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案 教學目標一、運用唯物史觀,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各領域的新發展,體會這一時期經濟領域的不同以往的新變化二、通過史料分析,了解經濟重心南移是宋元時期的突出現象;認識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等領域產生的影響三、分析遼宋夏金元社會變化,提高對社會變化的解釋水平,增強對中華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信心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表現教學難點: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 教學過程設計一、農業(以宋朝為主)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現象普遍。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并較少受到契約關系外的人身束縛2、耕種技術: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已在南方普及(也有某地一年三熟)3、灌溉工具: 出現水轉翻車、戽斗二、手工業1、棉紡織業(1)宋元時期棉花種植推廣到全國(2)宋元時期形成麻、棉、絲三足鼎立局面(3)元朝黃道婆發明新式織布機2、礦冶業:北宋大量開采煤礦(取暖與冶煉)3、制瓷業(1)宋朝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2)元朝景德鎮燒制成青花瓷;出現釉里紅三、商業1、宋與遼夏金各政權經濟密切,官方在邊境設置榷場進行茶馬互市2、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外貿稅成為國庫重要財源(重要港口:明州、泉州、廣州)注:中國(瓷器、絲綢、茶葉) 海外(香料、珠寶)3、北宋益州出現最早紙幣交子;元朝在全國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4、宋代“市”徹底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曉市、夜市、廟會繁榮四、經濟重心南移完成1、表現(1)自唐中葉以來,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2)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上呈現南多北少格局(3)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徹底完成,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糧倉(4)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為將南方財賦北運,開京杭大運河,并開辟長途海運航線2、原因(1)北方長期戰亂,大量勞動力南遷并帶去了先進技術和工具(2)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更加快了南方的開發(3)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對外貿易條件也比北方優越3、影響:使南方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教育文化發達;促進了民族融合注:北宋時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導致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南宋時期,江浙一帶成為全國人才集中地五、宋朝社會1、人口快速增長(過億)(1)宋朝實際人口已經超過億,這在中國古代人口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2)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過百萬2、社會更加寬松自由(1)宋朝時門第觀念發生根本改變:科舉制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進入政壇,官居高位;婚姻擇偶也以當下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尚閥閱)·僅作了解(2)宋朝賤民階層顯著減少(人身不完全自由并受到歧視的群體):宋以前家內服役大都用世襲奴婢承擔,宋朝更多來自雇傭(僅作了解)(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有了較明顯的松動:政府對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加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政府限制也較少;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并較少受到契約關系外的人身束縛(僅作了解) 板書設計農業:土地兼并現象普遍、人身束縛較輕、一年兩熟手工業:麻棉絲三足鼎立、宋朝五大名窯、元朝青花瓷商業:茶馬互市、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紙幣交子、宋代市徹底突破時空限制四、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五、宋朝社會:人口快速增長(過億)、社會更加寬松自由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