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典型結構的欣賞(教案)一、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于結構的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這些知識是比較片面的、非技術性的,再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學生對古今中外許多經典建筑結構的建造歷史、建造技術、民族特色、生態文化的了解,應該能明白更多的知識。二、教材分析1.本節的主要內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節課程,要求學生從技術層面(功能、結構、材料)和文化層面(民族特色、歷史性、時代性及藝術性)對結構設計進行欣賞和評價,是一節集技術、人文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2.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通過對典型結構的鑒賞,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發現結構的美。(2)難點: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技術、審美準則,能正確地從技術、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3.課時安排1課時。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各種建筑結構,體驗結構設計的技術發展歷程,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典型結構,并能正確評價結構設計。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故宮的太和殿、客家圍屋、薩伏伊別墅、山西應縣木塔、圣彼得大教堂、麗江花巷,岳陽樓,神木壘,懸空寺,布達拉宮等典型結構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角度去賞析結構。同時學會欣賞各種結構的承力、取材、功能特點和各種結構的美,加強學生對結構設計的人文特性的理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取審美觀念、技術理解以及對結構重要性的認識,包括人文內涵、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和時代性的認識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學生學好技術知識,運用技術發展自己、發展國家、發展世界的信念。4.核心素養(1)技術意識:理解技術對于歷史、社會及環境的影響,具有對技術文化評價和選擇的能力,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2)工程思維:能對典型結構進行欣賞及分析,感知不同結構蘊藏的文化和技術,加深對結構基本特性的理解,發展工程思維。四、教學理念與方法本節主要讓學生從技術發展以及已學結構知識的角度欣賞、評價經典和有特色的結構設計(可以從功能、結構、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方面欣賞),并關注和發掘蘊藏在其中的文化背景、民族特點和時代特色。五、教學設計教學中除了展示典型結構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與評價外,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收集資料、實地舉例,在認真交流、欣賞、評價的過程中,學會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正確欣賞與評價典型結構。六、教學過程1.導入課課,問:建筑結構與地域文化有何關系?答:與建筑功能,當時的技術,生產力水平、民族特色,歷史背景,時代性有密切關系。2.欣賞典型結構播放故宮、客家圍屋、圣彼得大教堂、薩伏伊別墅、應縣木塔等的圖片。師生共同欣賞故宮:木框架、榫卯結構,特色,朱墻黃瓦或綠瓦為主。客家圍屋:圍成一個圓,融入環境、追求實用、整體對稱平衡,體現客家人高超建筑藝術和美感,特色強調家族和諧,完整和防御功能。圣彼得大教堂:石材,特色:宗教性,神的永恒。薩伏伊別墅:鋼筋混凝土,現代工業化的鋼結構骨架,特色:摒棄煩瑣,追求簡潔,強調現代材料和按功能自由分區的設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舉例:麗江花巷:木框架雕花牌樓岳陽樓:木框架飛檐式塔樓。神木壘:木框架門牌。懸空寺:木石結合框架式寺院。布達拉宮:石材框架式宏偉寺院。應縣木塔:木材框架,梁思成稱中國古代“帝國大廈”。教師小結,知識深化以上典型建筑的特色。(1)巧妙科學的木結構體系。(2)江南水鄉民居和庭院式的亭、臺、樓。閣等與環境融合。(3)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古代文化,藝術裝飾。(4)具有良好的排水和蓄水功能體系的屋頂、天井、下水道的精彩設計。(5)建筑材料的合理應用。(6)結構的強度,穩定性,連結工藝等特點。4、欣賞現代典型建筑圖片與講述相結合鳳凰國際傳媒中心:交叉狀曲面網狀鋼結構。廣州塔(電視塔)橢圓形漸變網格鏤空鋼結構框架。港珠澳大橋:橋-島-隧、獨具匠心。師小結:建筑之美依賴于技術,工程需求推動技術的進步。教學反思由于本節內容知識面廣,視頻圖片等準備有限,所以老師的講解不夠詳細全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多收集資料,圖文并茂,將課講得生動有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