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七年級上冊 湘教版結合實例,運用數據、圖像等資料,描述和簡要歸納城鄉、文化的基本特征與空間分布特點。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能舉例說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尊重自然規律,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環境觀。目錄01 聚落的形態02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聚落定義聚落主要形式人們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就形成了聚落。 類的聚居地,我們稱為聚落settlement城市和鄉村Cities and villagesCitiesvillage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放牧耕作捕魚鄉村的生產活動。。。。。。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城市的生產活動。。。。。。工業醫療金融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城市與鄉村景觀差異項目 建筑物 交通 人口密度 主要工作 景觀城市鄉村高大密集低矮分散便利、發達不發達、閉塞稠密稀疏主要非農業主要農業高樓林立,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農 田、 果 樹、 池塘……大家來找茬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你喜歡住在城市還是農村?城市鄉村你說我說大家說合作探究城市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問題?土壤污染光污染罪率上升住房緊張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知識小結聚落的形態鄉村城市景觀生產方式建筑高大密集耕作業交通便利景觀設施完善建筑矮小分散交通不便利設施較少生產方式畜牧業漁業林業服務業工業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探究下圖示的自然環境中能否形成大的聚落?為什么?不能。環境炎熱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寒冷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聚落形成、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與環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地勢平坦聚落的形成與環境密切相關自然條件優越、工業發達的沿海平原地區,聚落密集;自然環境惡劣的高山、高原、雨林、極地等地區,聚落稀疏其至沒有聚落。自然環境還影響聚落的形態在一些平原地區,聚落規模較大,人口眾多,房屋密集團塊狀聚落條帶狀聚落在山區,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 延伸成條帶狀;在一些平原地區,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發展成帶狀聚落。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你認為最能體現聚落與環境特色的是聚落的哪個要素?民居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墻厚:可以減少傳入的太陽熱量。窗小:可以減少吹進放入熱風。墻厚窗小西亞民居合作探究西亞民居的墻厚、窗小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東南亞民居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熱帶地區全年炎熱多雨,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就地取材,下層空著或放雜物,養牲畜,上層住人,因為上層風大涼爽,還可以避免潮濕。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這里氣候干燥,土質十分堅固牢靠,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可隨意挖鑿而不會坍塌。 窯洞有厚厚的屋頂和墻壁,使得窯洞能保溫也能隔熱,冬暖夏涼。黃土高原民居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嚴寒地帶民居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因紐特人寒帶地區終年嚴寒,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無窗戶,保溫效果好。可以抵擋極地寒風,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個地區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01聚落與環境01聚落的形態01聚落與環境02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聚落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人類利用自然環境創造了不同的聚落,里面融合了文化和智慧的結晶。麗江古城福建土樓皖南民居世界文化遺產欣賞01聚落與環境02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威尼斯水城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挽救這些人類的無價之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01聚落與環境02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課堂小結人類的聚居地——聚落聚落的定義聚落的主要形式城鎮鄉村聚落與環境世界的聚落與文化遺產景觀生產方式景觀生產方式聚落與環境的關系遺產名錄保護措施課堂小練某同學根據世界人口密度的統計數據,手繪了一幅世界人口示意圖,讀圖,結合所學完成下面小題。1.該圖反映了( )A.亞洲南部比北部人口稠密 B.歐洲東部比西部人口稠密C.大洋洲東部比西部稀疏 D.非洲南部人口最稀疏2.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分析( )A.甲地人口稠密,因為地形平坦距海近B.乙地人口稀疏,因為長年炎熱多雨C.丙地人口稀疏,因為緯度較低D.丁地人口稠密,因為平原廣闊AA某同學根據世界人口密度的統計數據,手繪了一幅世界人口示意圖,讀圖,結合所學完成下面小題。3.