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 9 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 9 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 9 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
【教科書內容分析】
本課是宋元時期的第一課,分四個子目及前后遞進的邏輯關系,先從宋初加強中央集權開始,由對強化集權措施的分析,重點強調由集權產生的弊端進入第二子目,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為解決上述問題導入即第三子目王安石變法, 通過對變法措施、結果、影響的分析導入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 。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該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探索,有積極的參與意識和較強的表現欲,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已學習相關知識,但是關于唐末五代以來的歷史弊病并沒有什么概念,對于應對的舉措和兩宋的民族關系更沒有深刻的認知。分析問題的能力較低,對材料解讀和判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引導,通過各種史料并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展現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狀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通過史料分析,認識宋代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解決了唐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也造成了龐大的管理體系的弊端,從而能辯證客觀地評價北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利用兩宋時期的形勢圖,通過時空定位,分析兩宋與遼、西夏、金的關系,認識民族之間的和與戰都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增強對華夏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3、通過展示給學生關于對王安石變法不同評價的史料,引導學生能夠從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運用史料,并利用這些史料對王安石變法進行探究。
4、通過展示范仲淹和岳飛的圖片史料,深入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狀況, 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重難點分析】
重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在本課具有基礎地位,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知識點比較密集,第三子目“王安石變法”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未曾涉及,均是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條件,充分運用現有的教學設備,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教學。全課設置十個問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本節課共分四個子目,在完成四個子目后組織學生討論。在唯物史觀統領下,借助不同類型的史料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宋朝的社會狀態及舉措,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課時安排】1 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導入
圖 1 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 圖 2 陳橋兵變
圖 3《雪夜訪譜圖》
地圖承載著特定時空下的歷史。藝術作品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敘述這三幅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圖表所承載的歷史去回顧前一單元內容,可以深刻理解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將弄權的背景,從而能夠理解北宋建立初的統治危機;深刻理解文學藝術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并進行歷史敘述的訓練。
導入學習任務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分析
學生活動:產生困惑并進行思考
材料 1 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貞觀政要》引唐太宗語
材料 2 傳統相權的衰落,宋代是一關鍵。據司馬光說:“淳化中……太宗患中書權太重,且事眾,宰相不能悉領理。向敏中時為諫官,上言請分中書吏房置審官院,刑房置審刑院。”
——司馬光《涑水記聞》
問題設計一: 為什么說“傳統相權的衰落,宋代是一關鍵”?
材料 1 唐太宗設宰相籌劃大事,以彌補君主的不足。其政治運行機制是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同時相權三分,有利于加強皇權。材料 2 宋代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而且還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權和司法權。所以說傳統相權的衰落,宋代是一關鍵。
材料 3 自天寶以來,方鎮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五代方鎮益強……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時方鎮缺守帥,稍命文臣權知。……又置轉運使、通判,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
——《太平治跡統類》 問題設計二:閱讀史料 3 和教材 50 頁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探究趙普
“勸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北宋時如何解決這一弊端的?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是什么
弊端是藩鎮割據之禍。針對這一弊端,北宋初置文臣做知州、設通判、轉運使管理地方行政、 監察和財政。反映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是從皇帝直接控制兵權人手,把地方軍政財權都收歸中央。
圖 4 《北宋文官出行圖》
問題設計三:觀察圖 4,途中官員儀仗、車架規模巨大,官階分明,這體現出北宋官僚制度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重文輕武,官員冗濫的特點
材料 4 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上下相制,盡收天下之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是以,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獻通考》
材料 5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敝,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子語類》
問題設計四:這兩則材料對宋處改革的評價有什么不同?你怎樣認識? 材料 4 認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戰禍平息;材料 5 認為它使地方兵
弱財困,終于導致靖康之役的潰敗;這兩個觀點都是片面的。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確實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據:但由此形成的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加重了中央財政負擔,地方兵弱財困,無力抵抗遼夏金的進攻。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會危機的重要因素。
設計意圖:設置情景,學生能夠在宋初時空背景下體會歷史人物面臨的重大問題,以史為鑒,對歷史現象進行理性分析,思考解決之道,并對“文獻史料” 有正確的認識,強化對歷史的理解,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導入學習任務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圖 5 遼、西夏、北宋形勢圖
問題設計五:閱讀教材 50 頁最后一段,并觀察這幅地圖,敘述遼、西夏、北宋三個政權之間的關系。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幽云十六州, 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統一后,兩度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
