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必1第11課說課稿我說課的題目是《從“傳統夷夏觀”探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我的說課。首先是課標與教材分析。本課是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的第1課,從教材文本結構看分為了四個子目,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邊疆治理情況與對外交往的情況,其中重點介紹了秦漢、隋唐至兩宋和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政策,以及與各民族開展的多種形式的交流交融。此外,第四個子目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過程中有關交通、政治、經濟文化等表現,展現了中國古代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的過程。同時課標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基于課標與教材分析,我確立了本課內容主旨——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在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國家(對外)關系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因子。傳統華夷觀作為古代中國處理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的指導理念,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民族交往與對外交往,也為中國確立當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下基礎。分析完教材,我來說說對學生的認識。學生經過《中外歷史綱要(上)》的學習,對中國古代各朝代民族交往與對外交往的基礎史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通史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的方法。但本課涉及的諸多政策、機構及制度內容繁雜、零碎,學生對其內在的邏輯聯系與相關內涵的理解還有所欠缺,需要教師創設歷史情境,提供恰當的史料支撐以幫助學生串聯本課知識,進一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情況。參考學業質量標準要求和課標要求,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史料為支撐,提供不用類型的材料,學生在辨析與解讀史料的過程中了解古代中國傳統“夷夏觀”的具體內涵與演變過程,辯證看待古代民族交往過程中的戰爭與和平,對具體史事能夠從歷史的角度作出解釋;并結合中國古代王朝疆域圖和歷史分期,了解并概述中國古代民族交往與對外交往的相關基礎史實,了解傳統“夷夏觀”在民族交往與邊疆治理和對外交往中的變化的實際體現;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感悟古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做出的努力。基于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邊疆管理制度和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體制;將教學難點設置為理解古代中國傳統“夷夏觀”的內涵與變化。接下來我將說說教學過程。在新課導入環節,結合單元導言,教師帶領學生簡要了解本單元有哪些課文,并針對本單元重要的歷史名詞“民族”、“民族關系”、“國家”和“國家關系”,教師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理解和區分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從而更好地進入到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學習。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教材內容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講授。第一個部分聚焦于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第二個部分聚焦于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情況。前者詳講,后者略講。但是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我將本課分為兩條線索進行講解,其一是傳統夷夏觀的演變及近代民族觀、國家觀的更新,其二是傳統夷夏觀的具體實踐,即各朝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情況。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借助結構板書對本課進行總結,根據本課講授內容帶領學生梳理傳統夷夏觀的內涵,并引導學生認識從傳統夷夏觀到近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的轉型與更新,有利于學生展望當今與未來,思考今日的我們應當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天下觀與文化觀。隨后參考新高考歷史開放型論述題出題模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鍛煉學生答題能力。以上是我的說課,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