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教學理念與目標:歷史學科著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形成一定的歷史認識。因此,本課立足于“歷史解釋”素養,以史料為依據,通過相關史料的呈現,通過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認識明朝的“強”、“大”等特點,體會明朝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同時,本課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站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角度,對比中西方的差距,感知明朝加強君主專制造成中國社會落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核心素養1.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客觀分析明朝采取的集權措施,并通過相關史料分析明朝廢丞相,設內閣等產生的影響。(唯物史觀)2.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明朝政治經濟的發展與鄭和下西洋的關系,認識到鄭和下西洋產生的歷史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能夠結合歷史地圖概述明朝對邊疆的管理,認識到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時空觀念、家國情懷)三、課程標準1.通過學習明朝廢丞相、設內閣的史實,了解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和封建專制的發展。2.通過學習鄭和下西洋的史實,體會明朝前期包容開放的對外政策。3.通過學習戚繼光抗倭,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實,認識當時中國面臨的社會危機。4.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在邊疆采取的措施,認識鞏固統一的意義。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教學難點:全面分析明朝的統治措施,理解明朝加強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五、教學目的1. 了解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和封建專制的發展。2. 認識明朝前期包容開放的對外政策。3. 認識明朝面臨的社會危機。4. 認識明朝鞏固統一的意義。六、學情分析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從知識層面而言,經過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局限于歷史現象的學習,缺乏深度和廣度的分析,而高中歷史更需要理性的思維;從學生年齡心理特征而言,感性表象的知識更易于被接受,而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影響等方面的分析評價則稍有難度,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盡量去接近歷史真相。七、教學策略1、本課內容多,環節多,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教材的核心價值導向即明朝是中國在發展中走向衰落的時代,將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取舍,使學生體會古今貫通,中外對比的歷史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寬闊開放的國際視野。2、教學手段上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用POWERPOINT方式展示,使豐富的圖片、地圖和文字資料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八、教學設計思路 九、教學過程設計(一)教學主題本課的主題定義為“明朝:一個強大卻危機四伏的朝代”,通過明朝的建立與發展感受明朝的強大,認識明朝的專制帶來的影響。對比西方,感受明朝的危機四伏。(二)過程展示●導入新課(3分鐘)展示材料:中國到目前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追趕世界的機遇。第一次是明清時期,我們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紀末,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以改革和革命的失敗而錯失良機;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內亂和封閉,使中國離世界越來越遠……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在抓住第四次機遇。所以21世紀的100年,能否趕上世界?對中國來說,很重要。探究思考:中國在明清時期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趕世界的機會?(設計意圖:了解學者觀點,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導入新課。)●新課講授一:明朝之“強”(17分鐘)1.明朝建立:展示材料:朱元璋出身于濠州(今安徽鳳陽)的一個貧寒家庭,少年時父母等人死于瘟疫。為了求生,朱元璋曾出家做和尚,四處行乞,后來加入紅巾軍。因為機智勇敢,他很快成為將領,并嚴明軍紀,招攬人才,最終在各派反元勢力中脫穎而出。(設計意圖:結合課本第1段,引導學生認識朱元璋,引出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面對明朝遼闊的疆域,曾參與農民起義的朱元璋,該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呢?2、明朝的統治與發展(1)政治制度的變化①廢宰相,權分六部★展示材料:材料: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皇明祖訓首章》探究思考1:朱元璋為什么要廢除宰相制度?(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分析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明朝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目的,影響)探究思考2:通過結合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宰相制度的演變歷程,發展趨勢。(設計意圖:通過總結宰相制度的演變歷程,總結君主專制的發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②設內閣★展示材料:(設計意圖:通過明朝內閣地位上升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內閣的形成過程和政治地位演變趨勢。)★展示材料:張居正(1525-1582),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張居正改革”。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復名譽。觀點1:內閣首輔其實是變相重設的宰相。觀點2:張居正的權傾一時說明了內閣嚴重削弱了君主的權力。你是否同意這兩種觀點?為什么?請解釋說明。(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機構,內閣成員的權力來自皇帝,內閣無法定地位和權力;內閣是常設的秘書咨詢機構,是專制皇權強化的產物。(設計意圖:以明朝最為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經歷為例,引導學生探討內閣的性質,并對兩種觀點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內閣性質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史料實證意識。)探究思考3:內閣制與宰相制的比較宰相 內閣相同點 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不同點 地位 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 咨詢機構職權 參與決策 無決策權對皇權作用 制約皇權 君主專制強化產物,不能制約皇權(設計意圖:通過宰相與內閣的對比,加深學生對內閣的理解)③宦官專權★展示材料: 正常情況下,一切內外奏章由文書房登錄后交司禮監由掌印太監轉呈皇帝。皇帝閱后再逆行送內閣票擬。票擬之后,再返行文書房、司禮監,再經掌印太監之手呈皇帝審定。果系妥當,則令秉筆太監照內閣票擬批行,否則,再下內閣重擬。——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材料,讓學生理解無論是內閣權重還是司禮監權重,背后的實質,都是皇權專制)探究思考4: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的影響①廢宰相,設內閣,有利于加強皇權,鞏固統治;②對明朝以后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學習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到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是加強皇權的產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結果。)二:明朝之“大”(7分鐘)面對遼闊的疆域,明朝對邊疆地區采取了哪些統治政策和措施?請同學閱讀教材最后一個子目“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找出明朝與蒙古,西藏,東北的關系分別如何?1.內陸邊疆(1)明朝與蒙古: 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2)明朝與西藏:因俗而治。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人士進行管理。(3)明朝與東北:招撫東北。