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大單元作業設計--【大單元教學】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單元備課資源包(湘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大單元作業設計--【大單元教學】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單元備課資源包(湘教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大單元教學】七年級上冊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湘教版)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大單元作業設計
一.完成主題活動——考察調查家鄉的地名,并匯報。
(一)課題背景:我國歷史悠久,地名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反映自然環境的地名,如取東、南、西、北方位的地名有河南、河北等,與地形、水體有關的地名有鞍山、平頂山,黑龍江和酒泉等。二是反映經濟活動歷史狀況的地名,如反映商業集市貿易的地名有茶店、酒店、牛街和馬市等;反映礦產資源的地名有錫礦山、鐵嶺等。三是反映文化歷史狀況的地名,如反映歷史事件的地名有秦皇島(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等:反映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名有呼和浩特等,蒙古語中“浩特”指城,“呼和浩特”的意思是“青色的城”。
(二)課題目標:寫一份報告,介紹你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和你所在街區或村鎮的地名情況。
(三)課題要求:你需要調查下列問題:1、你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的名字是什么 你知道它們的含義嗎 這些地名反映了什么歷史狀況
2、你所在的城市街區或村鎮叫什么名字 你知道它們的含義嗎 這些地名反映了什么歷史狀況
(四)課題準備:全班分成若干小組,與本小組的同學一起搜集資料,進行討論。
(五)搜集資料的渠道:互聯網和走訪或咨詢。
(六)呈現結果方式:撰寫一份介紹你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和你所在街區或村鎮的地名情況調查報告。
→評價量表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二、單元作業
(一)選擇題,每道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2分,共50分)
(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大嶺村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約20千米。該村有900余年歷史,被評為“中國文化歷史名村”。下圖示意大嶺村的聚落空間格局,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該聚落格局與自然的和諧表現為( )
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南臨玉帶河利于冬季通風
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聯系 D.自然生態區有利于灌溉
2.實現“綠”持續發展理念,當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拆除古代民居,建設現代樓房 B.大力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C.停止農業活動,封山育林凈水 D.保護傳統建筑,發展文化旅游
【答案】1.A 2.D
【解析】1.由圖可知,該聚落格局與自然的和諧表現為菩山位于村莊以北,阻擋了冬季南下的冷空氣,村莊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A正確;南臨玉帶河與冬季通風關系不大,B錯誤;村落巷道的布局主要為南北走向,方便聯系,C錯誤;自然生態區有利于涵養水源,灌溉主要來自河流,D錯誤。故選A。
2.實現“綠”持續發展理念,當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保護傳統建筑,發展文化旅游,D正確;完全拆除古代居民不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A錯誤;該地聚落為村莊,大力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有可能破壞當地人與自然的和諧,B錯誤;停止農業活動,封山育林凈水做法太絕對,C錯誤。故選D。
【點睛】由于自然和社會的原因,一些特色鮮明的鄉村聚落正在逐漸減少;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也被一些高樓大廈所代替。因此,如何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2023·遼寧營口·統考中考真題)環境對人種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們,身體逐漸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黑種人的皮膚顏色反映他們早期居住在( )
A.南極地區 B.北極地區 C.熱帶地區 D.溫帶地區
4.與黑種人相比,白種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長,體毛稠密,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環境特征是( )
A.炎熱 B.寒冷 C.干旱 D.濕潤
【答案】3.C 4.B
【解析】3.深色皮膚能更好地抵抗較強紫外線的傷害,所以說明黑種人他們早期居住在炎熱的低緯地帶,也就是熱帶地區,故選C。
4.白色人種膚色較白,鼻梁高而窄,鼻孔通道長,胡子和體毛發達,是因為該人種多分布于較寒冷的地區,為了防止吸入寒冷的空氣,刺激肺部,所以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而成的,故選B。
