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侵蝕作用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侵蝕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常見侵蝕地貌及其成因。 2.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教學重難點1.認知不同區域主要侵蝕形式存在差異性。2.結合材料分析瓦屋山(平頂山)頂部平坦四周陡峭的形成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程主要內容介紹 本課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1、侵蝕作用的表現形式。 2、常見的侵蝕地貌。 學生了解 了解本課主要內容,做到有針對性的學習。情境導入 展示圖片,問題導入;成都附近的瓦屋山你們去了嗎?那座亞洲最大的平頂山。這張桌子超級大,頂部平坦,四周陡峭,那它到底是誰的鬼斧神工呢? 學生欣賞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課程內容。侵蝕作用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講解: 概念。 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稱為侵蝕作用。侵蝕作用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二、侵蝕作用和風化作用的差異。 1、侵蝕作用的侵蝕力是來源于運動的物體,而在之前學習的風化作用中,比如水的參與,是不強調水是運動的。 2、侵蝕作用使侵蝕物離開原地,而風化形成的風化物卻是留在原地。 三、侵蝕作用主要形式。 根據侵蝕的作用主體可以分為流水侵蝕、風力侵蝕、冰川侵蝕、海浪侵蝕。 學生理解概念、掌握侵蝕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 掌握基礎知識,為接下來內容學習鋪墊。常見侵蝕地貌及其成因 拋出問題:以下四幅侵蝕地貌圖片,大家能判斷它們各是哪一種侵蝕地貌嗎? 流水侵蝕 【承轉】圖1桂林喀什特地貌--峰林屬于流水侵蝕地貌,準確來說是流水侵蝕中的溶蝕作用形成。 桂林喀什特地貌--峰林 講解: 水具有物理侵蝕和化學溶蝕作用兩種。物理侵蝕是運動中的水直接沖擊破壞巖石。溶蝕作用是指水與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發生化學反應,將易溶成分溶解,造成巖石的破壞。薄弱處(比如裂縫)總是最容易被侵蝕的。 峰林的形成過程:大家看降水與石灰巖一相遇,便化為萬千利刃,沿著裂縫不斷向下溶蝕,在巖石表面逐漸形成一系列槽和溝,進一步溶蝕巖石就逐漸形成了孤立錐狀形態,再進一步溶蝕就形成了這種像山卻又比山低的石林。 丹霞地貌 展示動圖,地貌幼年、青年、壯年三個時期(截圖3張): 講解:丹霞地貌是物理侵蝕和化學溶蝕共同作用形成,特別之處是此地貌巖石是紅色砂巖,而峰林是石灰巖。 風力侵蝕 【承轉】圖2敦煌雅丹是風力侵蝕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 展示動圖,地貌幼年、青年、壯年三個時期(截圖3張): 講解形成過程:地貌形成之初,地表是沒有溝壑的,只是存在些裂縫,風就沿著裂縫不斷侵蝕,裂縫逐漸變深變寬,使平坦的地面逐漸形成了現在這樣沿一定方向排列分布的土墩。 蘑菇狀地貌 圖片展示: 講解形成原因:蘑菇狀地貌是因為風所攜帶的碎屑物從地面往上顆粒逐漸變小,磨蝕能力也從地面往上逐漸減弱。所以離地面越近,侵蝕也就越厲害。 冰川侵蝕地貌 【承轉】圖3海螺溝U形谷屬于冰川侵蝕地貌。 U形谷 (1)動圖和圖片展示: ①冰川侵蝕和搬運動圖展示(截圖2張) ②冰川消融前后U形谷動圖展示(截圖2張) ③海螺溝U型谷圖片展示 (2)講解U形谷形成過程:冰川會順著地勢向下緩慢滑行,它其中攜帶著大量的石塊,對底部和兩側的巖石具有刨蝕作用。就刨出如同字母U這樣的一個谷。 (3)利用道具演示刨蝕。 冰斗、刃脊、角峰 (1)冰斗 形成過程動圖展示(截圖2張): 講解:冰斗是由于低洼處積雪反復凍融,凍住時體積膨脹把巖石往四周撐,融化時體積縮小,反復凍融造成巖石崩解,坑越變越大,最后形成一個像缺了口的碗一樣,稱為冰斗。 刃脊、角峰 形成過程動圖展示(截圖2張): 講解: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被削薄如刀刃,稱為刃脊;刃脊交匯的山峰稱為角峰。 海浪侵蝕地貌 【承轉】圖4潿洲島海蝕崖是屬于海浪侵蝕地貌。 講解:海浪對這種基巖海岸具有破壞作用,會使一些較為松軟的巖石迅速破壞,形成凹凸不平的海蝕崖,而較為堅硬的巖石暫時存留下來會形成海蝕柱。 學生直觀觀察侵蝕地貌特點與侵蝕地貌形成過程、感知區域差異、思考問題。 每一類侵蝕地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2-3類進行學習,理解侵蝕力作用的原理,感知區域環境與地貌之間的關系。 由于地質作用過程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且抽象,利用圖片和動圖將地質過程直觀化。 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 利用身邊的地貌和國內其他地區的地貌,使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練習 以下圖片各屬于什么地貌呢? 甘肅戈壁 法國象鼻山 新疆溫宿魔鬼城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撒哈拉沙漠巖壁 內蒙古冰斗 貴州落水洞 澳大利亞十二使徒巖 結合下列材料簡述瓦屋山(平頂山)頂部平坦開闊,四周陡峭的形態特征的形成原因。 材料:約2.6億年前,瓦屋山還是一片海洋,火山噴發出來的巖漿冷卻后覆蓋在了海底的石灰巖上方。后來,經過地殼多次抬升,海洋變陸地。陸地上部巖漿巖巖層硬,下部石灰巖軟。 學生應用新知識,思考答案。 通過練習,達到必備知識的掌握、關鍵能力訓練、核心素養提升。 通過作業層次區分,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3、通過不同作業形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4、通過學習家鄉與他鄉的地貌,國內與國外的地貌,拓寬學生視野,胸懷世界,培養家國情懷。 5、簡述瓦屋山形態特征成因一題,同時與課堂導入收尾相應,課堂完整性高。六、教學反思1、創設情景,增加興趣。身邊地理瓦屋山情景在課堂中首尾相應。 2、抽象過程,直觀展示。動圖和圖片結合,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過程。 3、引導思維,提升素養。通過不同區域的地貌案例探究,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 4、增加互動,鼓勵參與。問卷星互動,是課堂下學習的延續,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