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 海陸變遷【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2.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的六大板塊。3.結合實例,說明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重難點】重點:1.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內容。2.世界六大板塊的分布。難點:1.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例證。2.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投影展示:展示喜馬拉雅山圖片,有“喜馬拉雅山脈海拔4800米處的巖石中發現了“魚龍”化石?!?br/>“這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為什么會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從而引入課題。大家思考一下:上面的信息說明了什么?新課講授:一、滄海桑田教師講解: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地區進行考察發現,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變動隆起成山,從而形成地球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承轉: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地殼運動和海平面上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二、大陸漂移假說教師講解:早在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發現,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吻合,他結合考察經歷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那么,從全球來看,現在的海陸布局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讓我們一起跟隨時光倒流,追溯到兩億年前的地球吧。Flash動畫展示:“穿越時空”:分別演示2億年前海陸分布圖、6500萬前海陸分布圖、現在的海陸分布圖。1.閱讀教材讓學生閱讀“從地圖發現的拼合“、“大西洋兩岸古生物對照”、“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教材內容。并列舉證據。2.分組討論分析討論如下問題:(1)大陸漂移說是由誰提出的?怎樣得到啟示的?(2)大陸漂移的過程是怎樣的?(3)大陸漂移說有什么證據?3.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投影:大陸漂移的依據:依據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例如: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的拼合吻合)。依據2:大西洋兩岸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依據3:古老地層構造相吻合。由此可見,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極其緩慢的變化之中。承轉:那么同學們想過沒有為什么這些大陸以前在一起,現在又分開了呢 也就是為什么大陸會漂移呢 (從而引入板塊構造學說)三、板塊運動(一)六大板塊教師講解:地球的巖石圈是破碎的,就像一個碎了殼的雞蛋,被分裂成了六大塊。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板塊分布圖。投影展示:“六大板塊的分布圖”。讓學生觀察,并分成學習小組討論:1.讀圖,指出地球表層的巖石圈主要由哪些板塊組成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2.哪個板塊以海洋為主?并被哪些板塊包圍?太平洋板塊。被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包圍著。教師講解:除了太平洋板塊幾乎都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張裂的地方: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擠壓的地方則出現高山、島弧鏈或海溝。投影展示:例如東非大裂谷的擴張與紅海的變遷。3.在圖上找出地中海和紅海。有人說,將來有一天地中海會消失,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試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教師提示:①這些地方是張裂還是擠壓(看箭頭)?②處在哪兩大板塊之間?提問學生:讓學生指圖說明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使地殼板塊發生張裂運動,于是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大,紅海在不斷地擴張。歸納總結:通過以上學習,我們了解了所有板塊都在不斷地運動之中。當地殼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會使地表發生斷裂,形成裂谷、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當地殼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會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與板塊分布的關系。投影展示: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與板塊分布的關系。讀圖分析: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主要的山系,大部分處在板塊交界處。如喜馬拉雅山系處在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阿爾卑斯山處在非洲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承轉:除了以上山脈外,還有哪些山脈呢?(二)兩大山系投影展示:圖“世界主要山系”。讓學生觀察,并分組討論。學生回答:1.找出世界有哪兩大山系?(世界著名兩大山系: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2.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哪些板塊交界處?(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主要是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科迪勒拉山系主要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3.討論形成原因?(兩大山系的形成主要與板塊運動有關系。)承轉: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不僅形成了眾多的地形,而且板塊張裂或碰撞擠壓的地帶,火山和地震活動頻繁。那么,世界上都有哪些火山地震帶呢?(三)兩大火山地震帶投影展示: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讓學生觀察,并分組討論。學生回答:1.世界有哪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2.它們分別位于哪些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擠壓交界地帶;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學生討論:你知道下列地理現象原理嗎?1.紅海面積將會如何變化 (面積擴大,板塊張裂)2.地中海面積將會如何變化 (面積縮小,板塊碰撞)3.阿爾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板塊碰撞擠壓)4.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將如何變化 (升高,板塊碰撞)5.為什么英國地震很少 (位于板塊內部)6.為什么日本地震很頻繁 (位于板塊交界處)課后探究:讀圖議一議,當地震發生時,哪些自我保護的應急措施是正確的?課堂練習:見課件。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知道了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了解了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并學會了防震、避震小常識。從以上告訴我們,生活處處皆地理,希望同學們平時一定要養成善于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作業布置:完成本節課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3.2 海陸變遷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