【點睛】世界上有三大人種,即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他們是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差異劃分的。這些體質方面的差異,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又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人口增長必須與當地資源和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人地關系才能和諧。讀“四大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統計圖”,完成下面小題。

5.圖中四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是( )
A.亞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歐洲
6.據圖推測,非洲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是( )
①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太大 ②人口老齡化嚴重 ③居民就業、教育等問題突出 ④勞動力短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5.D 6.B
【解析】5.由圖可知,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死亡率,圖中四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非洲、亞洲、北美洲、歐洲,所以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D正確;故選D。
6.由圖可知,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高,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增大,居民就業、教育等問題突出等,①③正確;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嚴重等是人口增長緩慢帶來的影響,②④錯誤;故選B。
【點睛】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主要有勞動力不足,影響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兵源短缺等。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住房、就業、教育等社會問題突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等。
(2023·江蘇宿遷·中考真題)某學生跟隨父母去東南亞旅行,拍攝了一張當地的民居照片(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7.圖中民居體現了當地的氣候特點是( )
A.高溫多雨 B.炎熱干燥 C.溫和多雨 D.寒冷干燥
8.圖中民居的聚落形式是( )
A.城市 B.城鎮 C.集鎮 D.鄉村
【答案】7.A 8.D
【解析】7.從圖中看出,該民居是高腳屋,該種房屋通風防潮的條件極好,非常適宜于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所以該傳統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環境特征是高溫多雨的氣候,A正確;炎熱干燥、溫和多雨、寒冷干燥的氣候都與該民居的地理環境特征不相符,BCD錯誤;故選A。
8.據所學知識可知,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鄉村和城市。鄉村是人口規模不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鄉村景觀有明顯的差別。讀圖可得,圖中所示的是高腳屋,屬于鄉村的聚落形式,D正確,故選D。
【點睛】把人類聚居的場所稱為聚落,鄉村和城市是聚落的兩種基本類型;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形態、規模、密度等;高腳屋是一種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干欄式”民居,是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主要適用于氣候濕熱地區。
(2023·山東濟寧·統考中考真題)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土家吊腳樓,多依山而建,下層架空,木質結構,建筑風格獨特,民族風情濃郁,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結合土家吊腳樓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9.土家吊腳樓的建筑風格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是( )
A.地形平坦 B.氣候潮濕
C.水源不足 D.木材匱乏
10.政府對部分年久失修的吊腳樓進行合理保護,采取的措施是( )
A.合理修繕,修舊如舊 B.放任自流,任其變化
C.整體拆遷,異地重建 D.全部拆除,原地重建
【答案】9.B 10.A
【解析】9.根據材料土家吊腳樓,多依山而建,下層架空,木質結構,便于通風散熱,適應該地區氣候潮濕的特點,吊腳樓依山而建,地形起伏大,A錯誤,B正確;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水源豐富,C錯誤;該地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木材豐富,D錯誤,該題選B。
10.吊腳樓建筑風格獨特,民族風情濃郁,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所以應合理修繕,不能改變其形態,修舊如舊,A正確;放任自流,任其變化不利于文化的傳承,B錯誤;整體拆遷,異地重建以及全部拆除,原地重建不能發揮其文化歷史價值,不利于合理保護,CD錯誤,該題選A。
