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三框 法治社會【課標要求】列舉事例,闡述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教材分析】建設法治國家是系統性工程,既需要黨和國家的統籌和規劃,也需要公民和社會的參與推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第三框“法治社會”闡述了建設法治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系統闡釋了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和具體任務,與前兩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一起構成了“法治中國”體系。【教學目標】聯系身邊事例和社會生活現象,從法治意識、法律實施和實施效果三個方面,闡明法治社會的內涵。【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增強建設法治社會、促進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的信心與動力。2.科學精神:理解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任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3.法治意識:學法、信法、用法,培養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解決糾紛的意識,推動法治社會建設。4.公共參與:養成依法辦事的自覺,為建設法治社會貢獻力量。【教學重難點】法治社會的具體表現。【教學方法】講授法、情景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課時安排】1個課時【教學過程】一棵櫻桃樹引發的血案王、李兩家是左右鄰居,李某家的一棵櫻桃樹樹枝長到路上了,王某開三輪車過來過去不方便,他就跟鄰居李家說 ,“你把那樹砍一下,收拾一下。” 李某家不同意,還罵他,‘我家的樹關你啥事?“事發前一天晚上,王某用鋸子把櫻桃樹伸到路上的樹枝鋸掉。沒想到,李某的妻子“罵了王某良家一整夜”,“他一出門,人家就罵他,而且罵得難聽得很。”探究與分享1 :李某和王某的言行是否得當?請你運用法律知識加以評析。李某“我家的樹關你啥事?”分析:不符合《民法典》中關于相鄰關系的規定,鄰居栽種的櫻桃樹枝葉越界,對鄰居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作為相鄰人負有鄰里修剪的義務。——法律意識淡薄[新課講授]第一目 法治社會的內涵一、法治社會的內涵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1.從法治意識看,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這是法治社會的前提;2.從法律實施看,社會治理依法開展:——這是法治社會的保證;3.從實施效果看,公共生活和諧有序:——這是法治社會的目標。二、法治社會的具體表現探究與分享2 :其他村民和派出所的調解是否有效?給我們帶來哪些警示和思考?多位村民證實,約在案發當天上午,雙方鬧到了夜村鎮派出所,派出所做了調解。當時,李某的妻子想要“索賠2萬”,“后來派出所調解,說雙方都有錯,裁決的是讓王某賠1000元。”派出所調解糾紛過程中,有幾個人在舉證時“向著李某家說話”,引起王某不滿。“王某很氣憤,覺得那些人都是壞人,自己受到的欺負,只能自己去解決。”在兇殺案中,上述“拉偏架”的人也被殺害。在農村,發現確實有這種現象,許多農村人不是講原則而是講宗族、講親疏。分析:認可和接受法律,信仰和崇敬法律;把法律內化為行為準則等。1.從法治意識看: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信法)基本要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應遵守的基本規范。2.從法律實施看: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守法)具體要求: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3.從實施效果看: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用法)具體要求: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在法律軌道上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減少或避免矛盾激化和社會沖突,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知識拓展]處理矛盾、糾紛的幾種方式[知識小結]法治社會的具體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