后來,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合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教師活動:引導分析學生活動:進行討論
材料 6 (按:以下為宋遼澶淵之盟盟約內容)(一)宋遼維持舊疆,約為兄弟之國,遼主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主為弟,并稱蕭太后為叔母;(二)宋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稱為“歲幣”;(三)雙方沿邊州縣各守邊界,兩邊人戶不得交侵……
——《簡明宋史》材料 7 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夏軍雖勝,得利不多,宋又實行經
濟封鎖,人民“飲無茶,衣帛貴”,弄得夏國民怨沸騰……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經過討價還價,元昊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每年以“歲賜”的名義,給夏銀帛茶二十萬五千。
——《簡明宋史》材料 8 在宋夏戰爭正緊張的時候,遼派使臣劉六符向宋施加壓力,再次
索取關南地(后周世宗從遼奪取)。宋派富弼使遼,答應每年給遼增加銀十萬兩, 絹十萬匹,才算了事。澶淵之盟時給遼的物品稱為“歲幣”,這次改為“納” 字……
——《簡明宋史》
問題設計六: 閱讀這三則材料,閱讀教材 51 頁的“思考點”發表自己的見解。
材料 6 盟約內容政治上平等,經濟上宋妥協退讓。當時雙方力量對比的均勢
是其維系的基礎。材料 7 與材料 6 比較,宋夏和約與宋遼盟約不同:政治上夏國妥協接受冊封,經濟上“歲幣”的名義不同。說明當時夏國力量弱于宋,且雙方都急于講和。 材料 8 與材料 6,兩次宋遼盟約不同,第二次宋進一步退讓,使雙方政治上出現不平等關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與當時形勢及雙方的力量對比變化有關,但主要是宋妥協。
有人認為北宋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這種觀點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遼和西夏軍事力量較強,而北宋“積弱”,因此“以錢財換和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面臨的困境。和議簽訂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經濟損失有限。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
設計意圖:深化對北宋時空觀的認識,重點是對北宋和遼、西夏的關系的認識,從中感受北宋的邊疆危機,為下一個教學任務打下伏筆。強化學生辯證的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歷史解釋。
導入學習任務三 王安石變法
問題設計七:閱讀教材 51 頁“歷史縱橫”依據材料,說明北宋實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目的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后果,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浩大,財政負擔沉重。
材料 9:
北宋初軍隊人數變化表
(
3
2.5
2
1.5
1
0.5
0
真宗
仁宗
英宗
太祖建國初 太宗至道 真宗天禧 仁宗慶歷 英宗治平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人數/萬)
北宋官員人數變化圖
(人數/萬)
—根據馬玉臣、楊高凡《“易進難逃”的兵制與北宋前期之冗兵》 —根據錢穆《國史大綱》整理
材料 10:1065 年英宗治平三年,朝廷的收入達到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十萬二,收支相抵,上虧 1500 多萬貫
——據《宋史.食貨志》
問題設計八:根據材料 9 和材料 10 并結合課本 51 頁“歷史縱橫”北宋的募兵政策,宋代遇到了什么樣的危機?
冗兵冗官冗費,積貧積弱,在與西夏和遼的戰爭中,均告失敗,最后只得以金錢換和平改革勢在必行。
教師活動:引導分析學生活動;觀察分析
范仲淹
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在位時,大臣范仲淹曾發起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使稱“慶歷新政”。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
學生齊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是歷代有識之士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范仲淹作為處于特殊歷史時期的杰出人物,其憂國憂民的思想自然成為后人研究的典范。范仲淹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提煉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內容,教師可以進行適當補充。
材料 11:宋太傅荊國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頃之陂,其氣節岳然若萬仞之壁,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設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其見廢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東西諸國行之而有效者也。嗚呼,皋夔伊周,遐哉邀乎, 其詳不可得聞,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 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
——梁啟超:《王安石傳》
問題設計九:閱讀材料 11 和教材 52 頁學思之窗,對王安石的評價一直存在很大差異,其原因何在?
不同的史料因作者個人立場、主觀視角、時代背景而具有的不同證史價值。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加大了大筆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沒影響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錯在執行過程中加重的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設計意圖:學生對呈現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度大的史料努力重現歷
史真實,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從而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嘗試從來源、性質和目的等多方面,說明導致這些不同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引導學生增強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4.導入學習任務四 南宋的偏安
圖 6 《北宋后期形勢圖》 圖 7 《金、南宋、西夏形勢圖》
觀察《北宋后期形勢圖》和《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發生歷史上的就“靖康之變”,南宋建立。
教師活動:引導分析學生活動:觀察分析
1127 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為南宋。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秉承崇文抑武國策,視岳飛等擁有兵權的武將為心腹之患,被南宋朝廷殺害。
圖 8 岳飛抗金和他的《滿江紅》
岳飛抗金,保護了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了金軍的鐵蹄蹂躪,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岳飛受到后世的尊敬。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才會受到人民尊敬。
南宋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 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 1141 年,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 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
材料 12:中國本土混亂,使沿邊一帶漢人大批流入安定的遼帝國國境…… 帶給契丹人工農業高級生產技術和更高級的國家管理技術。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紇,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帝國,全靠漢人的貢獻,所以遼帝國把漢人當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組織,完全為遷就中華人而設。
——柏楊《中國人史綱》材料 13:后金兀術到中國,掠得中國士大夫,教之立制,定分陛,昔金人
草居野處,今也城郭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于中國。
——《宋史.陳亮傳》
問題設計十:材料 12 漢人的遷入給契丹社會帶來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兩個民族采取的政策有什么相同之處?