【點睛】自然環境會影響地區的建筑風格,民居建筑風格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形成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2023·廣西欽州·校考模擬預測)《桃花源記))中這樣描寫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犬相聞……”。下圖是對“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釋示意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桃花源”的聚落類型及判斷理由是
A.城市,這里“阡陌交通” B.鄉村,這里“屋舍儼然”
C.城市,這里“土地平曠” D.鄉村,這里“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12.從“聚”“落”甲骨文的解釋可知,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有
①靠近水源②交通便利③資源豐富④氣候濕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有人說將安徽宏村比喻為夢境中的桃花源,該地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其申遺的根本目的是
A.吸引更多游客 B.保護文化遺產
C.讓宏村聞名世界 D.獲得更多收入
【答案】11.D 12.A 13.B
【解析】11.由題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聚落類型是鄉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人們從事的是農業生產活動,故選D。
12.從“聚”“落”甲骨文的解釋可知,聚落的形成會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沒有涉及氣候因素,故選A。
13.聚落是人類在歷史上留下的珍貴遺產,能夠反映某個時代的建筑文化,人們之所以保護聚落,是為了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聚落的形成條件及分類。
(2023·廣西欽州·校考模擬預測)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4.下列關于圖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在板塊的連線,正確的是( )
A.①-美洲板塊 B.②-印度洋板塊 C.③-非洲板塊 D.④-太平洋板塊
15.圖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對應的氣候類型,正確的是( )
A.①-溫帶海洋性氣候 B.②-熱帶沙漠氣候
C.③-熱帶草原氣候 D.④-熱帶季風氣候
16.下列關于圖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地居民黑種人為主 B.②地居民多信仰佛教
C.③地傳統民居多為平頂房 D.④地人口稠密
【答案】14.B 15.B 16.D
【解析】14.結合六大板塊分布圖來看,①②③④分別是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連線正確的是②--印度洋板塊,B正確。故選B。
15.讀圖可知,①、②都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③為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炎熱,分旱雨兩季;④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B正確。故選B。
16.①地位于非洲的北部居民以白種人為主,A錯誤。②地位于西亞地區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B錯誤。③地氣候濕熱,傳統民居屋頂傾斜度大,利于快速排水,C錯誤。④地位于亞洲東部,人口稠密,D正確。故選D。
【點睛】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氣候類型的分布及人種、宗教的分布。
(2023·廣西欽州·校考模擬預測)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其墻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風向陽的山坡地段。近年來,傳統碉房數量急劇減少。下圖示意我國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7.傳統碉房開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風避寒 B.遮擋雨水 C.穩固墻體 D.阻擋沙暴
18.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
19.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擴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繕,日常維護
C.保留原貌,任其發展 D.全部拆除,原樣重建
【答案】17.A 18.D 19.B
【解析】17.由題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區,海拔高,氣候嚴寒,大風日數多,碉房上開孔少,門窗洞較小可以防風避寒;該地無沙暴,無需穩固墻體。A正確。故選A。
18.由圖可知,該碉房層次分明,依山而建。因為山地碉房多建設在險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導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積較小,多向空中發展。A、B、C錯誤。故選D。
19.傳統民居保護應當采取積極主動的適當方式,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強公眾傳統建筑保護意識;加強對傳統建筑的精心修繕,日常維護;傳統建筑保護與新城市建設并駕齊驅。選項A、C、D錯誤。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中國地形、氣候及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2023·廣西·統考一模)自然環境影響人類衣食住行。下圖為小王拍攝的傳統民居“船型屋”照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0.該民居竹木為屋架,茅草覆蓋,底部架空。據此推測,當地自然環境( )
A.地表崎嶇 B.高寒缺氧 C.炎熱潮濕 D.干旱多風
