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學習目標】1.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與當地人類活動及自然現象的關系。2.運用圖文資料,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及影響。3.運用圖文資料,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面臨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教學重難點】重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氣候特征及其影響。難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及影響。【教學方法】啟發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讀圖分析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首先以排比句和圖片的形式導入,教師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景觀圖和解說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創設研學旅行的情境,帶領學生一起開始本節課的學習——一起走進黑非洲!新課講授:Part 1 體育天賦高第一站:肯尼亞展示現象: 短跑牙買加,長跑肯尼亞。眾多周知,肯尼亞人長期稱霸中長跑項目。據國際田聯網統計,目前為止馬拉松比賽全世界TOP13中12人為肯尼亞人,1人為埃塞俄比亞人。這也太能跑了吧!任務一:思考為什么肯尼亞人膚色較黑?學生回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及肯尼亞人膚色較黑的原因。任務二:同桌交流為什么肯尼亞人擅長長跑,體育天賦高?活動:學生搶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以及肯尼亞人擅長長跑、體育天賦高的原因。拓展視野:黑人文化(文明遺址、鼓、舞)。Part 2 動物大遷徙第二站:坦桑尼亞展示現象: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解說詞。任務一:觀看視頻感受3000公里的悲壯。任務二:想一想參與遷徙的動物有哪些?學生回答:非洲象、長頸鹿、角馬、犀牛。都屬于食草動物。任務三:思考這些食草動物遷徙的線路有什么規律?小試牛刀:讀圖說出非洲的氣候特征。頭腦風暴:學生各抒己見,回答動物大遷徙的遷徙規律,在赤道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定期遷徙。任務四:小組合作探究為什么這些食草動物要進行大遷徙?活動: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總結出遷徙原因,6月開始為坦桑尼亞的旱季、肯尼亞的雨季,動物開始向北遷徙;11月開始為肯尼亞的旱季、坦桑尼亞的雨季,動物開始向南遷徙。“逐水而遷”。評價檢測:①分析茅草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②分析肺魚是如何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③分析猴面包樹是如何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Part 3 貧窮or富有第三站:加納展示現象:這里遍地黃金,但很少人穿金戴銀。任務一: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富裕”的原因。活動:學生運用相關的圖文資料,回答礦產資源豐富、生物資源豐富。任務二: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貧窮”的原因。運用相關圖文資料,學生回答:①歷史上長期受殖民主義者占領和掠奪;②出口單一初級農礦產品(價格低廉)。任務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如何擺脫困境?①因地制宜,發展民族工業。例如:尼日利亞某煉油廠。②發展多樣化的經濟。例如:肯尼亞花卉種植。Part 4 天災or人禍第四站:烏干達展示現象:“靠天吃飯”——烏干達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業資源比較豐富,但卻是世界上最貧困落后的國家之一。提出問題:烏干達明明是“非洲明珠”,卻為什么會如此貧窮又落后?請分析原因。任務一:讀圖說出烏干達的人口問題。——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任務二:觀察圖中的耕作方式,說出烏干達在農業中存在的問題。——農牧業生產和加工技術落后,缺乏現代化機械設備→糧食產量較小為什么說烏干達”靠天吃飯“?——旱災的威脅→糧食不安全任務三:讀圖說出烏干達的環境問題。活動:學生回答毀壞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小結:人口、糧食與環境——惡性循環。任務四:如何協調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升華:中非合作。課堂小結:本節課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內容為體育天賦高,以肯尼亞為例,主要學習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和地形特點。第二部分為動物大遷徙,以坦桑尼亞的熱帶草原氣候為例,主要學習了當地的氣候特征及影響。第三部分為貧窮or富有,以加納為例,主要探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及影響。第四部分為天災or人禍,以烏干達為例,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面臨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作業布置:完成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課后反思】本節課結構清晰,將非洲的四個突出印象與研學旅行的情境結合起來,一境到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究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和情境鏈的設計,本節課沒有涉及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水系特征,需要教師單獨引導學生學習。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