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使學生簡要了解明朝與北方蒙古的戰和關系以及對西藏地區的統治政策,對東北的招撫,體會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明清易代(1)滿洲崛起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2)明朝滅亡閱讀教材最后一目,思考明朝滅亡的原因?(原因:明朝內部,既有天災,又有人禍,政治腐朽導致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外部有強敵清朝的崛起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明亡的原因,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財力衰弱、農民起義。)三、明朝對外關系(7分鐘)1.鄭和下西洋★展示材料1:(設計意圖:通過地圖使學生了解鄭和七下西洋的概況,同時易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展示材料2:據《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貲:計算)。”探究思考5: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的遠洋航行后來沒有持續下去?影響是什么?(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分析理解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得到異域的奇珍異寶,是一種官方貿易,不是以經濟交易為目的,即“朝貢貿易”。引導學生總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積極,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比歐洲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局限性:給明朝帶來了較大的財政負擔。)★展示材料3: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大明律》(設計意圖:了解明朝初期民間實行海禁政策,從而引入下一個知識“戚繼光抗倭”。)2.戚繼光抗倭★展示材料:(設計意圖:運用戚繼光抗倭示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明朝倭寇侵犯東南沿海帶來的巨大破壞,從而體會戚繼光抗倭保護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之后,教師補充戚繼光抗倭沿海形勢緩和后,明朝實行了有限的民間開放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原因:倭寇騷擾;明朝前期實行“海禁”;表現: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對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破壞。結果:戚繼光率領戚家軍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式得到穩定,明朝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3.西方的侵擾★展示材料:(荷蘭海外殖民圖)(設計意圖:運用荷蘭海外殖民圖,教師補充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已經逐步聯系緊密,西方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探究活動6(學生分組討論):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到西歐殖民擴張,可以看出明朝時期中國和西方對外政策有何不同 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鐘)(設計意圖:從鄭和下西洋的官方貿易,到戚繼光抗倭后民間的有限對外貿易,再到西歐商船東來進行殖民貿易,引導學生理解明朝海禁和西方積極擴張的不同發展趨向,體會中國走向衰落的可悲命運。)學生小組討論成果分享:明朝時期中國奉行海禁或有限開放的政策,而西方則是積極的對外殖民擴張。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的經濟基礎不同,中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模式,對海外交易需求不大;而西方則發展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必然具有對外擴張發展的經濟要求。這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隱患。教師結語:在明朝,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也已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展。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歐洲走出了中世紀,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已成為世界大勢所趨。而在中國,由于傳統經濟結構和專制體制的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受到阻礙。統治者故步自封,進一步扼殺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探究思考7:中國在明清時期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趕世界的機會?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2分鐘)(設計意圖:首尾呼應,引導學生思考課前導入提出的問題“中國在明清時期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趕世界的機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史料獲取信息,知道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專制體制的束縛、統治者故步自封,一步步扼殺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明朝的滅亡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使學生體會以史為鑒,不斷變革的時代精神。)課后作業:(2分鐘)根據所學知識,你如何評價明朝的統治?搜集資料,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提示: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推薦閱讀】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2.樊樹志《晚明大變局》。(設計意圖:通過探究作業和推薦閱讀,激發學生對明朝歷史深入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多個角度解讀歷史的辯證思維和史料實證意識。)十.板書設計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入關一、對內統治與發展1.明朝建立2.政治制度的變化3.內陸邊疆4.明清易代二、對外關系1.鄭和下西洋2.戚繼光抗倭3.西方侵擾十一、課堂小結(2分鐘)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明朝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在鞏固統治的同時,也蘊含著危機。但總體上,我們要肯定明朝對后世的積極影響。費正清先生在《東亞文明史》中指出:“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會的穩定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肯定了明朝在維護社會穩定、版圖奠定方面的歷史作用。(設計意圖:在總結本課內容的同時,援引費正清先生對明朝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明朝在維護社會穩定、奠定國家版圖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十二、教學評價設計1.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本課(明朝政治變革、對外關系、邊疆統治)所學的掌握情況,并征求學生對本課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呈現等方面的建議。2.設計探究作業。在課堂教學最后,布置了探究作業:通過明朝和同時期英國的對比,多個角度解讀歷史,評價明朝的統治,撰寫成一篇歷史小論文。通過完成探究作業,既讓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又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中西對比)評價明朝,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十三、教學反思以“明朝:一個強大卻危機四伏的朝代”為主線,通過中西方的橫向比對,在描述明代的“強”和“大”時的教學前段,為后半段的“危”奠定基礎。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環節完整,以明代內部環境為重點的教學內容定位精準。在教學過程能恰當的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推進課堂教學,使課堂充滿了吸引力。但是本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多次設計了“比較分析”的能力,在沒有充足史料輔助的情況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進而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因此,課前預習尤為重要。另外,由于課堂知識含量較多,清代的建立這一知識點,在本課中簡單帶過,可延至下一課教學,形成一定的完整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