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構造地貌的形成一、教學目標1、結合實例,認識常見地質構造與地貌之間的關系2、結合實例,認識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3、以山地對交通的影響為例,認識構造地貌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理解常見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難點: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判別方法,地形倒置的成因及斷層的形成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課本引言部分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一、地質構造與地貌圖2.13 /圖2.14 觀察問:(1)巖石類型?發生彎曲、錯位巖層的變形(彎曲)和變位(變位),稱為地質構造 (斷層 、褶皺)(一)褶皺巖層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受到擠壓力后,發生變形,產生波狀彎曲, 形態判斷判斷依據1、背斜:巖層向上拱起 中心→兩側,巖層由老→新2、向斜:巖層向下彎曲 中心→兩側,巖層由新→老(不可通過地表形態去直接判斷褶皺的類型)背斜:單一內力作用 成山 外力作用后 成谷向斜:單一內力作用 成谷 外力作用后 成山地形倒置: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易破碎,在外力的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不易被侵蝕,兩側巖石易被侵蝕,形成谷地應用(實踐意義)1、水、油、氣資源(1)三者位置關系天然氣最輕,水的密度大于石油背斜(地表之下):油、氣資源,巖層封閉向斜:水資源 向斜構造,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地下隧道:背斜原因:①向斜構造易于儲水②背斜巖層拱起,具有支撐力③背斜排水條件好,隧道干燥建采石場:背斜 → 背斜頂部受張力,易破碎(二)斷層1、概念:當巖層受到的壓力、張力超過所能承受的程度,巖層就會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既發生斷裂,也有位移,屬于斷層上升形成 地壘 :華、泰、廬、下沉形成 地塹 :渭河平原(地圖州-P285找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①地殼運動,巖層斷裂下陷,南、北兩側上升,形成渭河谷地②在外力(流水)堆積作用下形成思考:斷層處是否可以修水庫?不可以①地質不穩定②易滲水二、板塊運動與地貌(復習地質構造和地貌)1、地圖冊248(找到沙特、紅海、地中海三者的所在位置)對應地圖冊P1122、全球范圍,六大板塊 P112亞歐、美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極洲注意:(1)大洋洲無板塊(包含于印度洋板塊)(2)大西洋被三大板塊分開(亞歐、非、美)3、板塊交界處(火山、地震)碰撞擠壓:消亡邊界張裂拉伸:生長邊界板塊運動對宏觀地形的影響運動類型 相向(消亡) 相離(生長)巖層運動方向 發生碰撞或俯沖 地殼張裂對地形的影響(1)大陸與大陸:褶皺山系 裂谷、海洋、海嶺(2)大陸與大洋:俯沖世界:海溝大陸板塊邊緣形成海岸山脈/島弧eg:褶皺山系:阿爾卑斯山脈(亞歐、非洲)消亡邊界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日本 消亡邊界(菲律賓東北)海嶺(大洋中脊),地殼張裂(生長邊界)拉伸,巖漿出露,快速冷卻凝固(1)紅海(非、印度洋;生長邊界;S變大)(2)沙特(地熱能豐富/石油/太陽能)(3)地中海(亞歐、非;消亡邊界;S變小)海岸山脈(4)落基山脈(北美):(美洲、太平洋)科迪勒拉山系(5)安第斯山脈(南美):(美洲、南極洲)三、山地對交通的影響1.對比在山區、平原地區修路的差別(1)山地相對高度、坡度大;(2)成本高,難度較大(3)地質構造復雜,穩定性差。2、山區交通運輸方式優選公路(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其次鐵路3、山區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1)公路為主,鐵路為輔(2)線路分布:和緩的山麓(山坡與周圍平地相連的部分)、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迂回前進→地勢起伏大(“之”字形)(或“8”字形,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4、橋隧結合優:(1)減少自然災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2)減少占用土地資源(某些地區為了野生動物遷徙、生存:青藏高原)缺:技術要求高,成本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