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東南亞【學習目標】1.在世界地圖中找到東南亞。在東南亞地圖上描述其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的特點。評價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2.在亞洲氣候圖上說出東南亞的兩種氣候類型和分布。判讀氣候統計圖,準確描述氣候的特征。3.讀圖說出東南亞主要農作物的分布,結合習性舉例分析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4.讀圖說明東南亞中南半島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5.舉例說出東南亞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教學重難點】重點:1.評價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2.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難點:1.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2.河流對河流分布的影響。【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講授法、小組談論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圖片:東南亞的旅游資源)猜猜圖片都是哪個國家的什么景點?他們都位于亞洲的哪個分區?東南亞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今天我們一起去旅行。新課講授: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一)在世界地圖上,以亞歐大陸、太平洋、印度洋為參照物,描述東南亞的位置。亞歐大陸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二)在東南亞地圖上,指出東南亞的范圍和主要國家。1.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2.主要國家讀圖,找出東南亞的主要國家,并指出內陸國。老撾。讀圖,找出與中國陸地相鄰國家:越南、老撾、緬甸。(三)在東南亞地圖上,描述東南亞的位置。1.描述東南亞的緯度位置。①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間。②大部分位于熱帶。2.描述東南亞的海陸位置,說明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處在聯系亞洲和大洋洲、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3.描述東南亞的板塊位置。東南亞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經常發生火山地震。知識拓展:海嘯女孩。過渡:食在東南亞(圖片)。為什么東南亞的人愛吃米飯?因為當地廣種水稻。我們一起探究東南亞自然環境與農業之間的關系。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一)氣候與農業1.閱讀亞洲氣候分布圖,找出東南亞的兩種氣候類型和分布地區。2.判讀氣候統計圖,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準確描述氣候的特征。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征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大部、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分旱季和雨季。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群島大部、馬來半島南部 全年高溫多雨。3.結合作物習性、氣候特征,簡要分析氣候與當地水稻種植之間的關系。水稻生長喜高溫多雨,東南亞全年高溫、降水豐沛,因此東南亞氣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長。位置 氣候 農業牛刀小試:普羅旺斯是世界聞名的薰衣草故鄉、旅游勝地,同時它還是法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濃濃地中海風格的葡萄酒莊園與紫色花海翻騰的薰衣草共同構成了一道傳統而精彩的普羅旺斯風景線。薰衣草屬長日照植物,在收獲季節能耐高溫,喜干燥、需水不多,年降雨量在600-800mm比較合適。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當地氣候對薰衣草種植的有利影響。薰衣草喜光,耐高溫,喜干燥,當地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有利于薰衣草的種植。薰衣草喜光,耐高溫,喜干燥,當地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有利于薰衣草的種植。(二)地形、河流與農業1.讀圖,描述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地形類型:以平原山地、為主。分布格局: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地勢特征:北高南低。2.讀圖,找出東南亞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并描述河流水系特征。說出判斷河流流向的依據。東南亞河流發源于北部山地,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判斷依據:地勢北高南低。3.結合地形特點和河流的特點,分析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對水稻種植的有利影響。河流眾多,灌溉水源充足 ,利于水稻生長。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水稻的種植。4. 閱讀圖文資料,找出東南亞種植水稻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1)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2)悠久的歷史5.舉例說出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名稱和主要分布國家。泰國——天然橡膠 菲律賓——蕉麻 馬來西亞——油棕 印度尼西亞——椰子生活鏈接:熱帶經濟作物圖片及用途。知識拓展: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三、城市1.讀圖,找出河內、金邊、萬象、曼谷、仰光等城市,說出它們附近的大河名稱及所在國家。2. 歸納中南半島城市分布的特點。人口、城市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3.說出東南亞地區河流對沿岸城市發展的利弊影響。有利影響:(1)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2)能為城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3)能夠利用河流提供方便的水運。(4)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還能夠利用廉價清潔豐富的水能資源。不利影響:豐水季節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對人民生活造成威脅。城市工業廢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隨意排放,會導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態環境惡化。(3)過量取水會破壞流域內水的自然循環和更新。知識拓展:圖文展示東南亞民居、居民、服飾、出行規則等。討論:東南亞成為中國人出境游目的地的優勢條件。(1)距離:東南亞與我國山水相連——距離近,交通方便。(2)景觀:我國主要在溫帶地區,而東南亞的熱帶風光旖旎——熱帶景觀,海島風光。(3)語言文化:華人和華僑在東南亞各國人口中占較大比重——語言相通,習俗相通。(4)其他:歷史古跡眾多,宗教文化豐富多彩等。課堂練習:見課件。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我們分析了地理各要素對農業的影響,尤其是位置、氣候和農業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還總結了影響某區域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通過讀圖,我們總結了東南亞中南半島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影響,還歸納了描述某區域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方法及影響城市分布的各種因素。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我們領略了東南亞迷人的自然風光。區域地理的學習,重方法總結,重知識的遷移,要學會舉一反三。作業布置:完成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課后反思】依據課標的要求,七年級下期我們主要從大洲、地區、國家三個尺度來學習世界區域地理。《東南亞》是世界區域地理中的第一個地區,所以一方面我帶領學生認識東南亞典型的地理征象,如:十字路口的位置;一方面又側重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如:位置、氣候、農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地形、河流與城市分布之間的關系等。同時,還總結認識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東南亞》這節課,我依據課標分解并敘寫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詳實具體,可操作性強,換個老師依然能夠上課。依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環節來達成學習目標。總之,嚴格按照教學評一致性來設計,一個目標對應一個活動,對應一個評價,環環相扣。通過牛刀小試,換個區域來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學會,用評價驅動教學,非常及時。同時,不忘記課外知識的擴展,豐富學生的視野。我也有兩個困惑:一是東南亞的旅游資源怎么處理,放在前面還是后面合適。二是東南亞廣種水稻的原因,是只講氣候的影響,還是要加上地形、河流的影響。我分別做了嘗試。通常,旅游資源按照課本的順序放在第二課時來講,但是占用時間。經過思考和組內老師之間的思想碰撞,我嘗試將旅游資源放在開篇導入,并用一起去旅行的方式,慢慢認識東南亞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并探究他們之間的關系。通常,我們分析位置、氣候、農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多采用探究的方法。分析東南亞廣種水稻的氣候條件,這是為了落實課標。除此之外,地形、河流、勞動力、歷史等要素也會影響該地水稻的種植。我嘗試將其較完整呈現,先講了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又分別講了地形和河流對農業的影響。同時兼顧教材的要求,講述了城市分布的特點及影響,前后知識連貫,思路清晰。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