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案 教學目標一、結合秦速亡背景,解釋西漢初“與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國并行制等概念二、歸納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其對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培養民族認同感,了解推恩令、獨尊儒術等概念。了解武帝時期對外戰爭、絲綢之路的開通,三、知道西漢、東漢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實四、結合史料,能夠概述“光武中興”、“黨銅之禍”“黃巾起義” 基本歷史概念。體會其蘊含的社會矛盾,概括兩漢崩潰的歷史原因與經驗教訓五、通過學習兩漢時期的文化成就,體會“特定時 期的文化是特定時期經濟、政治的產物”,在此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態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及意義,光武中興教學難點:漢武帝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及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兩漢政權的興亡西漢的建立:BC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注:西漢皇帝(僅作了解)漢高祖→漢惠帝→呂后專政→漢文帝→漢景帝(漢初·文景之治)漢武帝(鼎盛)→漢昭帝→漢宣帝(昭宣中興)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漢末)西漢的滅亡(1)漢武帝多年的對匈奴戰爭,使國庫日益空虛,晚年頒布《輪臺罪己詔》(2)昭宣中興(3)元、成、哀、平四代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政治腐敗,外戚專政,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權衰落,階級矛盾尖銳。外戚出身的王莽于公元9年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3、新朝的建立與滅亡(1)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權,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改革不切實際,反而加深了社會矛盾注:王莽推行王田制,封建土地國有,不許買賣(3)王莽末年出現嚴重災荒,爆發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4)23年,綠林軍在昆陽擊敗王莽主力,隨后攻入長安,新朝滅亡4、東漢的建立(1)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漢光武帝(2)此后用十二年平定地方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5、東漢的滅亡(1)東漢末年土地兼并嚴重,地方豪強地主壯大,階級矛盾尖銳(2)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宗教形式組織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注: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在各地發動起義意圖推翻東漢王朝(僅作了解)(3)起義被鎮壓,但地方長官擁兵自重,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4)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東漢正式滅亡二、兩漢的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1)漢初:漢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位高權重(2)漢武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①頻繁換相②中(內)外朝制A、外朝:三公九卿→執行權B、內朝:皇帝的親信近臣(尚書、侍中、大司馬)→皇權下的決策權(3)東漢前期·漢光武帝劉秀加強皇權(光武中興)①嚴格控制外戚干政②削弱三公權力,提高尚書臺地位(實質是中外朝制的延續)(4)中后期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敗黑暗注:東漢中后期,諸帝大多年幼繼位,并年壽不長。皇帝年幼不能親政,于是以太后為首的外戚集團掌控朝政。皇帝長大后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又因此掌握朝政(僅作了解)②“清議”與“黨錮之禍”注: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抨擊時政,稱“清議”。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蔑為“黨人”,遭到鎮壓,史稱“黨錮之禍”(僅作了解)2、地方行政(1)漢初:郡國并行制注:漢初郡國并行制的情況(僅作了解)①起初劉邦分封了7個異姓諸侯王,但因其擁兵自重,威脅中央,后被逐漸剪除②劉邦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③漢景帝聽從晁錯《削藩策》建議,打壓諸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諸侯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后被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勢力基本清除,中央集權加強(2)漢武帝(削弱地方,中央集權)①推恩令(眾建諸侯而少其力)②設十三州部刺史監察地方;設司隸校尉監察京師及重要地點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3)東漢前期·漢光武帝劉秀加強中央集權①兼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②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4)中后期①地方行政變為州(州牧)、郡、縣②豪強地主壯大,地方權力增大,也導致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3、選官制度(察舉制)(1)時間:漢武帝時期(2)內容:察舉制/鄉舉里選,選官標準為德行和才能(有德之人稱孝廉;有才之人稱賢良)(3)影響①打破了世官世卿局面,擴大了官吏來源,體現了一定的公平性②具有封閉性,以官舉士,操縱于上三、兩漢社會經濟1、農業(1)西漢初采用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2)西漢在關中地區出現了“井渠”(坎兒井)(3)東漢田莊經濟模式①特點:豪強地主控制;自己自足;宗族觀念濃厚;擁有私人武裝②影響:戰亂時期起到了保護生產作用;加速土地兼并;造成地方割據,不利于中央集權(4)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輕徭薄賦;釋放奴婢;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但遭到豪強地主強烈反對,被迫妥協)(5)東漢二牛抬杠變成一牛挽犁(加速牛耕普及和荒地開墾);出現翻水車(人力提水)(6)東漢王景治黃河2、工商業(1)漢武帝時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2)漢武帝時期推行均輸平準政策,平抑物價,國家插手商業(3)漢武帝打擊富商大賈,推行算緡告緡令,征財產稅,入市籍不得為官(4)漢武帝時期推行鹽鐵官營制度(漢昭帝時期“鹽鐵論”后,國家放松了對鹽鐵的控制)(5)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冶鐵)四、西漢思想文化1、思想上(漢代儒學)(1)背景①漢初吸取秦亡教訓,采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但漢武帝時已不適用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需要③董仲舒形成新儒學體系,適應大一統需要(2)思想主張(重點)①核心: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③發揮儒家仁政思想,強調三綱五常(3)特點:外儒內法(4)表現:設五經博士;中央設太學(國家培養人才的官立學校,東漢時期規模擴大)(5)著作:《春秋繁露》(6)影響①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有利于鞏固統治②有利于加強政府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但實質是一種文化專制2、文學史學(1)西漢司馬遷著《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2)西漢樂府詩:樂府為國家專管音樂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為樂府詩(3)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4)東漢民間五言詩流行(5)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成為漢字學的開山鼻祖(6)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司馬相如、楊雄)3、科學技術(1)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2)西漢《九章算術》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體系(3)西漢出現了植物纖維紙(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5)蔡倫改進造紙術(有利于文化傳播)五、西漢國防軍事1、漢初匈奴勢力強大,西漢主要采取和親政策2、漢武帝時期開始反擊匈奴。重用衛青、霍去病,經過三次戰爭,奪取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并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3、為配合匈奴作戰,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并開辟絲綢之路4、BC60年,漢宣帝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5、西漢也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的管理補充:西漢一系列國防舉措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板書設計一、兩漢政權的興亡:文景之治、漢武帝鼎盛、昭宣中興、王莽新政、光武中興二、兩漢的政治制度時期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漢初 漢承秦制、丞相位高權重 郡國并行制漢武帝 中/內外朝制 推恩令、設十三州部刺史監察地方東漢 削弱三公權力,提高尚書臺地位 州、郡、縣三級三、兩漢社會經濟:東漢田莊模式、漢武帝鹽鐵官營制度四、西漢思想文化:漢代儒學、《史記》、《漢書》、造紙術五、西漢國防軍事:漢匈戰爭、絲綢之路、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