下面所示的民居中,與丙地最吻合的是( )B.C.D.A.B.D課堂小練讀聚落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4.圖中a、b、c、d四個聚落中,最有可能是發展成為城市的是( )A.a聚落 B.b聚落 C.c聚落 D.d聚落5.下列描述的區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發展的是( )A.崎嶇不平的山地丘陵地區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C.水路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區D.自然資源豐富的礦山地區CA課堂小練6.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相比,其主要特點是( )A.居民點集中 B.交通便利C.人口密度大 D.環境優美讀聚落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D課堂小練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上冊地理 湘教版【大單元教學】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分課時設計主題四 世界的聚落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聚落的形態,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世界文化遺產地保護的內容需要學生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學習者分析 世界的民居,學生有了不同地區人種、語言、宗教的學習,了解到不同區域人民的生產、生活不同。不同區域聚落各有特色,學生已經學習了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的要素和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優勢地理條件,結合實例還是比較容易理解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學習目標確定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 能舉例說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 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4.尊重自然規律,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環境觀。學習評價設計 聚落的形式有哪些?2.城市與鄉村的差異?3.鄉村如何發展成城市?4.聚落與自然環境關系5.世界文化遺產知道多少?6.世界文化遺產的分類?7.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學習活動設計任務一:聚落的主要形式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什么是聚落? 我們的學校是聚落嗎? 學生討論: 1.人們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聚落。 2.我們的學校是聚落嗎? (滿分20分) 明確聚落的概念。 能夠流暢說出聚落的概念(5分) 能夠回答學校不是聚落(5分) 能夠說出學校不是聚落的理由(10分)(學校不是人們長期居住,沒有生產活動和人們的生活活動,只是廣大適齡孩子集中接受教育的場所)任務二:任務二:城市與鄉村的主要差別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出示兩張圖片 討論:1.辨認城市與鄉村 2.鄉村如何演變成城市 2.“大家來找茬”,找出城市與鄉村的不同之處 3.總結聚落形成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滿分30分) 區分城市與鄉村。 運用圖片和資料辨析城市與鄉村(5分) 比較詳細敘述鄉村發展為城市的過程,在人口、交通、環境等方面的變化(5分) 3.能夠描述城市與鄉村在自然和人文景觀方面的差異(各5分) 能夠說出聚落形成的條件有哪些 能回答3點即可(5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地勢平坦等) 聚落有的條塊狀和團塊狀一般分布在哪種地形處(5分)(山谷和平原地區)任務三:聚落形態、建筑特色、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展示4組不同聚落的建筑特色和相應材料 小組討論:1.西亞民居的墻厚、窗小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墻厚:可以減少傳入的太陽熱量。 窗小:可以減少吹進放入熱風。) 2.東南亞民居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熱帶地區全年炎熱多雨,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就地取材,下層空著或放雜物,養牲畜,上層住人,因為上層風大涼爽,還可以避免潮濕。) 3.黃土高原民居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這里氣候干燥,土質十分堅固牢靠,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可隨意挖鑿而不會坍塌。 窯洞有厚厚的屋頂和墻壁,使得窯洞能保溫也能隔熱,冬暖夏涼。) 4.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寒帶地區終年嚴寒,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無窗戶,保溫效果好。可以抵擋極地寒風,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滿分30分) 培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 1.你認為最能體現聚落與環境特色的是聚落的哪個要素?(民居)(5分) 2.能夠說明西亞民居、東南亞民居、黃土高原民居、嚴寒地帶民居與當地環境的關系。每一組5分(20分) 3.能夠總結出往往能反映出一個地區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特色民居)(5分)任務五: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1.你知道身邊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嗎? 2.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嗎? 3.