周圍的一切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 ——《大國崛起》解說詞【思考】以上故事中和圖片反映了彼得一世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材料可以看出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特點?【生】略。特點:向西方學習【過渡】由此可見,彼得一世為了實現富國強兵,除了派人到西方學習之外,還親自到西方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同時他還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由此可見,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什么特點?特點:向西方學習回國之后的彼得一世在歡迎他回國的宴會上舉起了剪刀,請同學們看第三幅圖,看他舉起剪刀干什么?對,剪掉貴族的胡須。在當時的俄羅斯,教會認為,胡須是“上帝賜予的裝飾品”,因此剪胡須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的罪孽。而隨著彼得一世揮起剪刀,也就意味著一場變革舊制度、舊觀念的、邁向近代化的改革開始了。下面請同學們依據教材完成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及其影響的表格。(二)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內容【講解】政治上,在中央設參政院,9名參政院不一定是貴族出身,但必須是沙皇的親信,支持沙皇的政見;在地方設8個大省,各省總督必須忠于沙皇,直接聽命于中央。選官依據才能和功勞,有助于加強沙皇政府的統治。軍事上,實行義務征兵制,創設新式常備軍。在農民和工商業者中每20至30戶抽丁一人。以保證兵源,并通過聘請外國軍事顧問和派遣留學生等方式提高軍官素質。這一改革措施使俄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之一。經濟上,使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手工工場數量猛增至240多個。彼得一世制定數目繁多的稅收,使俄國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國力得到增強。文化教育與生活習俗方面的改革措施促進了俄國社會生活和教育的近代化。為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彼得一世用嚴厲的手段鎮壓了保守勢力的反抗,所以馬克思說:“彼得一世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你是如何理解這兩個“野蠻”的?【答案】俄國的野蠻是指落后的經濟文化,不開化的思想觀念;彼得一世的野蠻指在改革推行過程中,他的手段殘酷,即用野蠻、殘酷的手段推行歐化改革。【探究】你如何看待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積極:改革取得很大成效,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實現了俄國的富國強兵,使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消極:彼得一世改革鞏固的是貴族地主和商人的統治,只是為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因此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但因為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因此是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比如中國的洋務運動。(即只學技術,不學制度)因此,從長遠看,農奴制的強化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國仍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問】歷史進入19世紀,請大家繼續看普希金的這首詩,《自由頌》反映了他對什么的追求?【答】自由。【問】這說明什么思想傳播到俄國了?【答】啟蒙思想。西歐的啟蒙思想和制度、文化、經濟氛圍對俄國的農奴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請大家看材料二:1814年3月3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經過殘酷的戰斗,拿下巴黎。中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騎兵隊的護衛下,騎著從拿破侖手中繳獲的戰馬入城。沙皇認為他是戰爭的勝利者,但普通俄國士兵并不這么想。他們在西歐穿行數千公里,看到了當地人的生活,這里沒有農奴制,充滿自由。許多人明白,回到俄國說是黑暗的農奴制和殘酷的剝削,于是決定再也不回去。有關資料顯示,當時俄軍中逃跑者有40000多人,這一切在沙皇軍隊史上從未有過。 ——摘編自《沙皇的“勝利”》思考:分析為什么沙皇的“勝利”要打引號?【參考答案】因為雖然打敗了拿破侖,但一方面俄國軍隊大量士兵的逃跑,使得俄國軍事實力遭受重創;另一方面,通過戰爭啟蒙思想迅速傳到俄國,促進了俄國的思想解放,逐步動搖了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過渡】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俄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呢?請看材料三思考:(1)你從上表中能得到哪些有關俄國的信息?(2)依據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期俄國經濟落后于英法等西方國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信息:俄國的社會經濟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歐強國英法;工業革命擴展到俄國。(2)俄國制度的落后,主要是俄國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渡】俄國農奴制與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早已有之,但這一矛盾激化的導火線卻是1856年俄國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是資本主義的勝利,也是工業革命的勝利。同時也暴露了俄國農奴制的腐朽,農奴的境況因為戰爭的失敗而雪上加霜,因此,俄國農奴暴動不斷,請大家看這個柱狀圖,到1861年,俄國農奴暴動次數高達近1200次,社會動蕩不安,正如俄國詩人圖特切夫形容:當時的詩人圖特切夫形容: “現在腳底下已經沒有先前那樣牢固而不可動搖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來一看,自己已處在遠離海岸的冰塊上。”【思考】如何理解圖特切夫所說的“現在腳底下已經沒有先前那樣牢固而不可動搖的土壤了”?【答案】指俄國農奴制暴動動搖了俄國地主階級的統治。正如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所說:“與其等待農奴自下而上來解放自己,倒不如從上面來廢除農奴制度”。【師】請大家回答,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根據亞歷山大二世的這句話可以看出他的改革主要目的是什么?1861年;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下面請同學們依據教材回答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內容是什么?并分析為什么說這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依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思維導圖,如下:【師】這場改革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由封建社會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由此可見,這場改革從性質上來說與彼得一世改革有何不同?【答】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亞歷山大二世曾說:“諸位請相信:凡能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br/>根據所學內容亞歷山大二世的這段話反映這場改革有何不足?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殘余。這場改革對俄國而言是重要轉折點,請看材料四和材料五材料四:據統計,1861年后的30年間,俄國糧食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到19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農業逐漸成為俄國農業的主要成分。材料五:據統計,1860-1890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增加了2倍,鋼產量和棉紡織業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產量增加超過了19倍,石油產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間,俄國整個工業產量增加了6倍,鐵路線增長了35倍多。從材料看出,俄國經濟發展狀況如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俄國經濟迅速發展;1861年內改革。但對于這場改革,列寧也有話要說材料六:“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權力。” ——列寧材料七:列寧曾指出,經過1861年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了”。(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什么法規來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他的改革與彼得一世改革從本質上來說有何不同?廢除農奴制法令;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而彼得一世的改革是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2)你如何理解列寧所說的這句話?你認為農民的這種狀況對俄國的發展又有何影響?農奴在獲得解放的時候要高額贖買份地,使得農民生活境況依舊悲慘、貧困。說明俄國的農民的解放不徹底,這使得俄國農民的革命性較強;同時也制約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俄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經濟最弱的國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因此俄國在20世紀初農民和工人階級會為了自己的徹底解放而繼續斗爭。【活動鞏固】你問我答戰栗吧!世間的專制暴君,無常的命運暫時的寵幸!而你們,匍匐著的奴隸,聽啊,振奮起來,覺醒!【俄】普希金:《自由頌》(1817)規則:(1)全班同學分為兩個大組,一個組問另一個組回答。(2)問題與答案以本課所學的內容為主,可以結合普希金的這首詩歌進行提問。【課堂小結】本課是九下第一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的第一課,主要講了俄國歷史上的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這兩場改革一個強化農奴制,開啟俄國的近代化進程;另一個廢除農奴制,使俄國實現了社會轉型,但都促進了俄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后作業】完成課后練習的第2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