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陸的變遷》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的關系。二、教材分析“海陸的變遷”一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舉出實例說明海陸變遷,樹立起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念。(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產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3)知道板塊構造學說基本觀點,并運用其解釋有關地理現象成因。(4)閱讀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規律,說明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讀圖、閱讀、討論等,培養學生的讀圖、動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四、教學重點1、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2、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說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五、教學難點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成因。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海陸的變遷》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播放演示動畫,說說從視頻當中發現了什么?(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滄海桑田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嗎?說一說你的理解。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變遷。可見,海陸的變遷早在古代就已經被人們所覺察和認識。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星球上,不論是多姿多彩的陸地,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都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一些關于海陸變遷的知識。二、學習目標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重點)2.了解大陸漂移說的基本內容,培養對科學史及科學的興趣。3.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重點)4.能夠運用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釋相關的地理現象。(重點、難點)三、新課講授(一)“滄海桑田”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為滄海,這種變化的實例有許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很多。讓我們來分析海陸變遷的一些實例,并思考:陸地變成海洋?還是海洋變成了陸地?哪種原因導致了這種變遷?案例一: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也就是說滄海可以變成桑田。師:對,地殼運動使這里從滄海變成了桑田。案例二: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地形 生: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道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也就是說桑田可以變成滄海。師:對,海平面的上升使這里從桑田變成了滄海。案例三: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當地人通過圍海造田,使本國國土面積不斷擴大,這說明了什么 生:荷蘭人通過圍海造田把滄海變為桑田,這說明了人類的活動也能使海陸分布發生變化。這是人類改造大自然的結果,但這種變化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師:從這三個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海陸變遷的原因有三個:1.地殼的變動2.海平面的升降3.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大陸漂移說過渡:人們已經知道了海陸是變遷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上半頁在地理學史上有一場激烈的爭論,那是“地球活動論”和“地球固定論”之間的較量。地球活動論者認為:七大洲四大洋在運動。地球固定論者認為:大地很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師: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1頁閱讀材料《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觀察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如果我們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對此,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觀察2億年以來海陸變化的示意圖,來說一說大陸漂移的過程。2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周圍被海洋包圍著;后來大陸開始緩慢地漂移分離,6 500萬年前,這些大陸越漂越遠;后來就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運用大陸漂移說解釋地理現象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也就是說我們腳下的大地在運動,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斷變化的。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地質學家提出質疑:認為僅憑大陸輪廓的形狀能證明兩個大陸原來是一起的么?魏格納如果想要證實自己的觀點,應該找出更為科學有力的證據。為了證明大陸漂移說這個設想,他找到了哪些證據呢?大西洋兩岸的兩洲輪廓凹凸相吻合。兩個大陸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開的。大西洋兩岸兩大陸古地層的相似性,證明兩大陸可能曾連在一起。大西洋兩大陸兩岸動物的相似性—海牛、鴕鳥。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它們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從而證明兩塊大陸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開的。(四)板塊構造說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從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說,我們看到科學理論的建立不是一步到位的,回顧魏格納的研究歷程,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呢?一個假說的發現會經歷:發現問題——思考假設——證據論證的過程。小結本節課通過實例,我們發現很多地方都發生過海陸變遷,地球表層經過漫長的不斷運動變化,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面貌。影響海陸變遷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學習了海洋分布的理論,大陸漂移說的形成和發展,了解了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板塊構造學說。作業布置搜集板塊構造學說的資料板書設計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1、地殼的運動2、海平面的升降3、填海造陸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