21.小王在當地品嘗到的特色美食可能有( )
A.青稞餅 B.手把肉 C.烤全羊 D.菠蘿飯
【答案】20.C 21.D
【分析】據圖并結合材料可知圖中“船型屋”是黎族的民居,該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菠蘿是該地區的經濟作物。建造房屋用竹木、茅草覆蓋、底部架空利于通風散熱防潮,可以分析出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為高溫多雨,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合熱帶水果生長。
20.據圖并結合材料可知圖中房屋旁的植被為葉子為碩大的芭蕉樹,可以分析出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為高溫多雨的華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房屋用的材料為竹木,茅草覆蓋,底部架空利于通風散熱防潮,故選C。
21.青稞主要種植在青藏高原,青稞餅是藏族美食,故A錯;手把肉和烤全羊是蒙古族的美食,故B、C錯誤。此地區為黎族居住區,為海南省,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生長,例如菠蘿、椰子、荔枝等,菠蘿飯是當地特有美食,因此小王可以吃到菠蘿飯,故D正確。故選D。
【點睛】本題考查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傳統民居和飲食的影響。
(2023·廣西梧州·梧州市第一中學校考三模)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其墻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風向陽的山坡地段。近年來,傳統碉房數量急劇減少。讀我國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22.傳統碉房開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風避寒 B.遮擋雨水 C.穩固墻體 D.阻擋沙暴
23.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
【答案】22.A 23.D
【解析】22.由題干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區,海拔高,氣候嚴寒,大風日數多,碉房上開孔少,門窗洞較小可以防風避寒,故A正確;該地氣候干旱,降水少,海拔高,受沙暴影響小,無需穩固墻體,排除BCD,故選A。
23.由圖可知,該碉房層次分明,依山而建。因為山地碉房多建設在險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導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積較小,多向空中發展,故D正確,與水源、氣溫和降水無關,故ABC錯誤,故選D。
【點睛】聚落的形成與環境:聚落的形成與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講,在地形、氣候、資源、交通等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地方比較容易形成聚落。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有利于農業的發展。②自然資源(林、漁、礦等)豐富,可為工農業的發展提供條件。③交通便利(交通線的交會處、沿海港口等),對外聯系方便,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023·廣西梧州·梧州市第一中學校考三模)“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提倡在當地時間20:30熄滅不需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2022年“地球一小時”熄燈接力活動于3月26日20:30-21:30在全球依次展開。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24.關于這次熄燈接力活動說法,正確的是( )
A.依次經過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
B.熄燈順序的大致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
C.亞洲國家比美洲國家更早迎來“熄燈活動”
D.“地球一小時”活動進行時,各國會同時熄燈
25.下列信息表述不正確的是( )
A.①地區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發源于④地區
B.②和③所在大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C.⑤地區居民主要為黃色人種
D.⑥地區主要通行英語
【答案】24.C 25.B
【解析】24.地球越東的地方,時間越早,越早熄燈,故本次熄燈接力活動,跟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是自東向西,依次經過大洋洲、亞洲、非洲、歐洲、美洲,A錯誤。熄燈順序的大致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B錯誤。亞洲國家比美洲國家時間更早,故更早迎來“熄燈活動”,C正確。“地球一小時”活動進行時,各國會依次熄燈,D錯誤。故選C。
25.①地區是北美洲,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發源于④中東地區,A正確。②歐洲和③非洲所在大洲的分界線是直布羅陀海峽,B錯誤。⑤地區居民是亞洲東部,主要為黃色人種,C正確。⑥地區是澳大利亞,主要通行英語,D正確。根據題意 ,故選B。
【點睛】基督宗教發端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團體,位于中東;佛教創建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誕生在阿拉伯半島。
(二)解答題
26.(2023·陜西咸陽·統考三模)多彩貴州,非凡十年。這十年,貴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奮力譜寫了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下圖是貴州地形圖和貴陽市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結合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

