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 日本【學習目標】1.讀圖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范圍。2.閱讀相關地圖,分析日本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的地形、氣候、河流特征。3.結合圖文材料,分析日本工業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教學重難點】重點:日本自然地理環境特征。難點:日本工業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展示《多啦A夢》、《名偵探柯南》、《奧特曼》劇照,請同學們猜測看到這些圖片會想到哪個國家?由此導入我們的鄰國日本。新課講授:一、范圍1.閱讀課本P14,找出日本的范圍。(日本由北海道島、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是名副其實的島國。)2.讀日本輪廓圖,說出日本海岸線特點。(綿長、曲折)3.海岸線曲折有什么好處?(曲折的海岸線有利于優良港灣的形成)拓展:日本漁業資源豐富。二、地理位置1.讀圖描述日本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西臨日本海,東臨太平洋,西南臨東海)2.讀圖描述日本的緯度位置。(日本的溫度范圍約為24°N ~ 46°N,位于北溫帶)3.讀圖描述日本的板塊位置。(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4.完成課本P16活動題:讀圖說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減災措施。①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板塊碰撞擠壓,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②面對火山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1.房屋設計有嚴格的抗震標準,采用質地較輕的建筑材料;2.開展全防震教育,公司、學校、居民定期開展避難演習;3.使用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在地震來 10秒發出警報;4.配備防震應急箱,各大公司員工辦公桌下面都配備應急箱,居民家中都準備好災害發生時使用的物品等。)③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什么?(1.建立自然災害預警機制;2.加強防震教育,提升民眾的自救能力;3.提高建筑的抗震標準等。 )三、自然環境1.結合資料描述日本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分布格局:中部多山地丘陵,沿海平原狹??;地勢:中部高、四周低)2.讀圖說出日本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征、氣候共同特點。(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共同特點1:季風氣候顯著)3.讀上海、東京氣候統計圖,比較東京和上海的降水差異。(東京降水總量比上海大;東京雨季比上海長)補充: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臺風。共同特點2:海洋性氣候強。4.結合日本地形、氣候特征,描述日本河流特征。四、與世界聯系密切的工業問題導入:你在生活中都見過哪些日本的產品?1.在課本P18圖中圈出日本的主要工業城市、工業區。(主要形成了瀨戶內、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工業區。)2.描述日本工業區的分布特點。(工業區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3.結合材料分析日本工業區多分布在沿海地區的優勢。(1.分布區多優良港灣,海運便利,運輸成本低;2.國內資源短缺,沿海分布有利于進口資源;3.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分布有利于產品出口)4.完成課本P18活動題。5.小組合作,分析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有利條件:1.沿海多優良港口,海陸交通便利;便于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拓展國際市場;2.沿海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力資源豐富,素質高;3.科技發達。不利條件:1.礦產資源貧乏;2.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強;3.平原面積狹?。?.火山、地震多。)五、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展示日本飲食、建筑、服飾圖,感受東西方兼容的日本文化及中日文化的交融。課堂練習:見作業設計。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以日本為案例,學習認識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分析日本工業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了解東西方兼容的日本文化。作業布置:完成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本節課是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中的第一個案例,學習自然環境特征的方法學生基本都已熟悉,應重點關注的是日本與世界聯系密切的工業,結合材料進行分析日本的工業分布特征、影響因素,在東西方兼容的日本環節可以補充拓展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及日本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