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案 教學目標一、結合漢至唐的選官制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趨勢及影響二、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漢至唐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及作用三、結合賦稅制度變革,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唐代兩稅法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 教學過程設計選官制度1、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行政部門設置“中正”一職,對當地人物的出身門第和德才進行評定,區別高下列為九等,成為受官依據。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注:寒門和世族都屬于地主階級2、隋唐·科舉制(1)特點:自由報考,通過考試差額錄取(2)發展歷程①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試②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考儒家經典、時務策、詩歌)③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④武則天創設武舉和殿試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3)影響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官吏來源和統治基礎②提高了官員素質和行政效率,標志著官僚體系的成熟③具有一定公平性,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形成④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中央行政/官制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開始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1)內容皇帝中書省(草擬) 門下省(審核) 尚書省(執行)政事堂(三省長官商議之所)吏部(官吏任免升降調動) 戶部(國家財政) 禮部(教育祭祀)兵部(軍事) 工部(營造工程) 刑部(司法)補充知識①三省長官共同行使相權②始創于隋朝③流程:中書省草擬→皇帝畫敕→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六部→二十四司④秦漢的九卿演變為九寺、五監,并受制于六部(2)特點①相互牽制,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②相權一分為三,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③是中國官制史上重大變革,此后歷代基本沿襲此制地方行政1、隋朝:隋文帝將東漢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隋煬帝又改為郡縣兩級2、唐朝:實行道州縣三級(1)道起初為監察機構,后逐漸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邊疆節度使集政經軍大權于一身,中后期威脅中央,導致形成藩鎮割據局面(2)羈縻制度:唐朝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特殊行政單位,與州同級,以夷制夷注:“羈”指用軍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經濟手段安撫賦稅制度1、魏晉南北朝·租調制(1)內容:與均田制配合,授田農民每戶每年納粟為租,納帛為調(2)特點:以定額田租代替定率田租;以戶稅代替人頭稅2、唐前期·租庸調制(1)內容:租指納粟,調指納絹布,庸指成年男子如不去服徭役,則可納絹布代役(2)評價:保證了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也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3、唐中后期·兩稅法(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均田制瓦解(2)特點:取消租庸調,征收戶稅和地稅;征收金錢為主;一年分夏秋兩季征收;戶不分主客,均以居住地編入戶籍(3)評價: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稅收對象,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依附注: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本質上稅收的依據由以人口為主變為以財產為主 板書設計一、選官制度: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門第)、隋唐的科舉制(考試成績)二、中央行政/官制:三省六部制三、地方行政:隋兩級、唐為道州縣三級、唐中后期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藩鎮割據四、賦稅制度:魏晉南北朝的租調制、唐前期的租庸調制、唐中后期的兩稅法 課后反思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3、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