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搭建框架(活動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本課是湖南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四課的內容,屬于“設計·應用”領域里的一課。架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品,如毛巾架、書架、瓜架、電線架等,其他還有古董架、畫架、建筑架、貨架等類型。本課搭建框架立足于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以搭架子為主題,巧妙地運用生活中常見小棍、橡皮泥等材料進行搭建框架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制作簡單的框架方法,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和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對美術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運用小棒、橡皮泥之類的材料,制作各種有創意的插接作品;在做做玩玩中學習淺顯的硬線材料構成的方法、技能。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制作簡單的幾何形體,感受立體形的體面轉折。 (2)以師生交流的形式,分析制作復雜立體形的搭建方法,欣賞立體形架子作品,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散思維,促進創新; (3)搭建立體形構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感受立體構架作品傳達的形式美。 (2)培養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生對多向度空間研究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制作立體插接作品的方法和步驟。 難點:創意與制作方法的合理運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創作能力。 教學用具 教具:牙簽、彩泥。 學具:小棒或牙簽、橡皮泥或彩泥、超輕粘土、墊板等。 教學方式 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有趣、形象地展示,使學生學得輕松自如。欣賞、討論、探究、合作等多種方法并用,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拿出一個球體,讓學生想辦法將它平穩的放在桌子上。(給圓形球體一個框架式底座) 2.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架子”圖片,學生欣賞并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線材搭建成的“框架”? 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由線材搭建成的“框架”。 3.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各種“架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對“框架”的文化有一定的認識。 教師小結:框架其實就是用竹木、鋼鐵等材料縱橫交叉構成的東西,用于放置器物或支撐物體等。框架的形式多樣,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如:臉盆架、衣服架、花盆架等,這節課就讓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簡單的材料搭建立體形,充分感受搭架子的樂趣。(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常見的“架子”為例引入本課內容,讓學生初步認識搭架子這種形式,并闡明主題——用牙簽、小棒、橡皮泥等材料以插接的方法搭建有創意的作品。 二、講授新課 1.教師依次介紹甘肅嘉峪關東湖上的氣象塔、北京奧運會場館鳥巢、比利時原子球博物館。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幾處建筑有什么共同特點?這類建筑給人什么感覺?這樣的建筑有什么好處? 學生討論回答。 3. 教師小結:這三處立體建筑都是由“搭架子”的形式來完成的,給人以時尚、現代、科幻、神秘的感覺,這類建筑的優點是節省占地面積,增加采光。 【設計意圖】圖片選擇了我們甘肅嘉峪關的氣象塔、我國奧運會場館鳥巢、比利時原子球博物館,這三處從地方到世界有名的以架子的形式構建的建筑。讓學生感受其外觀美的同時,也對設計師的奇妙構想表示認同,從而激發學生動手制作的興趣。 三、自主嘗試 1. 教師出示三角錐體的架子造型,要求學生嘗試搭建。請一位學生上臺來用泥球、牙簽組構三角錐體。 2. 教師出示立方體架子造型,比一比誰做得又快又好。 3. 教師展示學生作品,進行比較。 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有的作品很穩固,有的作品卻遙遙欲墜呢?有什么好辦法? 4. 教師小結:剛才在搭建三角形椎體時,同學們都很快的搭建起來了,而且沒有出現歪斜的現象,這是由于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搭建立方體時,為了避免歪斜現象,我們要注意兩個小細節,一是泥團的大小一定要恰當,二是與線材連接完畢后再稍微捏緊一點以免松垮。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嘗試三角錐體、立方體的制作,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地自學嘗試搭建簡單的立體型,使學生初步認識如何搭建立體形。 四、做法指導 1. 教師邊做邊講述方法:先要準備足夠多的小棒或牙簽,將橡皮泥或彩泥揉搓成等大的小泥球。拿幾根小棒與泥球相連接,制作一個平面形,如三角形、五角星、六邊形、梯形等。再在平面形的基礎上朝縱向或橫向添加,做成復雜的立體形。 2.課件出示制作方法: (1)準備統一的“點”和足夠的“線”。 (2)在墊板上組合平面形。 (3)在平面的基礎上朝縱向、橫向添加發展。 平面形——簡單的立體形——復雜的立體形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引導學生掌握立體形的插接方法。 3. 教師展示兩組學生作品,學生分析比較。 4. 教師小結:這兩組架子,一組利用了對稱的形式完成,形狀規則,結構嚴謹,另一組則是完全不對稱,形狀奇特,富有情趣。這兩組圖形都具有形式美感,同學們在創作時,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形式完成作品。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使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造型方法不同,呈現給我們的美感也不同,拓寬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 五、做做玩玩 作業要求:運用彩泥和小棍等材料,搭建出一種有趣的立體形。 學生可以自己搭建,也可以合作搭建,使用插接的方法制作一件立體模型或一個建筑造型,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作業。 【設計意圖】將學生分成小組,一來學生的材料就會大大的豐富起來,二來大家齊動手,能保證作業的完成,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集體精神。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使學生能熟練地運用工具并注意自身安全。 六、成果展示 教師與學生一起欣賞學生作品,并請學生從作品的構思、制作方法等方面進行評述。 教師小結,并和學生共同評出最佳作品,給予表揚。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晾干、定型后,當成禮物送給家人或朋友,以傳情達意。 七、拓展思路 欣賞利用一次性筷子、燒烤簽、冰棒棍、鐵絲等廢舊材料制作的作品圖片,引導學生嘗試用廢舊材料進行創作,變廢為寶,美化我們的生活。 【設計意圖】提倡學生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創作,提升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個人修養。 八、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很棒,你們用靈巧的雙手搭建出了這么多美觀、有趣的作品,相信大家經過不斷的嘗試,一定能發現更多、更巧妙的方法,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將來你們當中一定會有人成為出色的設計師,加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