【一片清涼捂熱旅游經濟】
夏日的貴州最熱月的氣溫也極少超過25℃,而且紫外線強度弱,是納涼的絕佳選擇。“中國涼都”六盤水、“避暑勝地”貴陽等地,每年暑期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玩。
(1)貴陽屬于 氣候, 季降水豐沛,多陰雨天氣,紫外線較弱;地處 (地形區),海拔高,夏季氣候涼爽,因此貴陽被譽為“避暑勝地”。
【一條河守護碧水藍天】
水能是再生性能源,與煤炭、石油、天然氣相比,是可以反復使用的能源。貴州水能資源達1800萬千瓦,總水能資源位居全國第六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2)說出貴州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
【保護古村落留住鄉愁】
覆以青瓦的木屋錯落有致,鼓樓、禾倉、古井、古道相映成趣。在貴州,存留了七百多年的侗寨民族建筑和原生態文化,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人文生態畫卷。脫貧、保護、發展、振興,這是傳統村落發展應該走的途徑。
(3)關于如何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和開發,談談你的觀點 。
【答案】(1) 亞熱帶季風 夏 云貴高原
(2)地勢落差大,河流流速快;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3)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合理修繕;制定相關制度和保護措施;挖掘歷史文化價值;開發特色旅游;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宣傳力度等
【分析】本題以貴州省為材料,設置三個小題,涉及貴州省的氣候、地形地勢、旅游開發等相關知識點,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貴陽市的氣候類型、結合題干中的圖文信息資料理解解答即可。
【詳解】(1)貴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豐沛,多陰雨天氣,紫外線較弱;地處云貴高原,海拔高,夏季氣候涼爽,因此貴陽被譽為‘“避暑勝地”。
(2)貴州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是:貴州地勢落差大,河流流速快;貴州主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3)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和開發,應該做到: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合理修繕,不改變原有特點;制定相關制度和保護措施,嚴厲打擊破壞文物行為;挖掘歷史文化價值,開發特色旅游,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宣傳力度等。
【點睛】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27.(2023·河南商丘·統考一模)位于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自然環境獨特,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長期以來都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系。下圖為馬達加斯加地形及甲、乙兩地氣候統計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自然環境獨特】
(1)馬達加斯加島東臨 洋, (特殊緯線)從其南部穿過。
(2)馬達加斯加島 (填“東”或“西”)側降水多,主要是因為 。
【紙幣上的文化】
馬達加斯加100阿里亞里紙幣的正面是貝馬拉哈國家公園的山脊。公園內部滿了形狀獨特的針尖石林,其物質組成是幾百萬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積物。紙幣左側的旅人蕉原產于馬達加斯加,喜高溫多濕的氣候,因葉鞘能貯存大量水液,可為人們提供緊急的水源而得名。下圖為馬達加斯加100阿里亞里紙幣簡圖。

(3)貝馬拉哈國家公園里的針尖石林,其物質組成是幾百萬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積物,說明了 。
(4)推測旅人蕉可能會生長在馬達加斯加島的 (填“甲”或“乙”)地,理由是 。
【人地協調發展】
下圖為馬達加斯加東部沿海居民使用旅人蕉和竹子搭建的傳統民居。房屋都建在木樁上,與地面隔離,房頂坡度很大。

(5)請說出該傳統民居的特征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答案】(1) 印度 南回歸線
(2) 東 位于盛行風的迎風坡
(3)這里曾經是海洋
(4) 甲 甲地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5)當地降水多,屋頂傾斜度大:使用旅人蕉和竹子搭建,方便就地取材:當地海風大,房屋與地面隔離等。
【分析】本題以馬達加斯加島為材料,涉及馬達加斯加島的地理位置、降水特點及影響因素,海陸變遷的證據及當地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馬達加斯加島位于非洲東南,東臨印度洋,南回歸線從南部穿過。
(2)右圖中甲乙兩地年降水量明顯不同,比較多的是甲,該地位于暖濕氣流的迎風坡。
(3)貝馬拉哈國家公園的山脊屬于自然旅游資源,其物質組成是幾百萬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積物,說明了貝馬拉哈國家公園曾經是海洋,屬于海陸變遷現象。
(4)推測旅人蕉主要生長在馬達加斯加島的甲地,這里位于島嶼東南,該地降水較多。
(5)由圖可知,圖中所示的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底層架空,說明當地降水多、屋頂傾斜度大;當地盛產旅人蕉和竹子,用旅人蕉葉和竹子搭建可以就地取材;當地海風大,所以房屋與地面隔離。
28.(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統考中考真題)讀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回答問題。(10分)

