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二課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第1框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復習目標】課標要求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2引述黨章規定,明確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核心 素養 1.政治認同:明確黨的性質、根本宗旨、根本立場、執政理念,堅信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科學精神:說明黨堅持人民立場、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原因和要求,明確黨在新時代的新目標、新任務。 3.公共參與: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點 1.黨的性質和宗旨;2.黨的執政理念。難點 如何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預復習案】1.知識體系構建(要求:呈現課本內容/注意布局合理)2.知識延伸釋疑(要求:認真閱讀/適當批注)把握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關系: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做好與人民相關的某種事時,往往要考慮以下幾個角度初心和使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性質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根本立場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理念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奮斗目標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的作用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3.新版教材變動(要求:認真學習/新舊融合)(1)P16最后一段正文最后部分修改為:……全體共產黨員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2)P18第二段修改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我的預復習疑惑【復習探究案】1.探究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毛澤東指出:“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傊?,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群眾生活中的“小事”,歷來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的“大事”?!笆濉逼陂g,在黨的領導下,制止餐飲浪費、實行垃圾分類、推進“廁所革命”、實現清潔取暖、呵護青少年的眼睛、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很多“小事”都發生了實實在在的大變化。一枝一葉總關情,最是“小事”顯擔當。結合材料,運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知識,說明堅持做好“小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怎樣的“大情懷”。2.探究任務: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br/>黨的十九大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怎樣才能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復習檢測案】1.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留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不忘初心”。一個人牢記初心就不會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迷失自己;一個政黨不忘初心,就能夠在風云變幻的時代里屹立潮頭。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和使命要()①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②執政為民,就是黨的全部工作必須以中國全體公民的利益與幸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走在時代前列④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要始終守好人民的心,是因為()①人民群眾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②守住民心才能在新征程上行穩致遠③人民群眾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最終目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曲靖市麒麟區益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堅持黨建引領,凝心聚力,圍繞中心服務工作,立足群眾實際需求,持續優化窗口服務,在精簡流程、減少跑動、優化服務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切實提高了工作的便捷度和群眾的滿意度,使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組織黨員、凝聚群眾的“連心橋”。該黨群服務中心做法()①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②表明黨的基層組織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③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④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中國共產黨要更好地堅持人民立場,必須融入思想里、落到行動上,努力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有機統一。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內化于心——加強思想教育,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②外化于行——提高行政效率,努力使黨的各項工作經得起人民的檢驗③固化于制——加強制度建設,使得黨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于為人民服務④堅持人民立場——將群眾訴求作為風向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到從毛澤東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再到習近平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人民”鐫刻在黨旗上。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①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②我將無我,不負人民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④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我的復習收獲參考答案【復習探究案】1.①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或中國共產黨是不忘初心、重信守諾的執政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言出必行。)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造福人民。(或從人民利益、人民福祉出發,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2.①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牢記執政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堅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②要堅持人民立場和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切實做到緊緊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③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復習檢測案】1.D。③④:中國共產黨心懷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中,帶領中華民族在驚濤中揚帆、荊棘中拓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取幸福,保持先進性,③④正確。①: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要堅守初心和使命原因所在,而不是如何堅守初心和使命,與設問不符,①排除。②:執政為民,就是黨的全部工作必須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②錯誤。2.A。①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要始終守好人民的心,是因為人民群眾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守住民心才能在新征程上行穩致遠,①②正確。③: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③錯誤。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奮斗目標,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④錯誤。故本題選A。3.D。③④:益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堅持黨建引領,凝心聚力,圍繞中心服務工作,立足群眾實際需求,持續優化窗口服務,切實提高了工作的便捷度和群眾的滿意度,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執政理念,未體現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①不符合題意。②:人民群眾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②錯誤。故本題選D。4.B。①:內化于心,就需要加強思想教育,牢記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①正確;②:提高行政效率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中國共產黨,②錯誤;③: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于為人民服務,③錯誤;④:堅持人民立場,必須將群眾訴求作為風向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④正確。故正確答案選B。5.C。①③:“根本力量”和“創造偉力”強調人民的作用,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①③不符合題意。②④:材料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因此,“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都體現了共產黨心懷人民群眾,以人民利益為重,為人民謀幸福和謀利益,②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