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促進了契丹社會進步,壯大了契丹的實力,促進了民族融合。
兩個材料可以看出兩個民族采取的政策相同,都任用漢人,學習漢族政治、
經濟制度和文化。 上述政策的采取是有其必然性的,漢族文化比少數民族文化進步;各民族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為鞏固統治,少數民族統治者實行漢化政策。中華民族共同創造著輝煌燦爛的歷史。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重溫岳飛抗金的故事,閱讀史料進行分析,感受兩宋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把握中華民族多遠一體的發展趨勢。
5.導入學習任務五 學生眼里的北宋改革
學生活動:闡述自己對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認識,互相交流教師活動:對學生的認識進行互動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對 “慶歷新政”和 “王安石變法”的討論、反思,真正掌握和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并加以運用,并通過歷史人物的評價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評價設計】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按水平層次劃分進行評價。
水平 1:能夠通過閱讀歷史地圖明確兩宋時期政權并立的局面;知道重要的古今地名,如汴京(今河南開封),興慶(今寧夏銀川)燕京(今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在解答問題時,能夠依據史料嘗試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并同其它歷史知識建立聯系,能夠辨別教學中對兩宋政治軍事的解釋。比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能夠將這些歷史解釋與自己的課前認識相比較,對兩宋的措施加以分析,能夠表現出對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措施有一基本認識。
水平 2:將遼夏金與宋民族關系定位在特殊的時空框架下,能夠理解空間對兩宋民族政策產生的影響,能夠認識示意圖和文獻資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嘗試運用材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比如能分析出契丹、女真、黨項對兩宋造成的威脅,過古代北方民族政權的發展,給合契丹、女真民族活動區域的自然條件,運用學科術語分析南方政權軍事屢次敗北的原因。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認識少數民族社會的變化,并能夠在敘述中將史實陳述與解釋結合起來,能夠通過本課學習,增強對民族交融的認同感,正確對待古代民族交流。
水平 3:能夠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序及其。能夠把握相關史實的時間、空間聯系系,并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較長時段的史實加以描述和概括。比如,經過唐后期藩鎮割據和五代戰亂,至宋代實行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政策,中央集權的強化,出現中國政治中心開始東移的趨勢。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的長處,對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能夠分辨材料中對王安石變法的不同歷史解釋;嘗試多方面說明導致這些不同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比如北宋加
強中央集權的特點,這與五代十國割據混戰、武將專權密切相關,正確理解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統一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水平 4:
在對兩宋的改革的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材料做出自己對所探究問題的論述,能夠辨識歷史文本作者的原意,并能將這些理解自己的歷史敘述中表現出來,比如王安石變法,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闡述以往的觀點或提出新的解釋,從范仲淹和王安石身上感受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以及歷史上有識之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國家強盛、民族振興而努力的志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歷史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現實社會問題,能夠在對歷史的敘述中體現出正確的歷史觀。
【板書設計】
第 9 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背景 地方:派文官任知州 2、措施 中央:樞密院、三司、 參知政事軍事:守內虛外 3、評價 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1、邊防的壓力 原因 表現:宋遼、宋夏的關系 2、財政危機 原因 影響:冗官、冗兵 冗費 三、王安石變法 1、慶歷新政 背景 2、王安石變法 目的 富國之法措施: 強兵之法 取士之法 評價 失敗原因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戰:岳飛抗金 2、南宋與金的戰與和 和:紹興和議 3、宋金對峙
【教學反思】
1.講課時間安排前松后緊,第五個討論環節留給學生的時間沒能讓學生充分討論。可以嘗試著重新整合一下教材,把兩宋的民族關系一起進行探究。
2、學生課堂反應比較活躍,但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有待加強和訓練,老師要善于引導和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天水市| 佛学| 石狮市| 博乐市| 武义县| 沾化县| 盐城市| 太保市| 资溪县| 忻州市| 千阳县| 嵊泗县| 潢川县| 股票| 三门县| 浪卡子县| 平遥县| 阜阳市| 丹阳市| 五大连池市| 法库县| 射阳县| 临江市| 迁西县| 永昌县| 商水县| 安福县| 浑源县| 漾濞| 江北区| 吉木萨尔县| 贺州市| 鹤峰县| 沾益县| 西吉县| 延庆县| 彰化市| 南江县| 新余市|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