(1)A是 洲,該大洲大部分位于東西半球中的 半球。
(2)B大洲東臨 洋,該大洲大部分位于地球五帶中的 。
(3)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所在的大洲是 ,熱帶雨林分布最廣的大洲是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是 。(均填字母)
(4)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C大洲居民主要使用的語言是 。
【答案】(1) 亞 東
(2) 印度 熱帶
(3) C D E
(4)英語
【分析】本題以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為材料,涉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大洲的特點、世界語言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1)讀圖可知,A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大部分位于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
(2)讀圖可知,B是位于歐洲南部的非洲,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非洲主要位于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大部分位于熱帶。
(3)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為格陵蘭島,位于C北美洲。熱帶雨林分布最廣的大洲是D南美洲,主要位于巴西的亞馬孫平原地區。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是E歐洲,在歐洲的一些國家,比如意大利、德國和瑞典,近些年來人口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已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4)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C北美洲居民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語,是使用最廣的語言。
29.(2023·四川廣安·統考一模)五一節期間,5名驢友穿越虎山時遭遇大暴雨,被困在深山中等待救援。如圖為虎山附近的等高線地形圖,請你根據該圖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已知5名驢友被困在山中的溶洞口下坡約300米遠的地方,那么5名驢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圖中A、B、C、D四地中的 地。
(2)圖中白水河的兩條支流都發源于 (地形部位)。
(3)圖示區域最高處的海拔在 米之間,E處的地形類型 。
(4)圖中民居點分布特點 ,形成聚落的有利條件是 。
【答案】(1)A
(2)山谷
(3) 900-1000 谷地
(4) 分布在河流沿岸 水源充足、交通運輸便利、地形平坦。
【分析】本題以虎山附近的等高線地形圖作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地貌類型的判讀、居民的分布特點以及聚落形成的有利條件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運用能力。
【詳解】(1)讀圖,結合圖例、比例尺可知,A地位于溶洞口下坡約300米遠的地方,則5名驢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圖中的A地。
(2)圖中白水河的兩條支流所在位置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地形,屬于集水線,容易形成河流。
(3)讀圖可知,圖中的等高距為100米,可以判斷海拔最高處在900-1000米之間。E位于等高線凸向高處,是山谷。
(4)圖中居民點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形成聚落的有利條件是海拔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30.(2023·重慶·中考真題)重慶是一個多山的城市,被稱為“山城”,又因多霧被稱為“霧都”。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朝天門位于 江與 江交匯處。
(2)圖3中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居是 。
(3)請從水汽來源和地形兩方面,說明重慶多霧的原因。
【答案】(1) 嘉陵江 長江
(2)吊腳樓
(3)重慶位于嘉陵江和長江交匯處,蒸發量大,水汽豐富;山地地形,水汽不易擴散。
【分析】本題以重慶的圖文資料設置問題,涉及重慶的位置、民居以及多霧的原因,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詳解】(1)讀圖可知,重慶朝天門位于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
(2)圖3中的特色民居是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講究朝向,一般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3)重慶被稱為霧都,多霧的原因從水汽來源方面主要是因為位于河流交匯處,蒸發量大,水汽充足;從地形方面主要是因為重慶地形多山,水汽不易擴散,易凝結成霧。
附:作業評價量表
等級 一般 良好 優秀
要求 60——70 71——80 81——100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华安县| 佛冈县| 白玉县| 台中市| 辽阳县| 三门峡市| 当雄县| 洪雅县| 玛纳斯县| 佛坪县| 新泰市| 镇宁| 涿州市| 巴林右旗| 仙居县| 个旧市| 米泉市| 九台市| 茶陵县| 泸州市| 西峡县| 凤台县| 清丰县| 惠东县| 丹阳市| 潞城市| 北辰区| 华亭县| 瑞金市| 甘孜| 苗栗市| 西峡县| 德钦县| 方山县| 长宁县| 南岸区| 远安县| 郓城县| 穆棱市|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