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土壤標本和野外觀察,熟悉主要土壤的基本特征;2、能夠分析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等地理要素對土壤形成的影響;3、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等因素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教學過程】新課導入:請學生觀察并用手指捻磨土壤(紅壤)標本,說出土壤類型及其基本特征,引出課題——南方丘陵區紅壤的形成。轉承:土壤是在巖石的基礎上發育而來的。裸露巖石 土壤1.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質①、利用巖石風化示意圖演示巖石被風化為成土母質的過程。結論: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②、思考1: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區緯度相差不大,同屬亞熱帶,氣候、植被等自然環境要素特征相似,四川盆地是紫色土,而南方丘陵地區發育的是紅壤,這是為什么?承接:成土母質在生物的作用下逐漸發育成土壤。1.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①、利用生物循環圖和思維導圖展示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結論:生物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因此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和最活躍的因素。②、思考2:比較中國東北地區草本和木本植物作用下土壤有機質垂直變化的差異。轉承:生物的風化作用主要受氣候的影響。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氣候①、利用四種典型氣候類型對風化作用、生物的影響,說明氣候分布對地帶性土壤形成的影響。結論:氣候分布規律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②、思考3: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長著綠色森林的荒漠”,試說明原因。1.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形地貌利用地形地貌(地勢和坡向)對氣候影響示意圖,說明地形地貌對土壤形成的影響。2、【合作探究】南方丘陵區紅壤的形成分別從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形地貌等角度,說明南方紅壤的形成過程。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形成小組成果并展示;組織小組互評,教師點評。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其他因素:時間、人類活動①時間: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②人類活動: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極為深刻。【課堂小結】地帶性土壤是自然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體現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