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案 教學目標讓同學們理解戰國末期經濟的長足發展是秦朝能夠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即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三、通過地圖了解秦國具體的地理位置、秦國攻打六國的順序、秦國的疆域,加強學生的印象,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統的形勢。通過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圖、楚漢戰爭示意圖的解讀,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四、增強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感,理解國家興衰存亡的規律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秦統一原因、三公九卿、郡縣制、秦速亡原因教學難點:秦朝所構建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教學過程設計秦朝統一1、滅六國時間:BC230—BC221年2、滅六國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滅六國戰術:遠交近攻4、統一原因(1)商鞅變法后,國富兵強(2)采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3)人民厭戰,渴望統一;各地域經濟的發展需要(4)歷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5)地理位置優越(關中地區可攻退可守),物質基礎雄厚(坐擁關中、四川兩大經濟區)(6)秦始皇個人的雄才大略5、滅六國后的再擴張(1)BC215年,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2)BC214年,修靈渠,征服嶺南設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3)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夷(今云貴地區)6、秦統一的影響(1)結束了延續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了以后歷代疆域的基本框架,促進了民族融合(2)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王朝,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二、秦朝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條件(1)經濟條件: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加以保護(2)政治條件:地主階級維護統治的需要;秦滅六國,維護大一統的需要(3)思想條件: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2、專制主義(中央官制)皇權VS相權(1)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2)三公九卿制度①三公 (輔佐皇帝)A、丞相:政府首腦、百官之長B、太尉:兵權(虛官)C、御史大夫:副丞相、下達詔令、執掌群臣奏章、監察百官(政府與皇室的紐帶)②九卿(分掌具體事務)·僅作了解A、奉常:宗廟禮儀和教育事務 B、郎中令:主管宮廷警衛C、衛尉:主管宮門警衛 D、太仆:主管宮廷御馬E、廷尉:主管司法 G、典客:主管少數民族和外交事務H、宗正:主管皇室事務 I、治粟內史:主管政府財政(土地稅)J、少府:主管皇室財政(山海池澤之稅)③特點:相互配合、彼此牽制;皇帝任命、不得世襲;大權集皇帝于一身(3)朝議制度①含義:凡遇軍國大事,皇帝下議于群臣,丞相領銜,最終由皇帝裁決(僅作了解)②作用:可以集思廣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3、中央集權(地方行政)中央VS地方(1)郡縣制內容(產生于戰國,秦朝將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郡守(行政) 縣令(大)/長(小)郡 郡尉(軍事) 縣 縣尉(軍事) 道(少數民族地區)監御史(監察) 縣丞(監察)鄉亭(傳送文件與地區治安)里(2)郡縣制特點: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皇帝任免,不得世襲;定期調動;只有俸祿(3)郡縣制作用①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的重要環節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③奠定了歷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④有利于國家統一(4)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僅作了解)①相同點:都有利于鞏固統治,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不同點分封制 郡縣制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系,血緣為紐帶 在大一統條件下按地域劃分權力 設置官員、組建軍隊、征派賦稅爵位世襲、再分封 諸侯國有很大的獨立性 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只有俸祿、定期調任、各司其職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特點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4、其它鞏固統一的舉措(1)統一車軌、文字(小篆·筆劃圓潤富于圖案美)、貨幣(秦半兩)、法律(秦律)、度量衡(2)統一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收繳六國兵器(3)修秦直道,加強北部邊防(咸陽→九原郡)(4)修秦馳道(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國道)三、秦朝社會經濟1、農業(1)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2)重農抑商(禁止棄農從商,商人不得為官)(3)沉重的賦稅徭役制度2、工商業: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政府進行嚴格經濟管理,規定商品必須明碼標價四、秦朝文化舉措(焚書坑儒,以法治國)1、原因(1)秦為建立君主專制的需要,用思想的統一達到政治的統一(根本)(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經典批評時政(直接)2、內容(僅作了解)(1)焚書:除官定史書《秦記》和博士官管理的各國文獻、諸子百家學說、醫藥、占卜、農學書籍之外,將藏于民間的各國史書、儒家經典燒毀(2)坑儒:坑殺方士和違反禁令的儒生3、實質: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4、影響: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五、秦朝滅亡1、導火索:陳勝、吳廣農民起義(1)時間:BC209年(2)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3)過程①前期:陳勝自立為王(張楚),吳廣為將,但不久兵敗被殺②中期:發展為六國舊貴族的復國運動③后期:項羽、劉邦脫穎而出2、結果:BC207年,劉邦進咸陽,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3、秦亡原因(1)秦的苛政,失民心,導致階級矛盾尖銳(2)秦始皇駕崩后自身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①BC210年,秦始皇駕崩于沙丘②十八子胡亥在大臣趙高、李斯的協助下篡改詔書繼任皇帝,稱秦二世③胡亥逼長兄扶蘇和蒙氏兄弟自盡,又殺害其余所有兄弟姐妹④趙高忌憚李斯實力,將其腰斬⑤趙高為奪得最高權力,逼迫胡亥自盡,并立子嬰繼位⑥子嬰殺趙高,改稱秦王 板書設計一、秦朝政權的興亡:秦滅六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的苛政二、秦朝政治制度:三公九卿、皇帝制度、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三、秦朝社會經濟:重農抑商四、秦朝文化舉措:焚書坑儒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