教師展示一組世界遺產圖片 討論 學生互相討論得出身邊的部分遺產 學生討論或利用地理圖冊知道世界文化遺產 保護意義是:人類寶貴財富的世界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民風民情、宗教習俗、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 (滿分20分) 了解世界遺產保護的意義。 能夠回答世界遺產分為哪兩類?(5分) 能夠說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兩處以上(5分) 能表達出世界遺產保護的意義(5分) 能夠回答P65活動第一,第二題(5分)本節課評價等級 及格 良好 優秀本節課累計總分 60——70 71——80 81——100拓展學習設計: 調查你所在的省級行政區和你所在的市、縣是否有世界文化遺產?如有,當地采取哪些保護措施?板書設計課時作業 附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附評價量表教學反思與改進 結合身邊的地理現象,學生學習輕松?一組世界文化遺產圖片的欣賞配合音樂,賞心悅目,學生非常高興。不足之處是時間上前松后緊,世界文化遺產部分不夠深刻。附課時作業:3.4世界的聚落 課時作業一、選擇題組新疆吐魯番的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脈東部,四面環山,逐山谷綠洲而建,隨地形起伏高低錯落,為“爬山式”密集聚落(下圖)。村落以土木結構的生土建筑為主。房屋上層為平房,下層為掏山挖地而成的窯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麻扎村依山而建,主要是因為( )A.村落人口數量少 B.經濟發展水平低C.山地植被稀疏 D.建造用地短缺2.下層窯洞的主要作用是( )A.躲避風沙 B.儲存食物 C.夏季避暑 D.蓄水飲用3.麻扎村布局緊湊,這使得( )A.當地居民出行距離縮短 B.冬季房屋熱量損失減少C.夏季房屋采光面積增大 D.房屋院落活動空間變大【答案】1.D 2.C 3.B【解析】1.麻扎村四面環山,地勢起伏較大,適宜建造房屋的平地面積少,因此順應地勢、高低起伏、房屋緊靠,不僅能節省建材,還能減輕建造用地的壓力,D正確。從材料中“逐山谷綠洲而建,隨地形起伏高低錯落,為“爬山式”密集聚落”可知,麻扎村人口數量較多,若人口數量少,房屋可能主要在山麓,而不是“爬山式”,A錯誤。經濟發展水平與房屋建筑形式關系較小,建造房屋選址主要與自然要素有關,B錯誤。當地位于山谷綠洲地帶,植被覆蓋率較高,且植被狀況與房屋建造形式關系較小,C錯誤。故選D。2.新疆吐魯番夏季氣溫高,下層窯洞是掏山而建,夏季室內溫度較低,可以避暑,下層窯洞較為陰涼,不便儲存食物,儲存食物最好干燥,上層較好,B錯誤,C正確。該地房屋建造在山上,比較密集,下層窯洞蓄水也不方便,也沒有獨特的防風沙作用,AD錯誤。故選C。3.建筑物與外界環境接觸的表面積越大,房屋熱量傳遞到室外的就越多。麻扎村冬季寒冷,布局緊湊使房屋緊密連接,減少外露的面積,阻擋建筑內部熱量向外散發,從而減少了熱量的損失,使得村莊冬季氣溫不會太冷,B正確。麻扎村布局緊湊對當地居民出行距離影響不大,A錯誤。麻扎村隨地形起伏高低錯落,夏季房屋采光面積較小,房屋院落活動空間較小,CD錯誤。故選B。【點睛】傳統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各地民居也反映出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傳統民居的取材、布局、朝向、房屋結構等都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某地區歷史悠久、建筑獨特,為振興鄉村經濟,當地積極發展旅游業。圖示意該地區等高線地形圖(數值單位: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王村是游客的首選地,其海拔最接近( )A.876米 B.558米 C.323米 D.169米5.圖中甲、乙、丙、丁四地,適宜開發攀巖項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6.保護好歷史悠久村落的科學做法是( )A.按照原貌修復 B.整體搬遷重建 C.打造現代風格 D.原址拆除新建【答案】4.B 5.C 6.A【解析】4.據該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可知,王村的海拔介于400米與600米之間,那么選項中只有558米符合題意,B正確,ACD錯誤。故選B。5.陡崖的地形特征近似于垂直的山坡,適宜開發攀巖項目。據圖可知,甲地等高線凸向高處,位于山谷,A不符合題意;乙地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位,為鞍部,B不符合題意;丙地等高線重合,位于陡崖,適宜開發攀巖項目,C符合題意;丁地等高線凸向低處,位于山脊,D不符合題意。故選C。6.保護歷史悠久的村落既要保持原有風貌,又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按照原貌修復有利于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A正確;整體搬遷重建工程量大,不利于當地居民安居樂業,B錯誤;打造現代風格與歷史悠久村落形式迥異,不利于打造文化特色,C錯誤;原址拆除新建不利于原有村落的保護,D錯誤。故選A。【點睛】等高線密集,坡度大,等高線稀疏,坡度小。等高線的彎曲部分,數值向低處凸起,表示山脊,水向兩側流,彎曲向高處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為陡崖。認識大洲,應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入手,并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圖1為亞洲地形圖,圖2為北美洲地形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關于亞洲和北美洲自然地理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和北美洲都跨寒、溫、熱三帶B.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北美洲以平原、高原為主C.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復雜多樣,但亞洲氣候海洋性顯著D.亞洲和北美洲的河流大多落差小,流程長8.下列關于亞洲的“世界之最”,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B.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C.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D.西西伯利亞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9.特色民居往往反映了一個地區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亞洲地域廣闊,傳統民居深受自然環境影響,下列民居與其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特征描述相符的是( )A.