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回顧上節課學習的《銀杯》,你還記得它屬于長調還是短調歌曲嗎?回顧短調的含義及特點:節奏整齊,旋律優美抒情,結構工整,多為敘事性歌曲。近代一些宴歌、婚禮歌等也屬于短調體裁。主要流行于內蒙古農業地區。復習:完整演唱歌曲《銀杯》《牧歌》授課教師: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的風土人情,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有歌舞娛樂、摔跤、射箭 、賽馬等比賽項目。聆聽《牧歌》,說說節奏和情緒有何特點?節奏自由,旋律悠長這是一首流傳于內蒙古昭烏達盟的典型的蒙族“長調”民歌長 調節奏自由,旋律舒展、遼闊,句尾悠長,一般由兩個樂句構成。主要流行于內蒙古牧區。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創作背景據筆者去內蒙古親自訪問專家學者考證,《牧歌》中的旋律源自流傳在內蒙古昭烏達盟的一首長調歌曲。原是一位哥哥為了紀念牧場上被野火活活燒死的妹妹而演唱的長調,曲調悲傷、沉重。因此該地區的人民認為它是悲歌而很少演唱。但因其有著舒緩、悠揚的旋律,后被一位音樂工作者將其重新整理、填詞改成了描述牧場廣闊、安寧美景的長調。20世紀40年代安波、許直在這首已被改過的長調牧歌基礎上做了一定的加工和整理,現教科書中呈現的即是此版本。《牧歌》受到越來越多的專業音樂家的喜愛,并陸續產生了一批以它為主題的聲樂和器樂作品,故其影響日益深遠。聆聽音樂,說說該歌曲共分為幾個樂句?兩個樂句聆聽音樂,說說該歌曲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一段體(單樂段)一段體又稱一部曲式,由一個樂段構成,一般只有一個音樂形象,一種音樂意境。學 唱 歌 曲跟隨老師學唱第一樂句跟隨老師學唱第二樂句跟隨音頻,完整演唱全曲仔細觀察并思考該歌曲旋律屬于什么調式?結束音為1,因此為五聲宮調式《牧歌》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草原放牧圖,把草原上美麗富饒的迷人景色展現在人們面前。長調特點調式:五聲調式旋律:婉轉悠長、起伏大節奏:寬廣、自由拓展:聆聽音樂,說說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無伴奏合唱什么是無伴奏合唱不使用樂器伴奏的人聲合唱稱為無伴奏合唱。瞿希賢(1919年~2008年)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國音協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顧問、 中國音協兒童音樂學會名譽會長。自幼愛好音樂。1944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文系,1948年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作曲系,畢業后曾任北平藝專音樂理論系講師。曾從師于弗蘭克爾(德籍教授)、譚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長期在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和中央樂團創作組工作。勤奮多產,題材寬文,風格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剛柔兼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藝術獨創性。代表作品:《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無伴奏合唱《牧歌》。1954年,瞿希賢以蒙古族民歌《牧歌》為主題旋律,運用和聲變奏手法將其改編為一首無伴奏合唱曲,并將原曲4/4拍改為2/4拍,定為降G調。海默為之填了新詞,著意于牧民對故鄉的眷念、對幸福生活的贊頌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就改編這首合唱,瞿希賢這樣說:“我在構思上偏重寫意,偏重在整體上寫大自然的美,寫人和大自然融合的和諧感”。瞿希賢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現已成為我國合唱作品中的精品。創作背景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感受歌曲不一樣的魅力感 謝 聆 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