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案

資源簡介

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
一、對比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能夠分別列出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描述田氏取齊、三家分晉的大致過程及其標志性意義
二、閱讀史料,能對列國爭霸的實質及華夏民族的融合進行歷史解釋,加深民族認同感與家國情懷
三、總結史料,描述春秋戰國經濟重大發展的主要表現及其對變法的推動作用,得出經濟基礎推動上層建筑變革的唯物史觀認識
四、羅列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背景、具體措施、歷史作用),簡單了解其他國家代表性變法,對這一時期“大變革”的時代特征有所把握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百家爭鳴中孔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設計
政治上
1、春秋(BC770—BC476年)·亂
(1)初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漸喪失(僅作了解)
①春秋小霸:鄭莊公(繻葛之戰,擊敗周桓王)
②楚國君主熊通稱王
中后期:春秋五霸(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①東方齊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尊王攘夷·僅作了解)
②北方晉國:晉文公(城濮之戰擊敗楚國,晉楚爭霸格局形成·僅作了解)
③西北秦國: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秦晉交好,稱霸西戎·僅作了解)
④南方楚國:楚莊王(重用孫叔敖,邲之戰擊敗晉國,問鼎中原)
⑤中原宋國:宋襄公(春秋大義,兵敗泓水之戰)
⑥長江下游吳國: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擊敗楚國)
⑦長江下游越國:越王勾踐(重用范蠡,臥薪嘗膽,攻滅吳國,稱雄東南)
(3)結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卿大夫權力上升)
①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卿大夫將晉國瓜分
②田氏代齊:齊國卿大夫田氏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
2、戰國(BC476—BC221年)·變
(1)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僅作了解
①魏國獨霸:魏文侯重用李悝率先變法,組建起強大的軍隊“魏武卒”
②齊秦爭強(合縱連橫)、楚國獨霸南方
③趙國崛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④秦趙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
⑤秦兼并六國,一統八荒
(2)各國變法運動
①國家: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②共同主張:獎勵耕戰、嚴刑峻法;建立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
③具體代表:商鞅變法
A、時間:第一次BC356年;第二次BC350年
B、人物:秦孝公、商鞅
C、內容
·經濟:廢井田,開阡陌(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稅收和兵役來源)
·政治:推行郡縣制;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打擊貴族);實行什伍連坐制;遷都咸陽
D、特點:持續時間最長、波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
E、意義:國富兵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3、春秋戰國的政治特點(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重點
(1)禮崩樂壞,諸侯混戰,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喪失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萌芽(郡縣制)
(3)傳統的貴族階級衰落,地主階級興起
(4)以法代禮
(5)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戰爭程度越來越慘烈,由分裂走向統一
(6)推動了民族融合和華夏觀念的形成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
1、農業
(1)鐵犁牛耕產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促生了小農經濟
(2)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國家土地所有制,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3)推行重農抑商(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政策)
(4)興修水利·農業發展命脈(秦國都江堰、鄭國渠;楚國芍陂)
2、工商業
(1)冶鐵業產生并發展(戰國時期煉鐵和淬火工藝提高)
(2)私營手工業得到發展;分工更加細密
(3)貨幣流通廣泛;出現了巨商(呂不韋、范蠡)和商業中心(臨淄、邯鄲)
3、補充知識
(1)小農經濟
①含義:以家庭為單位,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僅作了解)
②時間:產生于春期戰國→開始瓦解于鴉片戰爭→完全解體于三大改造
③產生根源:鐵犁牛耕技術的產生
④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分散性、封閉性、脆弱性
(2)初稅畝:春秋晚期魯國實行的按畝征稅的制度,是承認私有土地合法化的開始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百家爭鳴
1、出現原因
(1)政治上: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地主階級興起
(2)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3)文化上:禮賢下士,學術下移,私學興起;不同階級派別代表著書立說,百家爭鳴
2、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3、主要流派:儒、墨、道、法、陰陽
(1)儒家
①孔子思想
A、仁(核心):主張仁者愛人(盡心為人、推己及人·僅作了解)
B、禮:廣義指完善社會秩序;狹義指恢復周禮(等級)
C、政治上:主張統治者進行德治,克己復禮,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D、經濟上:主張重義輕利
E、教育上:開創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F、天命觀:敬鬼神而遠之,強調務實
補充:其言論被后世總結為《論語》,自身整理文化典籍:《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樂》(失軼),但其思想實質是維護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
②孟子思想
A、道德的四種規范:仁、義、禮、智
B、政治上:提倡仁政,主張民貴君輕(民本思想)
C、價值觀上:性善論;內省;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③荀子思想
A、政治上:治國應隆禮重法;君舟民水(民本思想)
B、價值觀:性惡論
C、哲學觀: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論)
注:荀子是戰國思想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僅作了解)
(2)道家
①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世界觀:道是萬物本源,追求天人合一(樸素唯物論)
·方法論:事物存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主張以柔克剛(樸素辯證法)
B、政治主張:小國寡民,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無事而取天下,出世的處世態度)
補充:其著作為《老子》/《道德經》,對中國哲學深遠影響,但代表著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
②莊子思想
A、天道:世界觀(道是最高準則,宣揚天道);方法論(齊物論·道無所不在沒有界限差別)
B、逍遙:崇尚自然無為,追求精神自由
補充:其著作《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水準(僅作了解)
③道家思想總體主張:遵循自然規律,追求精神自由,出世的處世態度
(3)法家·韓非子思想
①建立君主專制(適應了地主階級建立新政權的需要)
②厲行賞罰、獎勵耕戰、嚴刑峻法(適應了兼并戰爭的需要)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主張變革(適應了社會大變革的需要)
補充:法家思想為君主專制的建立和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4)墨家·墨子思想
①核心:兼相愛、交相利(兼愛)
②具體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③哲學觀
A、認識論:認識以客觀實踐為來源,價值判斷的標準是“三表法”(僅作了解)
B、邏輯學:類比推理,創造了“類”、“故”等邏輯術語(僅作了解)
C、明鬼(神人同一)與天志(既信天命又信個人努力)·僅作了解
④思想特點:組織嚴密;提倡刻苦簡樸、自我犧牲;注重科學技術;代表社會中下層利益
(5)陰陽家·鄒衍思想:五行概念、相生相克(五行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補充:具有古代樸素辯證唯物論思想,后被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所吸收(僅作了解)
4、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地主階級執政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2)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
注:春秋戰國是一個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更是一個社會轉型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
板書設計
政治變革:春秋爭霸戰爭、戰國兼并戰爭、商鞅變法、大變革大動蕩、社會轉型期
社會經濟:鐵犁牛耕、小農經濟、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興修水利
三、百家爭鳴:儒、墨、道、法、陰陽;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課后反思
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
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
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仙桃市| 枣强县| 方正县| 涟源市| 南岸区| 织金县| 房山区| 成安县| 定边县| 五大连池市| 富源县| 连城县| 布拖县| 敖汉旗| 资溪县| 洛川县| 观塘区| 林州市| 安庆市| 阿尔山市| 台前县| 隆尧县| 基隆市| 岳普湖县| 四子王旗| 巩义市| 缙云县| 木里| 阳原县| 清水河县| 苗栗县| 牡丹江市| 科技| 长岛县| 武平县| 泾阳县| 普兰县| 遵化市| 柏乡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