北極冰屋——氣候嚴寒,冰雪廣布B.陜北窯洞——高溫多雨,黃土廣布C.東南亞高腳屋——溫和濕潤,稀樹高草D.內蒙古蒙古包——氣候濕熱,草原廣布【答案】7.A 8.B 9.A【解析】7.據圖可知,北回歸線、北極圈穿過亞洲和北美洲南北兩端,都跨寒、溫、熱三帶,A正確;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而南極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北美洲以山地平原為主,B錯誤;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復雜多樣,亞洲大陸面積廣大,氣候的大陸性顯著,C錯誤;亞洲和北美洲高原山地廣布,河流落差大,流程長,D錯誤。故選A。8.亞洲是跨緯度最廣的大洲,A錯誤;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最高高原,B正確;里海是世界最大咸水湖,C錯誤;亞馬孫平原是世界最大平原,D錯誤。故選B。9.北極地區由于氣候嚴寒,冰雪廣布,故當地人為了隔絕寒風,就地取材制造冰屋,A正確;陜北地區降水較少,黃土廣布,且黃土的直立性較好所以建造窯洞,B錯誤;東南亞建造高腳屋是因為該地區氣候高溫多雨,氣候潮濕、多森林分布,高腳屋可防潮、通風等,C錯誤;內蒙古地區氣候相對干燥,夏季高溫冬季寒冷,D錯誤。故選A。【點睛】亞洲的世界之最: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2、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3、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5、世界上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6、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7、世界上含鹽分最高的海——死海;8、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9、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里海;10、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撒馬爾罕位于歐亞大陸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這樣描繪撒馬爾罕:“異方寶貨,多聚此國。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馬……”。下圖為“撒馬爾罕古城遠景照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0.圖片中部規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當時的建造者信奉( )A.基督教 B.佛教C.伊斯蘭教 D.道教11.撒馬爾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特征對應正確的是( )A.平頂房屋——降水較少 B.竹木材質——森林廣布C.底層架空——炎熱潮濕 D.門窗寬大——光照不足【答案】10.C 11.A【解析】10.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建筑,圖片中部規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當時的建造者信奉伊斯蘭教。故選C。11.由題干可知,撒馬爾罕位于亞歐大陸中部,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稀少。由圖可知,撒馬爾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點為平頂房屋,符合其降水較少的自然環境特征,故A正確;竹木材質——森林廣布,為降水較多的山地,故B錯誤;底層架空——炎熱潮濕為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區,故C錯誤;熱帶氣候,房屋的窗戶比較大,有利于通風散熱、降低濕度,故D錯誤。故選A。【點睛】世界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很大,不同地區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如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與當地氣候嚴寒有關,可以抵擋極地寒風;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冬暖夏涼;東南亞地區的竹樓有利于防潮、通風、散熱等。二、解答題12.聚落的形成與環境密切相關,下圖是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A、B、C三處聚落都屬于 (城市或鄉村)聚落。三個聚落選址的共同點是 。(寫一點即可)(2)A、B、C三處最有可能發展為城市的是 處,理由是 。(3)C聚落附近森林資源豐富,如果在C處建一造紙廠,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是 (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答案】(1) 鄉村 沿河分布,水源充足;水運便利等(意思對即可)(2) B 地勢更平坦開闊;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意思對即可)(3) 不合理 C處位于河流上游,造紙廠會污染水資源(意思對即可)【分析】本題以某區域示意圖為背景,涉及聚落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和基礎知識應用能力。【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聚落可分為城市和鄉村兩類,圖中A、B、C三處聚落規模較小,依山傍水,以鄉村聚落為主。三個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區,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運便利。(2)B處地勢更平坦開闊;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所以最有可能發展為城市。(3)C處位于河流上游,造紙廠會污染水資源,故從保護環境角度其安排不合理。附:作業評價量表等級 一般 良好 優秀要求 對7~8題 對9~11題 全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4世界的聚落.pptx 第三章 第四節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