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之自然篇》微教案課程標準 1-2-6描述我國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利用圖文資料,說出黃土高原在中國的位置,并分析黃土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與水土流失的原因。過程與方法:能夠從地圖和相關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并以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合作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人文特色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識到人地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學情分析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黃土高原比較陌生,但是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對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積累,在教學上滲透學習方法,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黃土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特色,認識人地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教學重點:認識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教學難點: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等(一)位置范圍◆圖尋位置出示《黃土高原位置圖》、《中國四大地理分區(qū)圖》,了解黃土高原在中國的位置。 提問:黃土高原在哪兒?明確:黃土高原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qū),地勢第二階梯等。 ◇圖說范圍出示《黃土高原地形圖》、《黃河流域省級行政區(qū)劃圖》,說出黃土高原在中國的具體范圍。 思考:1、黃土高原東起_____,西到_____,北抵_____,南連____,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2、黃土高原地跨哪些省級行政區(qū)?(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提高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二)自然環(huán)境承轉:根據(jù)所學知識,結合書本 內容概括黃土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自主學習(提示:可以從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方面入手)◇自然環(huán)境之氣候出示《延安的氣溫降水圖》,說說黃土高原的氣候類型及降水的特點。明確:溫帶季風氣候,且降水集中在夏季。◇自然環(huán)境之地形、地貌出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地貌圖》,說明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概況。明確:高原地形,海拔多1000多米以上,地勢平緩,略有起伏;黃土土質疏松,便于開墾。提問: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下,孕育出的黃土高原地貌景觀有什么特點?明確:溝壑縱橫、支離破碎。承轉: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林草茂密、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很早就農業(yè)發(fā)達。然而現(xiàn)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卻成了其真實寫照,黃土高原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qū)域之一。【設計說明】通過圖文資料的展示讓課堂更有地理味,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讀懂地圖。(三)探究與展示補充資料:材料一:黃土結構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材料二:延安氣象有個“七上八下”的說法,就是說7月上半月和8月下半月,會出現(xiàn)明顯強降雨過程。材料三:長期以來,黃土高原地區(qū)過度放牧、開采礦產、亂砍濫伐等人類活動,使地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承轉: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及以上相關材料,探究:黃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原因:地形、降水、黃土特性、植被。社會因素:人口的過度增長、開墾、采礦、修路。危害: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不利于農業(yè)耕作,使作物產量下降;使河谷增多、擴大、加深,耕地面積減少;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的泥沙,黃河下游成了“地上河”。承轉: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嚴重,當?shù)厝艘苍诜e極地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治理。你也能提些建議嗎?出謀劃策:在緩坡處修建梯田,蓄水保田;采取植樹種草、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擋土壩、科學放牧……【設計說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基于前面所學知識及以上相關材料。在動筆和探討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認識黃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的原因,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地理現(xiàn)象是由特定的自然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產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